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幾種磁偏角文獻的再探索

      2017-10-12 11:19:25聞人軍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亞力磁針

      聞人軍

      (勃蘭邁克公司,加州 佛利蒙市 94539,美國)

      幾種磁偏角文獻的再探索

      聞人軍

      (勃蘭邁克公司,加州 佛利蒙市 94539,美國)

      將磁針所指與表影、北極相比較,導(dǎo)致了磁偏角的發(fā)現(xiàn)。磁偏角古籍魚龍混雜。所謂北宋楊惟德的《塋原總錄》是一部元代偽書,其丙午針抄自胡舜申(1091~?)的《地理新法》。胡舜申《陰陽備用》刷新了盤針(即羅盤)的發(fā)明年代。隋至唐初已有《管氏指蒙》,后世增集注文,明代加入了北宋王伋的針法詩。此外,本文引入古地磁學界的研究成果,從新的角度探討了懸疑已久的偉烈亞力之謎。

      磁偏角 《塋原總錄》 胡舜申 《管氏地理指蒙》 王伋 偉烈亞力之謎

      古人將磁針測向與表影、北極相比較,發(fā)現(xiàn)了磁偏角現(xiàn)象。可惜早期磁偏角文獻與堪輿書魚龍混雜,迷霧重重。本文擬就幾種重要的磁偏角文獻,在學術(shù)界現(xiàn)有成果的基礎(chǔ)上,做進一步探討。

      1 關(guān)于偽書《塋原總錄》

      沈括的《夢溪筆談》曰:“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1]長時期內(nèi),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上述沈括所言是歷史上關(guān)于磁偏角的首次明確記載。

      1983年,科技史家嚴敦杰(1917~1988)在《中國史稿》第5冊中首次引用了《塋原總錄》的材料,[2]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晌,學術(shù)界一度將《塋原總錄》視為發(fā)現(xiàn)了地球磁偏角的最早的明確記錄。

      關(guān)于《塋原總錄》,王重民(1903~1975)遺著《中國善本書提要》有云:

      《塋原總錄》殘 存五卷 一冊 (北圖)

      元刻本[十七行二十八字(18.8×12.8)]

      按是書不見著錄,惟《文淵閣書目》卷十五載之,注云:“一部,一冊,闕?!币杉磽?jù)此本。卷端有司天監(jiān)楊惟德《上表》,知為宋楊惟德撰進者。惟德撰進之書頗多,景祐間有《乾象新書》、康定間有《崇文萬年歷》,是書則上于慶歷元年。全書凡十一卷,今僅存卷一至五。……由吾公裕序,楊惟德進書表。[3]

      臺北“國家圖書館”等則將由吾公裕列為作者。

      1995年,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在《傳統(tǒng)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xié)商:中古契約研究》一書中說:“《塋原總錄》,它可以看作是《地理新書》的簡易縮寫本。北京圖書館藏有嚴重破損的元本《塋原總錄》?!秹L原總錄》所描述的葬禮與《地理新書》非常相像,……其所載買地券文本也與《地理新書》所載相同,只是它用了一個元代的通用語——‘梯己’,以指稱賣主擁有的土地?!盵4]*此處“梯己”當指買地的私房錢。

      2004年,日本學者宮崎順子發(fā)表《元刻本〈塋原總錄〉の書誌的考察》。該文考察了《塋原總錄》與《地理新書》的關(guān)系,但未提及胡舜申《地理新法》,指出由吾公裕*宮崎順子之文記作“由吳公?!?。之序和楊惟德的上表均是偽作,推測《塋原總錄》成書于南宋至元初。[5]

      2014年,魯西奇指出:《塋原總錄》卷首有司天監(jiān)楊惟德的上表,所署日期為慶歷元年(1041),“此一上表之真實性實頗為可疑,即便此書果出于楊惟德之手,今見元刻本也可能經(jīng)過多方改動,已非楊著之舊貌。”[6]

      2010和2014年,劉未指出:《塋原總錄》與楊惟德參與編《地理新書》一事有關(guān),《塋原總錄》卷1的大部分內(nèi)容“實際上襲自安徽績溪人胡舜申于南宋紹興乾道間所撰《地理新法》一書”,“《塋原總錄》系元人裒集宋代南北方地理書及禮書,并適當加以修訂”。[7]2016年,余格格“據(jù)《塋原總錄》的著錄情況、篇章內(nèi)容以及與北宋《地理新書》的比較,認為此書乃后人托名所作,其成書時間當在宋末元初”。[8]*下文所引余格格之文均出自同一文獻。

      筆者也發(fā)現(xiàn)《塋原總錄》一書確實疑點多多,著者和年代都屬偽托。現(xiàn)以學術(shù)界已有研究成果為基礎(chǔ),略作補充。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塋原總錄》藏本卷首題有“中散大夫……賜紫金魚袋臣由吾公裕奉敕撰”,接下來是公裕之序。楊惟德和由吾公裕兩人相差約一個世紀,都以《塋原總錄》的作者自居,不合情理。

