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桐
當代藝術終將回歸藝術本質
文/李佳桐
李佳桐
出生于1993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
在讀碩士研究生。
生于繪畫藝術世家,
自幼學習繪畫,
多次獲得藝術獎項。
其花鳥作品,
無論布局、筆墨,
均細膩生動、淡雅宜人,
所繪線條一絲不茍,
力求將筆墨韻味與自然物象融為一體,
使其筆下禽鳥、花草栩栩如生,
洋溢著勃勃生機。
隨著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各種文化思潮和藝術觀念相互撞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藝術的標準愈來愈模糊,使當代藝術愈漸混亂,很多所謂“當代藝術作品”愈加晦澀難解,而邊緣化、極端化的藝術形式卻層出不窮。
這樣的藝術,究竟是不是當代藝術?
相對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當代藝術的本質就是注重文化、藝術的變革。近代社會變革導致的文化變革,讓西方的繪畫技藝和理念傳到中國。上世紀50年代,徐悲鴻提出利用西方寫實主義技法改造中國畫,蔣兆和寫實水墨人物畫逐漸完善,“徐蔣體系”代表了當時當代藝術的理念與特征。
《春》
《晚秋》
《小景》
每個歷史階段的“當代藝術”都是要反映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為時代服務,關注生活,表現(xiàn)生活??梢哉f,當代藝術越來越趨向于精神性的層面,它可以是純形式、純媒介的單純性藝術形式,也可以是映射社會道德觀念的一種精神性藝術形式。
所以,在評判當代藝術的時候,應該更為深入的去體會它所傳達的觀念,以及這種觀念與其所處時代的契合程度,通過藝術作品對社會及人類精神的影響程度判斷其文化價值。
社會不斷變化,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化,包括各種暴力、血腥、特立獨行的東西都被冠以當代藝術的名號。有些人沒有基礎的繪畫技藝,也沒有基本的藝術修養(yǎng),僅是嘩眾取寵,便自稱為“當代藝術家”。
在越來越強的“繪畫回歸”思潮中,人們在不斷地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只靠思想觀念為何不去當哲學家”,并提出人們應重新審視繪畫,探討技術在繪畫中的意義。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關注觀念,人的內在心理和情感的體現(xiàn)應該基于技藝和文化的藝術載體。所以,真正的藝術家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并且不斷通過學習提高知識文化水平,深入了解藝術史的各個部分,才能在當代藝術發(fā)展的洪流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形式,真正為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增光添彩。
《桃花》
編輯/何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