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水
1933年,共產(chǎn)黨人陳原道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1934年1月22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時任第一屆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說:“黃公略、趙博生、韋拔群、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陳原道……他們在前線上,在各方面的戰(zhàn)線上,在敵人的槍彈下屠刀下光榮地犧牲了。我提議我們靜默三分鐘,向這些同志表示我們的哀悼和敬仰!”在這里,毛澤東把陳原道和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這些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qū)領(lǐng)袖人物并列,實際上給予了陳原道很高的歷史評價,事實上,陳原道確實是一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共產(chǎn)黨人。筆者經(jīng)過30多年對陳原道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認為陳原道不僅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而且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期間就提出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問題,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他在回國以后堅持這一正確認識,堅決反對“立三路線”,是一個敢于堅持真理,有著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的十分了不起的共產(chǎn)黨人。
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步一步地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機,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起而救亡圖存。但是,戊戌維新失敗了,辛亥革命流產(chǎn)了,“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惜購得假共和”。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以1915年《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辦為標志,一場以民主、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大地上轟然而起,各種新刊物、新思潮競相開放,相互激蕩,從而帶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涌現(xiàn)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誕生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于是,有了第一次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陳原道,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還在1911年,受辛亥思潮的影響,在私塾讀書的九歲的陳原道就和同學一起,毅然剪掉辮子。1919年夏,陳原道從家鄉(xiāng)的龍華高等小學考入蕪湖省立第二甲種農(nóng)業(yè)學校。在《述來學之志愿》的作文中,他寫道:“余所以來此求學者,以冀中學畢業(yè)而入大學,由大學畢業(yè)而留學歐美。茍有所得,回國辦事,首先交通,建筑全國鐵路;次修武備,訓練百萬精軍,與日本決一雌雄,以雪五月九日之恥,恢復我國昔日之損失者,此即余之志愿也。”斯時,陳原道年方十七,可謂少年壯志,豪情萬丈。他經(jīng)常與同鄉(xiāng)、后赴法勤工儉學的李慰農(nóng)一起議論時政,共同以“問誰敢擊中流楫,舍卻吾儕孰與儔”相勉。更重要的是,在這里,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極大影響,成為蕪湖學聯(lián)的負責人,領(lǐng)導蕪湖的廣大進步學生進行反帝反軍閥的斗爭,投身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之中。也是在這場斗爭中,他結(jié)識了到蕪湖講學的著名的五四時期的青年領(lǐng)袖惲代英,二人曾徹夜長談,陳原道深受惲代英的器重,并在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6月,陳原道赴上海參加第七屆學生代表大會,擔任會議編輯,并由惲代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底,由黨組織作為骨干力量輸送到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包括一些必要的軍事訓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習,使陳原道成為一名具有深厚理論素養(yǎng)的共產(chǎn)黨人。
杰出的政治活動家
第一次,受命重組中共河南省委。
陳原道1929年初回國后,先是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秘書長,協(xié)助部長任弼時工作。旋即調(diào)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為部長李立三的助手。大革命失敗后,面對蔣介石、汪精衛(wèi)集團的先后叛變,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然而,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和黨內(nèi)的盲動主義錯誤,革命力量接連遭受重大損失。因中共河南省委連續(xù)三次遭到嚴重破壞,中央曾被迫暫時取消河南省委。到1929年秋冬,為重新組織革命力量,中央決定派陳原道到河南,和留日歸來的中央巡視員童長榮以及郭樹勛等人一起,擔負重建河南省委的重任。
