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道/劉向陽
織葦箔 雄安記憶
攝影報道/劉向陽
葦箔是以蘆葦為原料織就的簾子,可以蓋屋頂、鋪床或當門簾、窗簾用。如今走進安新縣郭里口村,就能看到家家戶戶門前堆積著小山似的蘆葦,旁邊豎著一個個鐵架子,院子里堆的、架子上掛的都是葦箔,儼然是一個小型葦箔加工廠。
在九曲十八彎的雄安新區(qū)白洋淀,生長著層層疊疊綠色的蘆葦,春天里綠色的葦芽躥出地面,似綠色的地毯,冬天里白色的葦花迎風搖曳,又像一幅豐收的圖畫,白色的冰河,白色的葦花,煞是好看。
每年的秋天,白洋淀的蘆葦成熟了,滿淀金燦燦的,淀邊的村民來到蘆葦蕩內(nèi),收割蘆葦。
白洋淀兩邊盛產(chǎn)的蘆葦又是大自然饋贈給雄安人民的最好禮物,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都有編制葦制品的習慣,從每年的冬天開始,家家戶戶收完蘆葦后,就開始編葦箔。葦箔在過去年代用途很廣,人們蓋房、溫室大棚保暖都用到葦箔,村中人們天天編織,還不夠賣,那時葦箔加工成為村民們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
在雄安新區(qū)安新縣郭里口村,現(xiàn)在還保留著織葦箔的傳統(tǒng)。雖然會織葦箔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但還是有村民傳承了這一古老的手藝。
細心編織,一絲不茍。
每年霜降以后,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先在淀中收割葦子,太早太晚質量都不行,要等到蘆葦發(fā)黃略帶青色的時候最好。割下的蘆葦要先曬干,再進行扒皮、挑選、修剪等一系列步驟。然后剝?nèi)斊?、選料、做葦箔,一個冬天都在忙碌。每到春節(jié)時,就放下手中的活兒,快快樂樂過個年。過完年后,繼續(xù)之前的工作,直到第二年夏天才結束。
白洋淀村中的大嫂們,個個都是巧手,用葦條編織出美好的生活。
郭里口村村民車師傅在織葦箔。這樣大的葦箔,他一天只能編織4個,現(xiàn)在用葦箔的人少了,一個葦箔只能賣30元錢。
編織好的葦箔整齊地堆放在一起
現(xiàn)在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蓋房都不再用葦箔,葦箔的需求量一下子減少了許多。但是一些偏遠山村溫室大棚保暖,還延用葦箔,雖然需求量很小,但人們還在編織,要讓這一古老的手藝傳下去……
編輯/周西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