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弘楠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基本內容就是語言學習,直接影響到初中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也關系著初中三年的整體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所以說,教學語言的積極是需要花很多時間跟精力的,同樣也要求初中教師要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需求方向不斷提高和改變自己的教學語言。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言;有效性
在我國,初中生語言學習課程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直接決定了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的高低。老師若想教好語言課,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分析研究學生的語言需求。同時,教師本身也要長期積累語言教學經(jīng)驗和知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語言教學的適用性,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上運用和支配語言,使教學工作得到實質性提高。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面臨的問題
1.缺少真正的教學對話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存在“教學對話缺失”的問題,所謂“教學對話”就是教師和學生以對話的形式,彼此進行交流和溝通,其意義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對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性。然而,隨著新課改理念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教學對話”式教學方法進展的并不是很順利,出現(xiàn)了各種新問題。
2.教學提問低效
比如提問,這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和常見的一種方式,恰如其當?shù)奶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尋找目標的辦法,還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但是通過多年以來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方式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提問方式?jīng)]有創(chuàng)新、提問內容比較陳舊,導致提問這種語文課的交流互動方式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主要原因有:(1)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方式過于單一,存在局限性;(2)提問方式低效,提出的問題點往往局限于某個范圍內,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3)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合理,許多學生出于對教師的尊敬或敬畏,不能勇于表達對教學方式的意見或建議,或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表現(xiàn)出消積抵觸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課堂提問低效。
二、怎樣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1.拓寬教師的知識面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全方面學習各種知識,熟讀各類書籍,尤其是在課前,必須充分掌握課程的內容,認真組織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語言形式進行教學。只有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把自己所要教的內容清晰、明確地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印象深刻,領悟透徹。由此可見,加強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2.提高教師的本職技能
教師的本職技能即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能力,是反映一名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其中包括技巧和能力兩個層面。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兩個層面增加學習力度,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技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穎的教學方式,在這兩個方面加大力度,開辟新的教學技能,才能實現(xiàn)教學體系的不斷發(fā)展。
3.提問方式要有啟發(fā)性和靈活性
提問語言的分工和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組織提問語言時要充分掌握以下幾個重點:(1)時間點,當學生對某段文章不能理解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時間提出問題。(2)明確點,教師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提出問題,并且對提出的問題要表達清晰明確。(3)啟發(fā)點,教師提問要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讓學生心中的困惑消失。根據(jù)每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階梯性的提問方法,提問要由簡到難、由易到難,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互動性,提高整體學習氛圍。
4.評價語言要靈活多樣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都顯得尤為重要,是教師對一名學生整體表現(xiàn)的客觀表述,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務必適當,不僅要針對該名學生的平時生活表現(xiàn)靈活運用,還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靈活的表述,多考慮學生的感受,以側方面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為進一步促進師生友情奠定基礎。
三、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課堂語言主導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長期社會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發(fā)現(xiàn):任何人員始終保留自我語言表達的深刻需求,希望在對應話題研究中發(fā)揮探究、發(fā)現(xiàn)角色功能,而這類規(guī)則在初中生心理結構上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言教師,必須全面掌握此類信息,并總結課堂需求情況,將一部分話語主導權交給學生。語言課本來就是一場師生語言之間的交流課,過多地剝奪學生話語權,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單調。
作為當代語言課教師,怎樣提高課堂交流深度、怎樣拓寬學生視野、怎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我們不得不深入考慮的課題。必須想方設法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更要不斷汲取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師生合作關系,營造一種“教之有意、學之有趣”的教學氛圍,為后期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成慎.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語言藝術與語文教學[J].科學教育,2009(6).
[2]孫秀芹.語文教師課堂語言運用策略[J].文學教育(上),2009(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