      《塋原總錄》之名首見于至大四年(1311)。元代《通制條格》卷28曰:“至大四年(1311)正月,……陰陽教授于《地理新書》并《塋原總錄》券式內(nèi)照得?!盵9]文中未提及《塋原總錄》著者是誰。

      現(xiàn)存最早提到作者系楊惟德的,可能是余格格文中所說的明初《永樂大典》?!队罉反蟮洹肪?0197曰:“《總錄》云:‘四殺者,寅午戌,火之位?!f見楊惟德《塋原總錄》。”

      現(xiàn)存最早稱由吾公裕為作者的,可能是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徐善繼與徐善述兄弟刊行的堪輿書《地理人子須知》。其文曰:“又考宋中散大夫(田)[由]吾公裕同司天監(jiān)楊維德奏編《塋原總錄》,首編五行,云:‘洪范者,此名大五行,蓋五行之變體也,古今用之,極有征驗。陰陽之妙,有不可詰。此殆如醫(yī)家之用五運也,故今遵用之?!伺c《百川學海》等書之說同。 ”[10]*今校正引文并重新標點。

      關(guān)于由吾公裕,《新唐書·藝文志》載由吾公裕著《葬經(jīng)》三卷。宮崎順子認為:如果唐代人由吾公裕是作者,則《塋原總錄》就成書于唐代,與書中宋元訊息不合,故此序是偽托由吾公裕之作。

      由吾公?!对峤?jīng)》 一度流傳,受到重視。如《宋會要輯稿》禮37云:“[乾興元年(1022)六月]十六日,王曾等上言:得司天監(jiān)主簿侯道寧狀,按由吾《葬經(jīng)》,天子皇堂深九十尺,下通三泉?!盵11]由吾公?!对峤?jīng)》的不少內(nèi)容收入了北宋王洙等編的《地理新書》,全書則已散佚。黃永年的《唐史史料學》指出,《新唐書》的十個志在內(nèi)容上和《舊唐書》出入最大的是《藝文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只記到開元時,《新唐書·藝文志》則記到唐末。[12]由是觀之,由吾公裕《葬經(jīng)》三卷當作于唐朝滅亡(906)之前。推想906年即使著者由吾公裕20歲上下,到慶歷元年(1041)也早超過了150歲,怎能還為《塋原總錄》作序撰文? 況且《塋原總錄》由吾公裕序的內(nèi)容明顯抄自南宋初胡舜申(1091~?)《地理新法敘》。

      余格格文指出:“由吾公裕序乃后人托名而作”。卷首托名司天監(jiān)楊惟德撰于“慶歷元年三月”的《上表》也是假的,“慶歷改元是辛巳年(1041)十一月事,尤不應(yīng)于三月預(yù)知改元為慶歷,此表之真實性存疑?!惫P者疑“楊惟德上表”所記“慶歷元年”(1041),是作偽者據(jù)王洙《地理新書序》推算楊惟德進呈地理書的年代,玩了一點花樣,反而弄巧成拙。

      那么作偽者是何許人也?元代《大元圣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卷9吏部3“試選陰陽教授”曰:元貞元年(1295)二月,試選“陰陽教授,令各路公選老成重厚、術(shù)藝精明、為眾推服一名,于三元經(jīng)書內(nèi)出題”。這三元經(jīng)書是指“婚元:(占)[呂]才《大義書》;宅元:《周書秘奧》、《八宅通真論》;塋元:《地理新書》、《塋元總論》、《地理明真論》?!?[13],吏部三,官制三,陰陽官)

      宮崎順子認為《塋元總論》是否就是《塋原總錄》尚有檢討之余地。劉未以為《塋元總論》當即《塋原總錄》,余格格“疑《塋元總論》為《塋原總錄》之別稱”,筆者則認為事情并不如此簡單。“楊惟德上表”所記“慶歷元年”(1041),是作偽者據(jù)王洙《地理新書序》推算楊惟德本人進呈地理書三十篇的年代,他豈能不知楊惟德與由吾公裕非同時代人,焉能同編?今疑《塋元總論》只有“楊惟德上表”,無由吾公裕序。后來,另有人加了由吾公裕序和其他一些材料,變成了《塋原總錄》。

      元《通制條格》卷28“雜令”之“銘旌忌避”條曰:“至大四年(1311)正月,尚書省刑部呈:二宅陸妙真出殯劉萬一時信筆差悮,于銘旌上書寫‘千秋百歲’字樣。陰陽教授于《地理新書》并《塋原總錄》券式內(nèi)照得,雖有該載上項字樣,理合回避?!?([9],320頁)這則記載說明,至遲在1311年已有《塋原總錄》。

      查《元史》卷81志31“選舉一”曰:“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夏六月,始置諸路陰陽學。其在腹里、江南,若有通曉陰陽之人,各路官司詳加取勘,依儒學、醫(yī)學之例,每路設(shè)教授以訓誨之。其有術(shù)數(shù)精通者,每歲錄呈省府,赴都試驗,果有異能,則于司天臺內(nèi)許令近侍。延祐(1314~1320)初,令陰陽人依儒、醫(yī)例,于路府州設(shè)教授一員,凡陰陽人皆管轄之,而上屬于太史焉。” ([14],志31,選舉一)