到河南以后,陳原道和童長榮等人很快于1930年2月在鄭州成立了新的省委,童長榮任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部長,陳原道任組織部部長兼秘書長。新省委成立后,陳原道堅持到基層第一線檢查指導工作,從洛陽到信陽,從豫西到豫東,陳原道一路風塵,了解情況,指導工作。5月,陳原道召開黨團省委聯(lián)席會議,決定乘蔣馮閻大戰(zhàn)之機,組織兵變,成功后組織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五軍。后因形勢變化,時機尚不成熟,陳原道果斷下令停止兵變計劃,等待時機。這一時期,他和省委書記童長榮配合是很好的。童長榮曾向中央提出,由于在河南認識他的人太多,希望調(diào)離河南。同時提出:“原道對河南情況已很熟了,我走后,原道可負責,有在省委工作的能力?!比欢?,1930年6月以后,以“左”傾冒險主義為特征的“立三路線”在中央占了統(tǒng)治地位,他們不顧革命力量還很弱小,盲目地組織攻打大中城市,使革命力量不斷遭受慘重失敗。對此,陳原道從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堅決反對、抵制“立三路線”。為此,他和童長榮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也受到了“立三路線”的打擊。執(zhí)行“立三路線”的北方局說他是“富農(nóng)奸細”,中央給他留黨察看三個月的處分。然而,歷史已經(jīng)說明,陳原道是正確的。
第二次,受命重組中共河北省委。
“立三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引起了黨內(nèi)激烈的反對意見,但在如何對待執(zhí)行“立三路線”的中央的問題上,黨內(nèi)又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作為“立三路線”打擊的對象,陳原道也在認真地思考這一重大問題,并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盡管他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不可能有十分準確的認識。1931年1月,在共產(chǎn)國際代表米夫的干預下,中共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陳原道列席了會議。會議對中央政治局成員作了重要調(diào)整:瞿秋白、李立三、李維漢退出中央政治局,新選王明、任弼時、陳郁、劉少奇、王克全五人為政治局成員;決定向忠發(fā)、周恩來、張國燾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會主席仍由向忠發(fā)擔任。對這一重大改組,原來就有分裂傾向的全總黨團書記羅章龍等人,打著反四中全會的旗號,放肆地進行分裂黨的活動,擅自成立“第二中央”、江蘇“第二省委”,還派人到順直、香港、滿洲等地進行“第二黨”的分裂活動。在這種形勢下,北方地區(qū)也成立了“北方緊急會議籌備處”,脫離中央和河北省委的領(lǐng)導。北方黨一時陷入混亂之中。endprint
為了堅決地制止這種分裂黨的行為,中共中央派出以陳原道為首的由徐蘭芝(中央委員)、王啟敦(一說賀昌)參加的中央三人代表團,前往天津解決河北省委的問題。
陳原道對四中全會的某些決定并不贊成,“但在反‘立三路線,維護黨的團結(jié)統(tǒng)一上,態(tài)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一到天津,陳原道立即同在省委堅持工作的省委秘書長安子文等同志交換情況,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針,這就是:既要對非組織的小派別陰謀活動進行斗爭與揭露,又要團結(jié)其中受蒙蔽的多數(shù)同志。為此,他不顧白色恐怖,從天津到北京,日夜奔走于各個旅館、各級黨組織之間,耐心地和人談話,循循善誘,有斗爭有團結(jié),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據(jù)妻子劉亞雄回憶:“一位和他交談過的同志說:‘我沒有看出原道有這樣的說服力,他的平心靜氣講道理的方式,使人開竅,我佩服他。另一個對他比較熟悉的人說:‘他是一個真誠的人?!?931年2月,中共河北臨時省委成立,省委成員除中央指定者外,并吸收原河北省委17人參加,根據(jù)中央關(guān)于“要使領(lǐng)導干部工人化”的規(guī)定,新的省委的分工是:工人出身的徐蘭芝任省委書記,陳原道任省委組織部部長,陳復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安子文任省委秘書長(安被捕后,由劉亞雄繼任)。一些當事人回憶:由于徐能力低,陳原道實際主持省委工作,以至有人甚至認為,陳原道就是省委書記。不幸的是,省委機關(guān)很快被敵人跟蹤破壞,陳原道等一批省委領(lǐng)導干部于4月7日被捕,不久被關(guān)押到“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即草嵐子監(jiān)獄。
第三次,受命赴上海,入龍?zhí)痘⒀ā?/p>
1932年10月,陳原道、劉亞雄等同期被捕的人由于刑期較短,乘敵人大赦之機被黨組織保釋出獄。出獄后,陳原道首先來到河北省委,詳細匯報了獄中斗爭的情況,并到磁縣做短暫的工作巡視后,很快又被中央派往上海,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會黨團書記。
