陳衛(wèi)衛(wèi)
漫畫家豐子愷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豐子愷身上,既有詩意盎然的藝術性,又有超塵脫俗的佛性,二者的融合使他成為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史的一株奇葩。
豐子愷的佛性可以說是生而有之的。從很小的時候起,豐子愷就不能吃肉,一吃會嘔吐,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豐子愷的母親擔心孩子不吃肉缺乏營養(yǎng),就把肉切成小粒再用豆腐皮包起來,讓他吞下去。結果豐子愷吃下去不久,就覺得胃里不舒服,而且連肉帶飯都吐了出來,于是母親不再強逼著他吃肉。從此,豐子愷成了素食主義者。
少年時代就多愁善感的豐子愷,對許多事情喜歡冥思苦想。一個不倒翁失手跌入河中,他就開始浮想聯(lián)翩:它也許隨了波浪流去,或者擱在岸灘上,或者被某個村童撿了,或者落入漁網,或者永遠沉入幽幽的河底而從此消失……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由于它是漸漸地在變化,使人不察覺其遞降的痕跡,所以一般糊涂過日子的俗人是體會不到的,但對于一直在探索世間悲苦真相的豐子愷就不同了。這種疑惑與傷感的思緒隨著年齡而增多加深,豐子愷不斷地從世間萬物中體會到無常之慟和人生之苦,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豐子愷,成為一個解不開的心結。
直到1933年元月,豐子愷為作一冊《無常畫集》而向佛學家馬一浮請教后,才頓悟了無常與常的辯證關系。馬一浮欣然指示豐子愷多讀佛經,又說:“無常就是常。無常容易畫,常則不容易畫?!边@話把豐子愷從無常的火宅中救出,讓他感到無上的清涼??梢哉f,對事物存在方式的哲理思考,是把豐子愷導入佛教世界的正因。而弘一法師、弘傘法師、太虛法師等佛門高僧的吸引則是其助因。
在弘一法師的啟迪下,豐子愷走上了藝術道路。也正是受到弘一法師的影響,豐子愷才信仰了佛教。而最重要的,是弘一法師給了豐子愷一個藝術家的心靈。豐子愷曾說:“我崇仰弘一法師,為了他是一個十分像‘人的人?!必S子愷所指的十分像‘人的人,是不趨炎附勢的、對理想和事業(yè)始終如一而且清高至潔的人。
豐子愷一向喜歡給自己的居所命名,有白馬湖畔的“小楊柳屋”、上海陜西南路上的“日月樓”等,都與居所的環(huán)境和特點有關,而唯有“緣緣堂”有一股特別的佛教馨香。1926年9月,弘一法師云游經過上海,來到豐子愷位于江灣的寓所小住。豐子愷請弘一法師為寓所命名,弘一法師讓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自己喜歡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團成小紙球后撒在釋迦牟尼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后拆開看到都是“緣”字,于是將居所命名為“緣緣堂”。
緣緣堂一直充滿著濃厚的佛教氣息。馬一浮為緣緣堂寫有一偈:“能緣所緣本一體,收入鴻蒙入雙眥?!睘榫壘壧媒忉屃似渲刑N含的佛理,可謂切中核心。在緣緣堂廳堂兩旁,掛著弘一法師手書的《大智度論·十喻贊》,中堂兩旁還有弘一法師取自《華嚴經》的墨寶:“欲為諸法本,心如工畫師?!蔽髑皶勘谏?,懸掛有弘一法師所書的《法華經·普門品》集句長聯(lián):“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痹诙欠鹛脡Ρ谏希┓钪屽饶材岙嬒?,落款為“三寶弟子豐子愷敬繪”,在圖右側另有一行題簽:“弘一法師鑒定一百零八筆獻佛”。
1927年10月,弘一法師又一次來到上海,在緣緣堂住了一個月之久。這段難得的與弘一法師朝夕相處的時間里,豐子愷每天固定在蒼茫的暮色中聆聽弘一法師的教誨。弘一法師的言行、思想與品格再一次深深地影響了豐子愷,于是在自己三十歲生日這一天,終于正式皈依佛門,由弘一法師取法名“嬰行”,成為一名虔誠的居士。在皈依佛門當天的日記中,豐子愷寫道:“真的信佛,應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摒除私利;應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愛護群眾?!?/p>
