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霞
【摘要】學生在品德教育中是思想行為實踐的主體,他們個性心理的發(fā)展是他們道德思想形成的根本內(nèi)在因素。學校作為教育的特殊環(huán)境,是冶煉學生個性情操的熔爐,也是學生思想成熟的溫床。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首先應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根據(jù)年齡特征引導他們認識正確的人生觀、榮辱觀,從他們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需要上,去為他們營造更好的德育氛圍,使他們身心得到協(xié)調(diào)健康成長。
【關鍵詞】年齡特征;德育;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01-0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和知識經(jīng)濟的突飛猛進以及物質(zhì)文明的極大豐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有的甚至左右著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優(yōu)秀的倫理道德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越來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進入 21 世紀以來,小學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強調(diào)學校教育要體現(xiàn)“德育為先,全面發(fā)展”的理念,要重點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常聽到這樣的一個比方: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形象地說明了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鑒于此,在對生活習慣、價值觀形成重要影響的小學階段,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開展的德育活動中,更加注重主體活動的系列化。對于目標內(nèi)容實現(xiàn)序列化,按照年級區(qū)分育人目標。一方面,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的發(fā)展是逐步上升的,小學生尚且處在認知水平比較低的階段,對小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價值規(guī)范應當順應他們的認知水平,否則只會是徒勞;另一方面,兒童的道德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小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尚處在有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遞進過程中。所以,同一個主題,不同年級,設立不同的目標,遵循主題深化的模式,對不同年級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針對感恩的主題活動,不同年級的目標如下:
一年級:感謝家人,對家人有禮貌,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年級:感謝老師,聽從老師的教導,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
三年級:感謝伙伴,對別人的幫助說謝謝,并主動幫助別人。
四年級:感謝集體,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維護集體榮譽。
五年級:感謝社會,主動參加社區(qū)活動,關愛身邊的人和物。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征,他們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于是我就注重從如下兩點來進行開展德育教育。
一、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低年級學生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老師要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為個人原因損害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競賽、一次又一次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活動中,如學校開展的“大課間比賽”、“豎笛比賽”等,讓學生逐步培養(yǎng)起了集體榮譽感,知道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獲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體現(xiàn),讓他們能努力在為班級的榮譽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活動。這種集體榮譽感是建立在學校切實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將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德育規(guī)范放入其中,實踐證明,將德育的要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具體的奮斗目標,可以激勵全班學生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yǎng)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過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低年級學生對于能成為少先隊員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通過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執(zhí)行,每得到一枚獎章,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大的喜悅。在少先隊活動中設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體的范例,有助于幫助隊員理解道德要求??梢蚤_展撿紙屑等一些有意義又切實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把德育內(nèi)化為自身的東西。
對于中高年級來說,學生基本形成了感恩家人感恩老師的道德品質(zhì),若繼續(xù)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就難以對感恩這一主題進行深化,從感恩家人、老師,到感恩集體,相同的主題,不同的內(nèi)容,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到”,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一美德。
此外,對于既定的主題,采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進行教學。角色扮演游戲、課外實踐、師生討論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較為適合的德育教學。在一次《尊重、幫助殘疾人》的德育活動中,我采用了角色扮演與師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受?;顒右杂^看殘疾人的照片,讓學生認識殘疾人,初步了解殘疾人,從中燃起對殘疾人的同情。
2.通過角色扮演,加深體驗。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蒙眼走路”、“單手穿衣”這一系列活動,這一活動形式強調(diào)全體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人人都得到體驗,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令學生喜愛的。學生在體驗過單手穿衣服后,蒙眼行走,單手吃飯之后,更加切身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與痛苦,喚起內(nèi)心的同情,并力所能及地幫助殘疾人。
3.師生討論,加深對德育主題的理解。在學生紛紛體驗過“殘疾人”生活后,對此提出:(1)看似簡單的生活瑣事,對于殘疾人來說卻如何艱難,他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有不少的殘疾人像我們一樣生活、學習,更有部分殘疾人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如張海迪,對于這樣的人群,他們身上身殘志堅的品質(zhì),我們應該學習他們身上的品質(zhì)。在對學生進行的討論進行適當?shù)囊龑?,有效地深化了尊重殘疾人這一主題。讓學生不僅在這次活動中認識、理解、體會殘疾人的生活,還可以從殘疾人身上學習到良好的品質(zhì)。
4.課外實踐,回歸生活。在對主題進行了體驗、探討之后,我組織了同學到校外進行實踐。學生們?nèi)サ綒埣踩寺?lián)合會,在那里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殘疾人的日常生活,同學們還幫助了他們,帶著他們出去散步,和他們聊天講講最近的事情。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由地進行體驗活動,這么做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及相互合作意識,并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到,在生活中如何幫助殘疾人,面對不同的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對主題進一步深化和升華。
近幾年,教育越發(fā)強調(diào)德育活動,相比于以往傾向于形式的德育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中要多結合實際情況,遵循兒童道德發(fā)展水品、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選用角色扮演、師生討論、課外實踐等方法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活動有效地開展,有效檢驗育人實效,從而落實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