此時的上海,白色恐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參與領(lǐng)導中央特科工作的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6月,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主席的向忠發(fā)在上海被捕叛變。由于此二人對中央機關(guān)和中央領(lǐng)導人的情況非常熟悉,一時間,周恩來等中央領(lǐng)導人處于一種十分危險的境地。迫于形勢,周恩來于12月離開上海,前往中央根據(jù)地瑞金,接任蘇區(qū)中央局書記。此前的9月,由于在上海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均已不到半數(shù),根據(jù)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的提議,在上海成立了臨時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張聞天、康生、陳云、盧福坦(后叛變)、李竹聲(后叛變)六人組成,史稱“臨時中央”,堅持黨在白區(qū)的工作。然而,工作已是舉步維艱。1933年1月,臨時中央政治局被迫決定撤離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瑞金。1933年春,中央決定成立上海中央局(亦稱上海白區(qū)中央局),負責領(lǐng)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地下黨的工作。然而,上海中央局很快又屢遭敵人破壞,一些重要干部被捕,上海中央局前后兩任書記李竹聲、盛中亮等一部分重要干部被捕叛變。
陳原道就是在如此險惡的形勢下,于1932年11月來到上海的,妻子劉亞雄與其同行。這正應了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常說的一句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他深知自己處境的險惡,還在南下之時,就在給家人的信中交代:“今后不要以我的生死為念?!钡缴虾:螅瑸榱硕惚軘橙说木胁?,他不斷變換住處,仍然忘我地進行革命斗爭的準備。然而,由于叛徒的出賣,他又一次被捕入獄。
革命理論家的特質(zhì)
陳原道一生留下的文獻資料不是很多,但依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也完全能夠看出他革命理論家的特質(zhì)。
其一,他具有深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素養(yǎng)。這主要來源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對馬列著作的系統(tǒng)學習。1927年,他在學校填寫了一份調(diào)查表。在“進校后學習情形怎樣”一欄中,“一般情形”填寫的是:“按照教科上課,并努力”,“特殊的情形”填寫的是:“除教科外,專門研究列寧主義與黨史?!痹凇斑M校以來的學習總結(jié)”一欄中,他填寫的是:“1.對各科有相當?shù)牧私猓?.對政治問題能獨立的分析;3.對列寧主義和黨史有較深刻的研究?!边@個自我評價是很高的。事實正是如此。正因為他學習成績十分優(yōu)秀,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他曾擔任年級的黨組織副指導員;1927年畢業(yè)后,又留校成為“教員班”的成員之一。教員班分政治經(jīng)濟學、列寧主義、西方史、中國革命運動史四個研討班,陳原道和張聞天等人一起為列寧主義研討班成員。在草嵐子監(jiān)獄和南京監(jiān)獄里,他仍然組織難友們學習馬列著作。獄中戰(zhàn)友、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劉瀾濤回憶:在草嵐子監(jiān)獄中,陳原道給大家講斯大林的《列寧主義問題》,沒有書,他硬是憑著記憶,一章一章地講。草嵐子監(jiān)獄中一些難友還回憶:陳原道當時在獄中和大家討論一些政治問題,由于意見分歧,爭論很激烈。陳原道對馬列主義原理很熟,理論水平很高。我們的馬列主義知識就是從陳原道他們的爭論中學到的。獄中戰(zhàn)友、新中國成立之初便擔任西康省政府副主席的劉聚奎回憶當時的情況時,感慨說道:“陳原道在黨內(nèi)地位很高,也確實讀過許多馬列著作,因而在思想上影響了一大批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冶金工業(yè)部副部長的馬賓,是陳原道在南京監(jiān)獄中的難友,當時是愛國青年。馬賓后來回憶說,在獄中他和陳原道同蓋一床被子,陳原道給他“講資本主義,講剩余價值,講剝削,講階級斗爭。他在被窩里對我說,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馬賓出獄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說,自己在監(jiān)獄的日子“猶如上了一所大學,更有幸的是遇到陳原道這位馬克思主義老師。這是我一生中的大幸事”。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宣傳馬克思主義原理,是陳原道的一大特點。
其二,他能把馬列主義理論運用到革命實踐之中。陳原道絕不是空頭的理論家,而是堅持和善于把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結(jié)合的共產(chǎn)黨人。在河南工作期間,面對嚴重脫離革命實際的“立三路線”,陳原道在充分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chǔ)上認為,這是背離列寧主義的冒險行為。在中央對他作出留黨察看三個月的處分后,他給中央政治局和共產(chǎn)國際寫了一封長信,對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河南的革命斗爭形勢、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方針、土地革命的主要內(nèi)容、無產(chǎn)階級如何領(lǐng)導農(nóng)民等一系列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幾十年后,當年草嵐子監(jiān)獄中的戰(zhàn)友薄一波評價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原道同志能夠提出這些意見應該說具有相當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他對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分析是正確的。”endprint
