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
2016年9月3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shù)中心上演的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是一部不那么“熱門”的作品。該劇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14世紀(jì)熱那亞總督西蒙·波卡涅拉為原型,講述了他與女兒阿梅莉婭失散多年后曲折重逢的故事。全劇以一種深沉而又直達(dá)人心的方式,在表現(xiàn)父女情深的同時,還以頗具歷史感的敘事,展現(xiàn)了14世紀(jì)熱那亞貴族與平民由紛爭走向和解,以及西蒙·波卡涅拉胸懷大愛、慷慨為人、勵精圖治,為熱那亞帶來和平與繁盛的故事?!段髅伞げ肥峭柕?3歲時完成的第20部歌劇。該劇改編自西班牙劇作家古第烈斯(A.G.Gutierrez)于1843年發(fā)表的同名戲劇,劇本由皮亞威(EM.Piave)執(zhí)筆。
2015年8月,由于指揮大師鄭明勛、歌唱家多明戈等人的推廣,這部劇首次在亞洲上演,由國家大劇院制作。此次在東藝的演出,是該劇在亞洲的第二次演出。之所以上演不多,是因為它沒有像《茶花女》《阿依達(dá)》那樣擁有眾多朗朗上口的旋律,更因為如此,它還是一部首演失敗的作品——受威尼斯鳳凰劇院的委托,威爾第從1856年秋天開始創(chuàng)作到次年的3月12日在該劇院首演,然而首演當(dāng)天,觀眾對于歌劇中冗長的宣敘調(diào)、晦澀的音樂大失所望,歌劇首演以失敗告終。
如今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西蒙·波卡涅拉》,是首演25年后,威爾第重新修訂的版本。他邀請腳本作家博依托(Arrigo Boito,后來還合作過《奧賽羅》《法爾斯塔夫》)共同修訂了劇本、詩句、音樂等部分,同時將自己這25年來的人生閱歷,特別是他對于人性的充分闡釋,對于統(tǒng)一、愛與和平的人生理念,深深融入到這部作品中。最終于1881年在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沒錯,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正是此次在上海東方藝術(shù)中心為我們帶來這部《西蒙·波卡涅拉》、有著“歌劇麥加城”之稱的世界頂尖歌劇院。此次,由斯卡拉歌劇院樂團(tuán)、合唱團(tuán)、獨唱藝術(shù)家組成的強(qiáng)勁陣容,甚至吸引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眾多樂迷朋友打“飛的”到上海觀劇,證明了斯卡拉這塊金字招牌的魅力。以往的歌劇院巡演,往往是帶一些精英團(tuán)員,再與當(dāng)?shù)氐母鑴≡夯蚴窃盒:献?,組成一支臨時的樂隊或是合唱團(tuán)。而此次斯卡拉歌劇院表現(xiàn)了極大的誠意,帶齊了所有的團(tuán)員,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一場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風(fēng)味的歌劇。
此次的演出,交響樂團(tuán)與合唱團(tuán)都展示了無與倫比的功力。以致我甚至產(chǎn)生了錯覺,感到東方藝術(shù)中心的音響效果仿佛從來沒有這么好過!最值得一提的是,交響樂團(tuán)的管樂聲部非常棒,聲音圓潤、高亢嘹亮或是宏偉悠長自不必說,尤其是那長音,不管是圓號、單簧管還是其他各個聲部,那種飄飄裊裊、余音繞梁,把每個音的尾巴都完完整整地送到聽眾的耳朵里的體驗,是我怎么都無法忘記的?!案概嗾J(rèn)”場景的那段美妙旋律,整個舞臺像是散發(fā)著金色光芒一般,整個劇場似乎都沐浴在這金光之中。
合唱團(tuán)則以精致的和諧、統(tǒng)一的音色,控制感極好地表現(xiàn)了該劇的群眾場面,在指揮的棒下,合唱團(tuán)的聲音抱著團(tuán),像極了氣功大師收放自如的“氣”,或輕柔遙遠(yuǎn),或瞬間變幻為一股巨大的聲浪撲面而來,為戲劇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起到輔助襯托作用。
獨唱藝術(shù)家們聲音松弛、氣息流暢,展示了非常好的功底。雖然是音樂會版,沒有舞臺布景、沒有服裝配飾,但演員們出色的演技還是將現(xiàn)場觀眾帶入了歌劇的情境之中。尤其是飾演費耶斯科的男低音德米特里·貝洛薩爾斯基(Dmitry Belosselskiy)和飾演保羅的男中音金柱澤,一個通過聲音和形體,令人信服地把那種父輩和貴族的尊嚴(yán)展現(xiàn)了出來;另一個則把那種心胸狹小、詭計得逞的壞人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西蒙是男中音中比較難的角色,要求演唱者要有漂亮的高音、較大的音域跨度,表現(xiàn)的是一個充滿父親的慈愛,兼具對人民的仁愛、對和平的號召的非常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個角色是威爾第本人最愛的人物,展示了人性中最好的品質(zhì)。波卡涅拉的飾演者西蒙-皮亞佐拉(Simone Piazzola)前半場表現(xiàn)一般,似乎沒有完全放開,但是第三幕的后半段,從總督被下毒的場景開始,他的那些聲音就像是來自天堂一樣,太美了。而男高音蓋布里耶利·阿多爾諾(Gabriele Adorno)在第二幕中的詠嘆調(diào)則獲得了觀眾長久的掌聲。
講了這么多主要演員、樂隊和合唱團(tuán),最后要特別說一說本次演出的指揮鄭明勛。鄭明勛本人是一位低調(diào)隨和、充滿人格魅力和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指揮家。一部兩個多小時的歌劇,指揮大師鄭明勛全程背譜,這顯示了他極大的個人能力。鄭明勛稱自己是“在世的指揮家里最懂《西蒙·波卡涅拉》的人”。1986年,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指揮《西蒙·波卡涅拉》是鄭明勛蜚聲國際的開始。30年來,鄭明勛對這部劇始終情有獨鐘,一直致力于推動這部劇的上演。對于這部劇,他也做了大量研究。在第一次接觸這部歌劇時,他曾特地拜訪了米蘭的出版社,找來威爾第的手稿作研究。在此之前,看過這部歌劇手稿的大部分是歷史學(xué)家和音樂學(xué)家,而在登記在冊的名字中,只有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是指揮——但眾所周知,克萊伯并沒有公開指揮過這部作品。因為細(xì)致的研究,鄭明勛對這部劇的音樂處理非常細(xì)膩嚴(yán)謹(jǐn)——音色要溫暖、圓潤、豐富、深刻,戲劇對比要強(qiáng)烈,音樂張力要大;而他的指揮風(fēng)格更是忠于原作,又充滿自己的思考。能夠欣賞到這場由鄭明勛執(zhí)棒斯卡拉歌劇院帶來的《西蒙·波卡涅拉》,無疑是聽眾最大的幸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