李叔同出家后,凡遇過去的友人和學生,無不例外地要向他們灌輸佛教思想,如今豐子愷皈依佛門,是弘一法師在俗時的朋友和學生中僅有的一位,這也讓他欣喜萬分。這一年,又正值豐子愷和裘夢痕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由開明書店出版,其中選入弘一法師早年創(chuàng)作及填詞的歌曲十三首,這些都加深了他們之間的佛緣。
也正是在1927年10月,弘一法師與豐子愷醞釀了一個弘揚佛法、提倡仁愛、勸人從善的大計劃,這就是編繪《護生畫集》。對于創(chuàng)作《護生畫集》的宗旨,豐子愷說道:“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yǎng)慈悲心,然后拿此心來待人處世,這是護生的主要目的。”
《護生畫集》系列共六冊,歷經四十六年才告完成,是佛教界、文藝界諸位先賢、大師們絕世合作的結晶,也是豐子愷形象地闡釋其佛教思想的藝術精品,其中更注入了豐子愷與廣洽法師之間驚天地、泣鬼神的情誼。
1931年,經弘一法師的介紹,廣洽法師閱讀了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為書中深具慈悲情懷的四無量心而歡喜,從此與豐子愷開始書信往來,很快成為方外的莫逆之交。
1948年,廣洽法師從新加坡回到廈門參加南普陀寺的傳戒大會,恰逢豐子愷在女兒一吟的陪伴下由臺灣轉至廈門,冥冥之中好像是已經圓寂的弘一法師有意指引他們前來會面一般,這是兩人在神交十七年后的第一次相遇。在廣洽法師的引導下,豐子愷參謁了弘一法師生前居住過的禪室,又撫摩著恩師手植的楊柳肅然久立。豐子愷百感交集,隨后作畫一幅贈給廣洽法師:“今日我來師已去,摩挲楊柳立多時?!?/p>
廣洽法師回到新加坡后,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豐子愷的生活,經常給豐子愷匯寄錢物以補助。豐子愷戲稱這是在“反布施”,他在給廣洽法師的信中說:“所費錢財,猶在其次,可貴者乃在精神。萬里外拳拳誠意,搜索購求,仔細包封付郵,情逾骨肉之親。此厚意無法圖報,唯有永銘肺腑耳?!?/p>
為《護生畫集》的出版,豐子愷和廣洽法師又結下了很深的緣。在繪制《護生畫集》第三冊時,豐子愷正為七十幅畫的最后一幅素材而冥思苦想,巧的是收到了廣洽法師的來信,說在元宵節(jié)那天乘車進山,有一位乘客帶了五只待宰的雞,奇怪的是這些雞一見廣洽法師就瞪著眼睛大叫不止,這分明是在救援!廣洽法師不忍心再看下去,就出錢買下來帶入山中寺內。豐子愷讀罷來信,立刻即興鋪紙繪就一幅《幸福的雞》,并題詩一首說明此畫的原委。
在“文革”極為惡劣的處境中,豐子愷預感到自己活不到1980年,這是與弘一法師相約出版《護生畫集》第六冊的時間。于是,臨危不懼的豐子愷毅然提前六年作畫,以“地下活動”的方式將第六冊一百幅畫于1973年繪制成功,交與朱幼蘭居士保管。1975年9月15日,豐子愷與世長辭,未能見到六冊《護生畫集》全套的出版。1978年秋,廣洽法師再度來到上海,在跪祭豐子愷時泣不成聲,在地面撒下了一攤淚水。廣洽法師將《護生畫集》原稿帶到新加坡后籌集善款,于1979年10月由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了全套《護生畫集》。豐子愷與弘一法師共同制定的護生宏業(yè)也于此圓滿。
豐子愷有個一生中難以實現(xiàn)的心愿,就是重建緣緣堂。在廣洽法師的倡議和資助下,浙江桐鄉(xiāng)石門鎮(zhèn)的豐子愷故居——緣緣堂于1985年9月15日正式落成。被日寇炸毀近五十年的緣緣堂復活了,風格依然是高大、軒敞,精神依然是正直、和平,再現(xiàn)了當年的優(yōu)雅風姿。落成典禮這天,廣洽法師專程從新加坡趕來,與豐子愷生前好友和藝術界人士共同聚會石門灣,場面隆重而又熱烈。當天,廣洽法師又趕赴杭州,將四百五十幅《護生畫集》原稿全部無償捐贈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如今,每年來到緣緣堂參觀的全世界“豐迷”絡繹不絕,在這里追思豐子愷的生活情景,深情體味豐子愷的藝術,無不感慨萬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