其三,他提出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問題,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他的這一認識與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具有一致性。為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貢獻了自己的理論成果。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jié)合,或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條正確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尤其是在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就全黨來說,這條正確的思想路線,是在經(jīng)過1942年的延安整風之后才確立的。這條思想路線的創(chuàng)立者主要是毛澤東,它也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內(nèi)容之一。毛澤東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注重對中國實際情況的調(diào)查,寫下了《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從理論上說,1930年5月,毛澤東寫下的《調(diào)查工作》(收入《毛澤東選集》時改為《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共產(chǎn)黨人要注重調(diào)查研究,要確立“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現(xiàn)在黨史界一般認為,這是黨初步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基本標志。
十多年前,陳原道烈士的親屬在俄羅斯檔案館收集到陳原道1927年填寫的調(diào)查表,有了令人驚喜的意外發(fā)現(xiàn)。除了前面引述的有關(guān)學習情形的總結(jié)外,在“今后學習的意見怎樣”一欄中,陳原道填寫了三條意見:“1.研究列寧主義(更進一步);2.馬克思主要著作預備做一番研究(尤其是歷史著作);3.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原則,來研究中國問題(歷史的與個別的)?!边@個思想非常精彩。它的時間在毛澤東的《調(diào)查研究》之前。在這里,陳原道還明確提出研究中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是歷史,一是個別。這里的歷史,是昨天的、過去了的現(xiàn)實。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講到研究中國實際問題時,就強調(diào)要研究歷史。這里的“個別”,從哲學上說,是相對于“一般”而言,實際上是講矛盾的特殊性,是中國特殊的國情,也是毛澤東后來所著重強調(diào)的。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文中指出:了解和掌握“中國特殊的國情,這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jù)”。“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這些都是由于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質(zhì),由于中國特殊國情而發(fā)生的關(guān)于現(xiàn)階段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标愒涝谶@里實際上提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應堅持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問題,而且其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即使在今天的語境下也可直接引用。
陳原道的這一思想,從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以及而后的實踐也可得到佐證。在中山大學時,他除了認真攻讀學校規(guī)定的課程外,還特別注意研究中共黨史。為此,學校還培養(yǎng)他擔任中共黨史教員。當年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學回憶:“1928年暑假之后,學校就派他在第三期第六班直接講授黨史。所以第三期同學中有許多是聽過他的課的。”研究中共黨史,就是研究中國國情。而且,他在前述調(diào)查表中還提出,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時,尤其要對馬克思的歷史著作作一番研究,實際上提出了中外歷史的比較研究問題。陳原道的眼界是很開闊的,思想是深刻的。回國到河南工作后,陳原道特別注重的一個工作方式是調(diào)查研究。從1930年2月至4月,陳原道“可以說完全在外邊巡視指導工作”。省委書記童長榮5月17日給中央的報告指出:原道常在外巡視。“省委巡視工作做得比較充分,開封巡視三次,豫西兩次,豫北有專人巡視”。堅持調(diào)查研究,是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的一個基本工作方法,一條基本路徑。