      元初陰陽學受到重視,地位比肩儒學、醫(yī)學。陰陽人自然增多,需設(shè)教授訓誨、管轄,隸屬太史。陰陽偽書充斥市場?!秹L原總錄》卷5“偽書篇第十四”就羅列了五十多部宋元偽書,并說:“右前偽書并系私本印行,亦不經(jīng)臺官集定??v有妄托司天監(jiān)名目又不言何朝代,亂生穿鑿,增益拘忌,并與正書交雜。臣聞物正影正,形邪影邪。陰陽書近世以來漸加訛偽,立邪為正,以短蔽長,朱紫相凌,黑白雜糅。……臣謹□上言頗有補于世也。伏望開板施行,止一為定?!?[15],卷5,偽書篇第十四)作偽者借楊維德之口,實為元代塋元官書開路。一部偽書而能被官府較快接納成為通制,該有上下暢通的渠道。

      沒想到,這時會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來。一個清脆的女聲在門口響起:“???,竹姐,瀟灑啊,何不來個燭光晚宴,豈不更加浪漫?”馬麗亞端著一杯酒,走進了包廂。

      聯(lián)系到前文引述的《元典章》“試選陰陽教授”,《通制條格》“陰陽教授于《地理新書》并《塋原總錄》券式內(nèi)照得”,筆者推測陰陽教授、陰陽先生之流,既有作偽的動機,又有作偽的條件和推出的人脈,可以說嫌疑最大。

      2 胡舜申《地理新法》和《陰陽備用》

      胡舜申,字汝嘉,安徽績溪人,正史無傳?!短K州府志》曰:“胡舜申,紹興間(1131~1162)自績溪(今安徽績溪)遷于吳,通風水陰陽之術(shù),世所傳江西地理新法出于舜申。嘗行郡四郭而相之,以為蛇門不當塞。作《吳門忠告》一篇?!?[16],人物“藝術(shù)下”)《全宋文》收有胡舜申的幾篇著述,并加了一個小傳。胡舜申75歲時寫了一篇《乾道重修家譜序》,據(jù)作序日期可推算出他生于1091年。胡舜申官至朝議大夫、舒州(今安徽安慶)府判,著有《地理新法》、《陰陽備用》、《吳門忠告》等。其《地理新法敘》曰:

      予頃丁家艱,擇地營葬。初未曉陰陽地理之說,遺俗工為之,多不可人意。叩其所用之法,即迂陋而鄙繆者也。因究求古人用心立法之善者,凡地理家書無所不窺,才獲此妙訣。推研淘汰,似能徹奧。其法蓋祖于青囊,而宗于郭璞。明于曾楊一,而衍于月師。其大要,經(jīng)之以五行生旺死絕,而緯之以九星。此蓋選集鼓聞,廣以新意,著論二十有三篇。因以名之曰《地理新法》,即舉舊而新之也。[17]

      《地理新法》作于1150年前后數(shù)年間,刻于建陽。國內(nèi)稀見流傳,傳入朝鮮半島后,備受重視,很有影響。朝鮮時代申欽《象村先生集》(1635)卷34“風水家說”曰:“我國地術(shù),專用胡舜申,曾見祖宗朝實錄,……只崇用胡舜申,永為定制,至于今不替。故公私相地,生徒講習,皆主此書。”[18]韓國首爾奎章閣藏有晚明朝鮮活字本、清重刊本和一種清抄本。2004年比峰出版社出版了金枓圭譯注的《地理新法》,書末附有抄本的影印件。

      《地理新法》卷下“主山論第十五”曰:“然則何為而可以辨主山無失乎? 曰:‘當用丙午針,於其處,正中而格之?!赜帽玑樥?以天地四方中分之。陽生于子,自子至丙為左;陰生于午,自午至壬為右。故特取丙午壬子之間,乃天地之中,南北之正也。格于其處之正中者,公舍,則以廳事為正。神佛之祠,則以大殿為正。宅,則以堂為正。塚,則以壙為正。又皆于其心而定之也?!?[17],卷下2b頁)

      雖然作偽者將文字稍加變動,中間插入了立表測影的一段話,《塋原總錄》與胡舜申《地理新法》丙午針之文顯然同出一源。余文以為:“相較而言,《地理新法》僅描述了天地南北之正在二十四方位之丙午壬子之間,即明白直指磁偏角現(xiàn)象的存在,并無再多論述。而《塋原總錄》則繼而探討如何通過磁偏角測量南北之正。”事實并非如此。

