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琺瑯工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在世界范圍內應用很廣,在中國,一說到琺瑯我們首先想到就是我國的銅胎掐絲琺瑯,即景泰藍。
關鍵詞:琺瑯工藝;手工藝;景泰藍
一、概述
琺瑯制品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的西亞地區(qū)就已經出現(xiàn),在中國元朝的時候由國外傳入中國。從傳入之日起中國工匠們就深受這一技藝吸引,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加入中國文化元素,使之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制作出了大量具有中國風格的琺瑯作品。尤其在中國明代的時候是蓬勃發(fā)展期。再后來創(chuàng)造了以藍色為主要色調的風格,這就是后來我們熟知的景泰藍,并且一直到現(xiàn)在都很流行,而且很多時候人們想到琺瑯首先想到的就是景泰藍。
二、琺瑯工藝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承
由于不同的地理區(qū)域有不同的文化習俗,琺瑯制品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色彩的設計上差異較明顯。西方拜占庭藝術中的圣像、日本著名的七寶燒還有中國的景泰藍都非常有特色,都有各自獨特的色彩風格。然而影響因素包括很多,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最后器物所呈現(xiàn)的造型、顏色和圖案都大不相同。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風格,拜占庭是當時的超級強國,琺瑯制品業(yè)多奢華,顏色上也比較豐富,主要以藍、金、綠色調為主(如圖一),早期的琺瑯品深受周邊文化的影響,風格多樣,晚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作品更趨嚴謹。是跟時代有很大關系。文藝復興時期多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xiàn);新藝術時期的透光琺瑯運用很廣;到元代的時候傳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了成熟的冶煉技術,琉璃技術較發(fā)達,這也為琺瑯器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
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各項工藝技術發(fā)展也較為迅速,尤其是在日本的滬江時代,不斷的吸收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文化,在與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逐漸的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東西,在中國的明清藝術還有歐美藝術傳進了日本之后,琺瑯工藝得以正式發(fā)展,并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七寶燒(如圖二)。
七寶燒在世界的琺瑯制品中也是很有名氣的,它運用的釉料顏色也比較豐富,有紅、黃、青、綠、藍等色彩,單色的幾乎不可見。日本的七寶燒與中國的景泰藍在制作工藝上有很大的不同,在釉料的選擇上日本七寶燒多是透明釉,圖案的排布也多是在器物比較顯眼的地方,讓人更能直觀的感受到,主題更突出。
三、琺瑯工藝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中國的琺瑯分為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前者傳入的早些,是經由阿拉伯人從西亞傳入的,即我們熟知的景泰藍,后者是從歐洲傳入的,在中國都得到廣泛傳播。最初興盛是在元代,在明代得到較大發(fā)展,清代進入了鼎盛期。在傳入后,中國的工匠們結合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再加改良,創(chuàng)作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景泰藍工藝,進而享譽海內外。在當時平民百姓是無法享用的,只有宮廷帝王才能使用,這也是等級的象征。后期經過拋光打磨并鍍金后,更顯華貴??滴鯐r期,專門設立了琺瑯作坊,光工匠就多達百人,不過這時期的琺瑯制品顏色較暗,缺少光澤,做工細膩。到乾隆時期,得以空前發(fā)展,借鑒了明代典雅的風格,做工更精巧細膩,精工細作,深受外國人的喜愛,成為當時重要的出口品。
我本人還是比較喜歡景泰藍這種傳統(tǒng)手工藝的,印象比較深刻作品的是在2014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景泰藍筆》(如圖四)及景泰藍瓶《四海升平》(如圖五)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與會各國領導人。我最喜歡的是那兩支精雕細琢制成的景泰藍筆。這是給與會各國領導人特別訂制的,是由北京工美集團的師傅們制作的。大家可以想象在這么小的簽字筆上運用這么復雜的工藝是多么的困難,而且掐絲完后還要上釉,稍微一不留神就可能成為廢品,對當時得工藝師傅們來說這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不光是技術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要能經受其失敗的考驗。景泰藍筆雖然小,但是在工藝上該有的步驟一點也沒少,跟其他的景泰藍制品一樣很精細,在圖案的選擇上也很是用心,選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花紋——寶相花,花紋相互纏繞,非常華貴。
由于簽字筆比較小巧,直徑才不過1厘米多,釉料厚度還不到一毫米,技術要求更高,相對于38厘米高的景泰藍瓶來說,相同的圖案被縮小了好幾倍,但是掐絲的數(shù)量卻一點兒都沒有減少,掐出的絲都是以毫米來計量的,并且是要掐出60多套不同的鋼絲,掐完后工匠們還要把絲黏合在銅胎上,這樣掐絲的整個工序才算是真正完成。再接下來就是上色了,色彩從淺到深,在工藝技師的手下精確的點在花紋上,最后再進行燒制,在燒制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各種狀況,顏色一混雜整件作品就作廢了,這種顏色由深到淺的漸變,非常漂亮,深深的被這種工藝所折服。
景泰藍工藝在中國有著百多年的歷史了,經過一代代的發(fā)展變遷,現(xiàn)在也同樣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局面。這種工藝只能純手工制作,工序又比較繁多,包括制胚,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鏨刻,鎏金,每道工序都無法用現(xiàn)代的機器取代,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會做的工匠也越來越少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這么精美的工藝品了。在過去沒有這么先進的機器,工藝制品都是手工制作,像琺瑯這種純手工的制品做工精細,顏色華美,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并廣為流行。在中國,它是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是燕京八絕之一,承載著廣大工匠的心血與智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縮影。
四、結語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手工藝更需要變革,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發(fā)展下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對于傳統(tǒng)的琺瑯工藝要適應現(xiàn)代社會也很難,但是一味的固守傳統(tǒng)也是不行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就顯得尤為重要。傳承是必然的,但不能故步自封,時代在進步,相應的傳統(tǒng)手工藝也需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
傳統(tǒng)工藝想要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就需要不斷突破自我,否則就會成為自身的枷鎖,景泰藍工藝在中國傳承也有百年歷史了,面對現(xiàn)實的需求,也要不斷突破,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以期繼續(xù)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郝健一濃妝抹總相宜——談琺瑯色彩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北京服裝學院,2013.
[2]施君.創(chuàng)新與變革對傳統(tǒng)琺瑯工藝的意義[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3(03)
[3]北京日報——精雕細琢制成APEC景泰藍筆.2014,11,20,
作者簡介:孟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周怡老師,專業(yè)方向:首飾工藝與首飾文化。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