其四,他曾在中央宣傳部門擔負重要的職務。陳原道從蘇聯(lián)回國后,先是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擔任秘書長,后來成為中央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的助手。后又擔任中宣部秘書。當時的中宣部,也就只有部長和秘書二人,工作的擔子是很重的。他又曾擔任黨刊《黨的生活》編委會委員。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中央又成立了黨報委員會,陳原道為委員會成員之一。這個黨報委員會不是只管一般的報紙宣傳,而是具有指導全黨工作的性質(zhì)。1月27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guān)于黨報的決議》強調(diào):“以后黨報必須成為黨的工作及群眾工作的領(lǐng)導者”,“成為群眾的組織者”,“論文要帶有指導文件的性質(zhì)”。黨報委員會的主任先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國燾擔任,張到鄂豫皖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代理。其成員主要有: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博古、陳原道、夏曦、李富春、王明、關(guān)向應、任弼時、沈澤民、潘漢年等,幾乎全是當年黨內(nèi)思想理論界的精英人物,盡管有的人后來犯了嚴重錯誤。陳原道能夠列名其中,足以說明中央對他的思想理論水平的認可,說明他在黨的思想理論界的重要
地位。
意志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
陳原道兩次入獄,經(jīng)受了革命斗爭中最嚴酷的考驗。與文天祥同時代的愛國詩人謝枋得有兩句詩:“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931年9月,陳原道等人被捕后,中央又很快組成了同樣從莫斯科中山大學歸國的殷鑒為書記的新的河北省委,但新省委組建不到一個月,工作尚未展開,就又遭到大破壞,殷鑒、薄一波、楊獻珍、胡錫奎等一大批人被捕。兩批被捕的人達到四五百人,先后被關(guān)到北平草嵐子監(jiān)獄中。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有著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但叛徒也不乏其人。河北省委書記徐蘭芝,這位洛陽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員很快叛變;第二次大破壞中被捕的省軍委書記廖劃平、團省委書記郭亞先、互濟會書記賴德很快叛變。一時間,形成了一股“叛變浪潮”。在這種情況下,陳原道聯(lián)絡(luò)一些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組成了獄中中共支部,并擔任第一任支部書記。(關(guān)于草嵐子監(jiān)獄中第一任中共支部書記是誰,獄中共產(chǎn)黨人有兩種說法:薄一波在《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上卷中回憶說,“起初,我提議由陳原道擔任,因為他是四中全會后中央派來順直省委主持工作的。但陳原道堅決不干。經(jīng)過醞釀,意見總算一致了,由孔祥楨擔任支部書記?!钡强紫闃E堅持認為:第一任支部書記是陳原道。他在1968年10月的《自傳》中寫道:“1932年7、8月間,偽國民黨大赦。陳原道一天在放風時突然找我與劉子久、胡錫奎說,支部決定讓你們?nèi)私M成新支委,我為支書,劉為組織,胡為宣傳,劉子久熟悉支部人員,因大赦,他們要出去了。我當時感到突然,想要辭掉,但陳已經(jīng)回號房了。”1983年1月,孔祥楨在回憶陳原道時仍堅持這一說法。獄中難友楊獻珍、趙林、周仲英也持后一種說法。事隔多年,當事人的記憶難免有誤。筆者采用的是第二種說法。)endprint
獄中支部首先組織難友堅定革命意志,頂住了這股“叛變浪潮”,并開展了反對監(jiān)獄當局虐待犯人的日常斗爭。更可貴的是,獄中支部還組織大家學習自己翻譯的一些進步的外文書刊,把監(jiān)獄變成共產(chǎn)黨人的“共產(chǎn)主義大學”(獄中難友語)。1932年10月,陳原道出獄后,獄中支部繼續(xù)領(lǐng)導難友們進行斗爭,直到1936年北方局經(jīng)過中央批準,將這些人營救出獄。
陳原道1933年被捕后,很快被押到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敵人威逼利誘,甚至派出他留蘇時的同學、國民黨大特務康濯前來勸說,他均不為所動。他輕蔑地告訴敵人:我已經(jīng)得了“肺病”,不久將要離開人世,不需要做這種可恥的勾當!1933年4月10日,陳原道第一個被敵人押解出來,和18位同志一起,唱著國際歌,走上了刑場,英勇就義。時年31歲。從而為自己革命的一生,留下了最為悲壯的一筆。
一代先驅(qū)者的精神品格
和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這些革命先驅(qū)者一樣,陳原道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卻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
陳原道有著為天下勞苦大眾、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濃烈的家國情懷。陳原道生在舊中國貧瘠的農(nóng)村,從小隨父母到田間勞作,深知中國農(nóng)民的痛苦。還在龍華高等小學和蕪湖“二農(nóng)”讀書期間,他就寫下了《重農(nóng)說》一文,提出“農(nóng)為立國之本”。他還寫下了《顧亭林先生謂天下興亡,匹夫與有責焉論》一文,表達了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偉大抱負。他的《述來學之志愿》,更是把這種抱負表現(xiàn)得酣暢淋漓。他和他的入黨介紹人惲代英一樣,接受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理論,是自覺的、理性的,就是為了把中國最廣大的勞苦大眾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解放出來,而絕不是為了一己或家族的榮華富貴。參加革命后,他整日戰(zhàn)斗在特務橫行的白色恐怖的環(huán)境之中,當他的家人為他的生命安全擔憂時,他回答:你不干,我不干,四萬萬同胞就沒有飯吃!他曾把自己的身體比作是一個“臭皮囊”,表示隨時可以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自己的生命。心系天下勞苦大眾,追求光明,追求公平正義,追求真理,是那一代共產(chǎn)黨人永遠讓后人敬仰的偉大情懷!