      胡舜申《地理新法敘》曰:“凡地理家書無所不窺,才獲此妙訣。……此蓋選集鼓聞,廣以新意,……即舉舊而新之也。”([17],地理新法敘)細察胡舜申的用語:“然則何為而可以辨主山無失乎? 曰:‘當用丙午針,於其處,正中而格之?!赜帽玑樥?以天地四方中分之?!侍厝”缛勺又g,乃天地之中,南北之正也?!蔽闹小霸唬骸斢帽玑?於其處,正中而格之。’”應(yīng)是引用別的地理家書之言(今疑傳本《地理新法》此處有誤,“當用丙午針,於其處,正中而格之”之句應(yīng)校改為“當用丙午針,於其止處,正中而格之。”)。從“必用丙午針者,以天地四方中分之”起,是胡舜申談自己的觀點?!秹L原總錄》與《地理新法》相比,除了立表測影的一段話,只是作了文句改動,以掩飾作偽,磁偏角知識并無新意。其立表測影之法,畫圈多重,“一如日月之暈”,與《元史·天文志》“正方案”所載“正四方”用內(nèi)外規(guī)法相似。

      《宋史·藝文志》載“胡舜申《陰陽備用》十三卷”。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收錄一元刻殘本《胡先生陰陽備用》,即《陰陽備用》,存7卷。這殘存的卷7至卷13現(xiàn)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時編撰的大型選擇通書《欽定協(xié)記辨方書·論用盤針》(1741)載:“通書曰:盤針之法,漢初只用十二支,自唐以來始添用四維八干。古歌云:縫針之法壬子中,更論正針子亦中。又胡舜申《陰陽備用》云:聞諸前輩言盤針之用,當以丙午壬子之中者為正。”[21]由此可見,至遲12世紀中葉出現(xiàn)了“盤針”的明確記載,“盤針”即羅盤,比曾三聘《因話錄》的“地螺”要早約半個世紀。因為“盤針之用”不是胡舜申的發(fā)明,而是“聞諸前輩言盤針之用”,“盤針”的出現(xiàn)當更早?!氨P針之用,當以丙午壬子之中者為正”,指的是子午、丙壬間縫針。而《因話錄》除了縫針外,還同時提到了子午正針。

      另一本值得討論的磁偏角文獻是《管氏地理指蒙》。

      3 《管氏地理指蒙》和王伋針法詩

      題名三國曹魏術(shù)士管輅(209~256)著,實為后人所集的《管氏地理指蒙》(本名《管氏指蒙》)今存兩種本子。一為明萬歷八年(1580)刻本《管氏指蒙》,分卷上、卷下,共100條目,浙江省圖書館藏,題魏管輅公明著,隋蕭吉、唐袁天綱、李淳風、宋王伋同注,明新安汪尚唐校正、汪尚賡補注,書前有“管氏指蒙序”、“李淳風表奏”、“朱允升序”、“王伋后序”,書后有汪尚賡“管氏指蒙跋”,已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續(xù)修四庫全書》?!爸袊軐W書電子化計劃”所收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同。另一為《古今圖書集成》本《管氏地理指蒙》,序跋僅有“管氏本序”,將100條目分作10卷。 李約瑟以為從書中內(nèi)容來看,《管氏地理指蒙》未提到楊筠松縫針,更像是晚唐時代的著作。[22- 23]學界從之甚眾。此書《新唐書·藝文志》和《宋史·藝文志》均沒有著錄。清代倪燦《宋史藝文志補》曰:“《管氏指蒙》二冊,謂管輅之書,集隋蕭吉,唐袁天綱、李淳風,宋王伋注,不知集者名?!盵24]倪燦所據(jù),乃明刻本《管氏指蒙》。倪燦題解,指出此書的一大特色是集注。這些注文,未必是諸家專為《管氏指蒙》作的注,有些明顯是集注者收集來為《管氏指蒙》作注?!豆沤駡D書集成》本諒是后人以明刻本為基礎(chǔ),添加注文,多有改動,且易名為《管氏地理指蒙》。新加注文的來源,包括宋張載、朱熹,元郭守敬等。

      值得注意者,《古今圖書集成》本卷1“辨正朔第七”注云:“按《堯典》冬至日……隋劉焯……然亦未為精密也。元郭守敬差法頗近。”[25]因為集注者稱“元郭守敬”,可以推定《古今圖書集成》本注文最后集成時間不會早于明代。至于《管氏指蒙》正文作于或集于何時,可從明刻本中“蕭曰:管氏之意,謂仰手之掌心者,必有四勢?!薄笆捲唬汗苁现?謂重重□輔方圓,固是奇特?!薄袄钤唬汗苁锨捌啤钡扰f注,[26]推測隋蕭吉,唐李淳風等已為《管氏指蒙》作過注。明刻本的“李淳風表奏”也值得研究。題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李淳風表奏”稱:“臣薄通風水,粗習陰陽。嘗觀地理之興衰,每考天文之變運,欲窮真趣,未盡精微。及觀管氏之《指蒙》,頓覺心眸之開豁。是書也,篇篇間奧,字字申明。但歷四百余年之久,顛倒混淪,訛舛朽蠹,無復(fù)至理。臣等竟校定篇章,芟鐫注釋,以成次序,使后之觀者,或可覽而知旨云?!?[26],374頁)如果這表奏非后人托名編造,則更可確定唐初某種管氏之《指蒙》早有流傳,李淳風等作過整理。而此書內(nèi)容,后世可能仍有增集。

