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獎勵“見義勇為”
“老人倒了可以扶,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爆F(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時會聽到這樣的感嘆。為保障“人心不倒”,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中第一百八十四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边@項被人們形象地稱作“好人法”的條款,確立了“見義勇為不擔責”的原則。
“見義勇為”是怎么來的?要不要獎勵?如何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利益?傳統(tǒng)形成的背后,有不少故事。
歷史上最早記載有關見義勇為規(guī)定的大概是《易經(jīng)》?!兑捉?jīng)·蒙》云:“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也就是說,凡攻擊愚昧無知之人,是寇賊行為,會受到懲罰;對于抵御或制止這種寇賊行為的人,應受到支持和保護。
秦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較早對見義勇為者給予物質(zhì)獎勵的政權。在云夢秦簡《法律答問》里,即有“捕亡,亡人操錢,捕得取錢”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凡捉獲逃亡的盜賊,若其身上攜帶錢財,錢物歸捕捉盜賊的人所有。這時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不是由政府出錢,而是從罪犯身上獲取。
自西漢以后,關于見義勇為方面的立法更加詳細具體,對見義勇為者進行法律保護的思想也逐漸顯現(xiàn)。如漢朝時規(guī)定:“無故入人室宅廬舍,上人車船,牽引人欲犯法者,其時格殺之無罪。”北周時期,又規(guī)定:“盜賊群攻鄉(xiāng)邑及入人家者,殺之無罪,若報仇者,告于法自殺之,不坐?!?/p>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法律制度成熟的階段?!短坡墒枳h》對見義勇為的規(guī)定更為詳細。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政府正式頒發(fā)了對見義勇為、捕獲犯罪分子者給予獎勵的法令:“諸糾捉盜賊者,所征倍贓,皆賞糾捉之人。家貧無財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贓者,并計得正贓,準五分與二分,賞糾捉人。若正贓費盡者,官出一分,以賞捉人。即官人非因檢校而別糾捉,并共盜及知情主人首告者,亦依賞例?!?/p>
據(jù)《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