陳原道這種忘我的革命情懷,還表現(xiàn)在他和劉亞雄這對革命夫婦對待險惡環(huán)境的頑強精神上。兩年前,筆者收集到當年草嵐子監(jiān)獄中的難友、曾任華東局書記的魏文伯1932年春寫于獄中的一首詩——《兩地相思》,頗能說明問題。劉亞雄是山西著名民主人士劉少白(后為中共秘密黨員)之女,1926年在北京女師大風潮中和趙世蘭、許廣平、劉和珍同為學生運動的領(lǐng)袖,《魯迅日記》有她到訪的記載。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陳原道相識,1930年經(jīng)黨組織批準結(jié)為夫妻。1931年4月7日,他們二人同時被捕。在草嵐子監(jiān)獄,獄方為了分化、拉攏共產(chǎn)黨人,促其“反省”,曾規(guī)定同在獄中夫婦每月可相聚一次。為更好地反擊敵人的“反省”政策,陳原道和劉亞雄都沒有公開他們的夫妻身份。魏文伯的《兩地相思》,描寫的正是他們悲涼而堅強的生活場景。魏在詩的題記中寫道:“1932年春,病臥‘北平軍人反省院病號,每日得楊獻珍、陳原道等同志照料之。一日放風時,陳原道同志徘徊凝笑于號內(nèi),其妻劉亞雄同志徘徊凝笑于號外,彼此只能意傳而不能言語。頃刻間,劉亞雄同志歸原號而去。予睹當時情景有感,作此詩以贈之。”詩很簡潔,共四句。照錄如下:
徘徊復徘徊,
相見復相思。
相思人不見,
兩地空依依。
讀這樣的詩,想見當時的情景,人們是不能不為這對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情操所感動的。1933年4月陳原道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時,劉亞雄已有身孕。經(jīng)組織批準,她回到山西老家,生下遺腹子,取名“紀原”,交父親劉少白撫養(yǎng),又投身到山西抗戰(zhàn)之中,1936年成為中共山西工委16名成員之一,時年35歲。從此她終身沒有再嫁,矢志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新中國成立初期,她先后到中央婦委和國家勞動部任職,和蔡暢、鄧穎超、章蘊一起,成為黨內(nèi)公認的受人尊敬的幾位“大姐”。
陳原道堅持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河南,面對洶洶而來的“左”的“立三路線”,他敢于從實際出發(fā),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在中央給予他嚴厲處分的情況下,他仍然按照組織程序,上書中央政治局和共產(chǎn)國際,詳細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和他的入黨介紹人惲代英一樣,同樣遭受“立三路線”的打擊,又同樣是真理的捍衛(wèi)者。
“不忘初心”——今天,中國共產(chǎn)黨人高高地舉起了革命之初曾經(jīng)舉起的共產(chǎn)主義大旗。它正在引領(lǐng)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未來。作為中國革命先驅(qū)者的陳原道的生平歷史和革命精神,已經(jīng)像一座巍峨的豐碑,鐫刻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之中:2005年10月3日,《人民日報》在《永遠的豐碑》專欄刊登了新華社編發(fā)的文章《忠勇為黨耀千秋——陳原道》,更是深深地留在家鄉(xiāng)人民的心中。(編輯 王兵)
作者:軍事科學院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