      《管氏地理指蒙》內(nèi)令科技史界感興趣的內(nèi)容,集中在“釋中第八”。其文曰:“磁者母之道,針者鐵之戕,母子之氣(軍按:‘氣’,明刻本作‘氣’,《古今圖書集成》本作‘性’,‘氣’字義長),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復(fù),以是完。體輕而徑,所指必端,應(yīng)一氣之所召。土曷中而方曷偏,較軒轅之紀,尚在星虛丁癸之躔。惟歲差之法,隨黃道而瞻(軍按:‘瞻’,明刻本作‘瞻’,《古今圖書集成》本作‘占’,‘瞻’字與下文‘見’相配,不誤)之,見成象之昭然。”([26],384頁)這段話的意思是:磁石有慈母的本性,磁針是鐵經(jīng)過了重重加工處理所得。磁石對磁針以母子同氣相感、相通,磁針以加工處理獲得之性回應(yīng),完成對接。磁針既輕又直,所指必正,這是由于一種氣場的感召。為什么土圭之法得中而磁針所指方向有偏差,較之軒轅氏的年代,天體運行與今不同,磁針指向尚在星、虛、丁、癸之間。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作者用“歲差之法”解釋磁偏角現(xiàn)象,當然是錯誤的。在《管氏指蒙》這段文字的作者看來,黃帝軒轅氏年代的磁偏角,尚在星、虛、丁、癸之間,若以磁針指向論,為北偏東,南偏西。寫作這段文字的時代和地點,磁針指向則在星、虛、危、張四宿之間。即北偏西,南偏東。故“釋中第八”曰:“惟壬與丙,未形未觀,天地之中,必于危張之度”。明刻本此句無注文,《古今圖書集成》本所加注文云:“王趙卿曰:‘虛危之間針路明,南方張度上三乘,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厘斷不靈。’則危張之度屬子午之正宮,從可識矣?!?[25], 57976頁)王趙卿即王伋。這是集注者引王伋之詩作注,作注的對象是“危張之度”,相當于后來的“丙午針”。在《管氏地理指蒙》中,王趙卿的詩并無題名,不知何時起,它已被稱之為針法詩,頗為貼切,下文就沿用這一名稱。

      據(jù)光緒《處州府志》卷21流寓載:“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汴人。其祖訥,因議王樸金雞歷有差,眾排之,貶居江西贛州。伋因鄉(xiāng)舉不第,遂精地理學,棄家浪游。見龍泉山水秀麗遂家焉。伋為人卜兆,獲福者甚多,人以地仙稱之。卒后,門人葉叔亮傳其所著《心經(jīng)篇》、《問答語錄》。范公純?nèi)拾现唬骸跋壬ń?jīng)博物,無愧古人。異乎!太史公所謂陰陽之家者矣?!盵27]

      王伋家學淵源,祖父王處訥(915~982)、父親王熙元(961~1018)均拜授過司天監(jiān),《宋史》有傳。據(jù)《宋史》卷461本傳記載,王處訥與王樸有交集,但無貶居江西贛州事。王熙元的經(jīng)歷中有“坐擇日差謬,降為少監(jiān)。以目疾,改將作監(jiān),致仕”之說,致仕后有可能遷居江西贛州。故《處州府志》的說法可能是把王處訥父子的經(jīng)歷相混了。根據(jù)王熙元的年代和范純?nèi)?1027~1101)為王伋的《心經(jīng)篇》、《問答語錄》作跋,可推測王伋活動于11世紀前中期。

      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34“葬術(shù)”論堪輿二派云:“一曰屋宇之法,始于閩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說(生)[主]于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純?nèi)∥逍前素?以定生克之理。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贛州楊筠松、曾文迪、賴大有、謝子逸輩,其為說主于形勢,原其所始,即其所止,以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盵28]

      王伋的針法詩,是主于星卦、屋宇之法的針法詩。王伋所用的方位盤含有二十八宿和后天八卦,繼承了古代地盤的方位劃分,類似王振鐸復(fù)原的漢代式占地盤,[29]但可能為圓形。湖南省博物館1977年收集的唐代二十八宿銅鏡(圖1),[30]自中心鏡鈕往外計有五層,第一層為四象,第二層為十二生肖,第三層為后天八卦,第四層為二十八宿,第五層為字銘,可作參考。

      圖1 湖南省博物館藏唐代二十八宿銅鏡

      對王伋的針法詩的解釋,關(guān)鍵在第二句。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解釋是:南方的張宿非常廣闊,“騎乘著所有三者”,“即正針所指的南,以及原來偏東的和現(xiàn)在偏西的兩種磁偏角(縫針和中針)所指的南?!?[23], 289頁)

      李約瑟的解釋有點望文生義。愚意“張度”即“危張之度”的南方一側(cè)。北宋張君房的道經(jīng)目錄《云笈七簽》(1029)卷1曰:“精研三乘,詳觀四輔。”三乘,即三種法門。針法詩的大意是:磁針所指與北極相比較,在虛、危兩宿之間;磁針所指與南極相比較,偏向張宿,針法達三種法門??矠檎?離為正南。如何校正到南北正位,常人難以識別。為人卜兆,差一點點都不能靈驗。

      4 偉烈亞力之謎

      探討早期磁偏角文獻,不得不重提英國傳教士、著名漢學家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一百多年前留下的一個懸案。偉烈氏于1859年發(fā)表論文《中國磁針》(TheMagneticCompassinChina),他說:“據(jù)8世紀初皇家天文學家僧一行之一則傳說(a passage from the life of Yih-hing)所載”,磁偏角問題至遲在8世紀已引起注意。其文曰:“彼以磁針與北極相較,發(fā)現(xiàn)前者所指在虛、危兩宿之間。北極去虛宿恰6度,而磁針偏向北極之右(東)2度95分。因磁針一端偏向北極之右,另一端必偏向南極之左矣。*偉烈亞力將所引中文文獻作為直接引語英譯為:“On comparing the needle with the north pole, he found the former pointed between the constellations heu and wei. The pole was just in 6 degrees of heu, from which the needle declined to the right (east) 2°95′. As it declined to the right of the north pole, it was necessarily to the left of the south pole.””[31]

      此論文原刊于1859年3月15日的《北華捷報》(NorthChinaHerald),1897年被收入上海出版的偉烈氏論文集《中國研究》(ChineseResearches)。偉烈氏在文中指明一行(683~727)觀測時面向北方,當時每度等于100分,磁偏角的數(shù)值均以北極為準。例如:偉烈氏定一行觀測值為北極偏東2度95分。文中所列第2條史料是沈括《夢溪筆談》卷24的磁偏角,與南極比較微偏東,變換到以北極為準,則是微偏西。

      偉烈亞力發(fā)表這段文字時未提供出處和中文原文。此后,西方漢學家們努力尋找其出處,未有所獲。張蔭麟《中國歷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1928)曾將偉烈氏英譯譯回中文,張譯為:“一行以磁針之向與北極較,而發(fā)現(xiàn)前者所指,在虛危之間。極去危(危當為虛——筆者注)恰6度,而磁針所指在虛(虛當為北極——筆者注)之右(東)二度九十五分。因磁針一端偏向北極之右,其他端必偏向南極之左矣。”[32]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說:

      自從偉烈亞力最先發(fā)表了這段文字(1859年)以來,漢學家們孜孜不倦地尋找其原文,但迄今未有所獲。橋本增吉指出,《唐書·天文志》中的幾段,他認為可能使偉烈亞力產(chǎn)生了誤解。而且近來王振鐸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但這些都不是很有說服力?!疤煳闹尽贝_實說到北極相對于虛危二宿的位置與古代的不同,因為所談的是天體的固有運動;不過既沒有談到磁針,也沒有提到什么2°95′的磁偏角。人們只能等待進一步研究的結(jié)果了。([23],286頁)

      針對有人質(zhì)疑偉烈亞力的漢學水平,李約瑟認為“偉烈亞力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漢學家,因此我恐怕這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為了解開這個不解之謎,德裔美國漢學家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查閱過一行的幾種傳記,沒有發(fā)現(xiàn)這則記載。[33]張蔭麟曾遍檢《舊唐書》一行傳(《新唐書》無一行傳)、《新唐書》、《舊唐書》天文志、歷志,皆無此記載。愚意眾多中外前輩的研究已為后人排除了在唐代正史中找到一行這則史料的可能性。史書之外,有可能出自堪輿書。歷史上一行的堪輿術(shù)是有明文記載的。如《宋會要輯稿》景德元年(1004)五月二十五日曰:“按一行《地里經(jīng)》:‘地有土厖不平,擁塞風水,宜平治之。’”([11],2095頁)乾興元年(1022)六月十六日曰:“又一行《葬經(jīng)》,皇堂下深八十一尺,合九九之數(shù)。今請用一行之說?!?[11],2253頁)《地理新書》中也采用了一行《地理經(jīng)》的內(nèi)容。關(guān)于一行《地里經(jīng)》,《崇文總目》(1041)卷4子部五行類和《宋史·藝文志》卷206有著錄?!端问贰に囄闹尽肪?06又載“李淳風、一行禪師《葬律秘密經(jīng)》十卷”。北宋《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目》(意即秘書省陸續(xù)采編到的四庫原闕圖書之目錄)在一行名下有十余部堪輿書,據(jù)葉德輝《宋紹興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目》,兩宋之交僧一行堪輿書絕大多數(shù)已闕。[34]此后托名一行的堪輿書宜加辨別。

      愚意偉烈亞力在華期間曾搜集大量的漢文藏書,關(guān)于磁偏角的這則史料諒在他看過,也許就在他收藏過的中文書中。據(jù)何大偉(David Helliwell)編的《偉烈亞力書目》(AlexanderWylie’sBooks)以及其他資料,1869年,偉烈氏曾將一千余卷漢文藏書售與亞洲文會。1881和1882年,偉烈氏分兩次將漢文藏書(約二萬冊)售與牛津大學圖書館,現(xiàn)稱為“偉烈亞力藏書”(Alexander Wylie Collection),典藏于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1983~1985年,牛津大學圖書館出版了David Helliwell編的二冊《牛津大學中文舊籍書目》(AcatalogueoftheoldChinesebooksintheBodleianLibrary),第2冊為《偉烈亞力書目》(AlexanderWylie’sBooks)。筆者查閱了《偉烈亞力書目》,“偉烈亞力藏書”除編號為Sinica 521- 1054的刊本書籍外,還有大量舊抄本,如(明)佚名撰《天文占》一冊(MS.Chin.d.27)等。憾未進入鮑德林圖書館的“偉烈亞力藏書”的是偉烈氏1887年2月過世后遺下的大量中西文書籍,1888年6月出現(xiàn)在著名書商Bernard Quaritch的第90期《珍稀書籍供書目錄》(ARoughListofValuableandRareBooksno.90)上。[35]這期目錄共列出1400種書籍,主要是偉烈亞力珍藏到最后之書。然收藏這期目錄的機構(gòu)甚少,有待檢索,偉烈亞力一行之謎是否藏在這些書中,尚祈方家教正。

      5 古地磁學研究的啟示

      研究古代磁偏角文獻,每感不足,古地磁學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則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古地磁學的研究中,有一種科學假設(shè):在相當長的地質(zhì)時期中,地磁場具有軸向地心偶極子場的特征,可以中心偶極模式作為地球基本磁場的一級近似。古代燒土遺存(例如窯灶和遺址居住面的夯燒粘土)保存了大量古地磁場的信息,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進行檢測,古地磁學者獲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黃興在《天然磁石勺“司南”實證研究》一文中,根據(jù)古地磁學者的已有研究,整理成洛陽與北京地區(qū)歷史時期地磁場水平分量演變曲線圖,幫助分析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之間在華北中原及臨近區(qū)域天然磁石勺狀制品的可用性。[36]

      本文則著眼于古地磁學者揭示的歷史上的磁偏角隨時間和地點而變的一些規(guī)律。魏青云等采用陜西、湖北、浙江、江西及北京地區(qū)17個不同年代的300余塊燒土標本,測得其地磁傾角和偏角數(shù)據(jù),推算了各相應(yīng)時代的虛地磁極的地理坐標。雖然現(xiàn)有資料尚不完整,但已勾勒出中國古代磁偏角變化的大趨勢。表1的數(shù)據(jù)和圖2采自魏青云等的論文《近六千年間的磁極移動曲線》,[37]利用這些資料,可以畫出某地的磁偏角隨年代的變化曲線,比較直觀地討論磁偏角的變化。圖3“河南洛陽的磁偏角隨年代的變化”曲線,[38]即其一例。下文略作研討。

      表1 標本的年代、采集地點及相應(yīng)年代的傾角、偏角和虛地磁極的地理坐標

      續(xù)表1

      1) 年代分期據(jù)原報告。

      圖2 公元250年以后的虛地磁極移曲線[37]

      圖3 河南洛陽的磁偏角隨年代的變化[38]

      磁針南偏東、危張之度或丙午針相當于磁偏角為負值,在古代方家活動的年代,以洛陽地區(qū)為代表,約公元350年后至北宋,磁偏角均為負值。從西漢至魏晉,磁偏角曾為正值。曾三聘《因話錄》曰:“古者測日景于洛陽,以其天地之中也?!睙o論測日影,還是測磁偏角,洛陽當受方家之重視,故洛陽地區(qū)的磁偏角曲線頗有代表性。圖2顯示公元250年以后虛地磁極移曲線,理論上,某時某地方家與極移曲線的相對位置反映當時當?shù)卮牌谴笮?可據(jù)以畫出該地區(qū)的類似圖3的磁偏角曲線。至于假設(shè)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錯綜復(fù)雜的實際情況,已收集的數(shù)據(jù)是否有足夠的代表性,尚未證明,有待進一步研究,故圖2的曲線有其局限,需謹慎對待。在磁偏角正負值的轉(zhuǎn)折點附近,情形復(fù)雜,不宜直接由虛地磁極移曲線或磁偏角曲線推測。但是,虛地磁極移曲線和磁偏角曲線仍有相當?shù)膮⒖己脱芯績r值。例如有唐一代,盡管各地偏角多少難以確定,其是正值還是負值是可以判斷的。據(jù)這極移曲線分析,從西漢至魏晉,磁偏角有正值之可能。在唐代人活動的區(qū)域內(nèi),磁偏角均為負值。南宋和元代,磁偏角又可能出現(xiàn)正值。極移曲線左上角的兩個凸起的圓弧,就是前后兩個正值區(qū)間的虛地磁極所在。

      本文討論的古代文獻記載磁針指向北偏東的有兩處。一為《管氏指蒙》所集“尚在星虛丁癸之躔”的資料,根據(jù)圖2,它應(yīng)該不是唐和北宋所測,所用磁偏角術(shù)語又早于丙午針,疑原有所本。由表1可見,魏晉時河南洛陽的磁偏角為+6°16′,即北偏東,正合“尚在星虛丁癸之躔”。這項觀測史料有沒有可能追溯到管輅所處的魏晉時代?

      二為偉烈亞力所引之一行史料。鑒于唐代磁偏角為負值,即使一行領(lǐng)導(dǎo)過天文大地測量,足跡甚廣,他測得磁偏角為正值的機會微乎其微。在繼續(xù)探索偉烈亞力之謎時,應(yīng)放眼更廣泛的史料,找其出處。

      致謝審稿專家惠告《管氏指蒙》明刻本,謹致謝意。

      1 沈括. 沈括全集[M]. 中冊. 楊渭生, 新編.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514.

      2 中國史稿編寫組. 中國史稿[M]. 第5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620~621.

      3 王重民. 中國善本書提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90.

      4 韓森. 傳統(tǒng)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xié)商: 中古契約研究[M]. 魯西奇, 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170.

      5 宮崎順子. 元刻本《塋原總錄》の書誌的考察[J]. 東方宗教, 2004, 104:43~63.

      6 魯西奇. 中國歷代買地券研究[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4. 261.

      7 劉未. 宋元時期的五音地理書——《地理新書》與《塋原總錄》[C]//北方民族考古. 第1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259~272.

      8 余格格. 《塋原總錄》與“磁偏角”略考[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6,35(4): 427~438.

      9 通制條格[M]. 黃時鑒, 點校. 卷28.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320.

      10 徐善繼, 徐善述. 繪圖地理人子須知[M]. 卷7. 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2. 443.

      11 徐松. 宋會要輯稿[M].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校點. 禮3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2253.

      12 黃永年. 唐史史料學[M]. 上海: 上海書店, 2002. 24.

      13 元典章[M]. 陳高華, 張帆, 劉曉, 等, 點校. 卷9.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316~317.

      14 宋濂, 王祎. 元史[M]. 卷81.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2034.

      15 塋原總錄[M]. 臺北“國家圖書館”本.

      16 蘇州府志[M]. 卷106. 清刊本. 23b.

      17 胡舜申. 地理新法[M]. 地理新法敘. 韓國丙寅(高宗3, 1866)重刊本.

      19 張鳴鳳. 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M]. 板橋: 萬有善書出版社, 1982. 869.

      20 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M]. 徐小蠻, 顧美華, 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77.

      21 允祿, 梅轂成, 何國棟, 等. 欽定協(xié)記辨方書[M]. 鄭同, 點校. 北京: 華齡出版社, 2009. 685.

      22 Joseph Needham.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M]. Vol. 4,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302.

      23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M]. 第4卷第1分冊. 陸學善, 吳天, 王冰, 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287.

      24 倪燦. 宋史藝文志補[M]. 廣雅書局. 光緒辛卯(1891). 17b.

      25 管輅. 管氏地理指蒙[M]//古今圖書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成都: 巴蜀書社, 1984~1988. 57974~57975.

      26 管輅. 管氏指蒙[M]//續(xù)修四庫全書. 第1052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432, 441, 442.

      27 處州府志[M]. 卷21. 光緒年間刊本. 73b.

      28 趙翼. 陔余叢考[M]. 欒保群, 呂宗力, 校點.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603.

      29 王振鐸. 科學考古論叢[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129.

      30 程建軍. 經(jīng)天緯地——中國羅盤詳解[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 7.

      31 Alexander Wylie.ChineseResearches[M]. Shanghai, 1897. 155~157.

      32 張蔭麟. 中國歷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J]. 燕京學報, 1928,(3): 359~381.

      33 Leopold de Saussure.L’originedelarosedesventsetl’inventiondelaboussole[M]. Geneve:Imprimerie Albert Kundig, 1923. 27.

      34 葉德輝. 觀古堂書目叢刻(己未重編), 宋紹興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目[M]. 卷2. 光緒28年(1902)湘潭葉氏印行.

      35 David Helliwell.AcatalogueoftheoldChinesebooksintheBodleianLibrary[M]. vol. 2. Oxford:The Bodlian Library, 1985. v.

      36 黃興. 天然磁石勺“司南”實證研究[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7,36(3): 361~386.

      37 魏青云, 李東節(jié), 曹冠宇, 等. 近六千年間的磁極移動曲線[J]. 地球物理學報, 1984, 27(6): 562~572.

      38 劉椿. 古地磁學導(dǎo)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1. 103.

      ABSTRACTMagnetic declination was discovered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needle with the North Pole and the sun’s shadow using a gnomon. References in pre-modern Chinese texts are somewhat jumbled, which this article seeks to sort out. For instance, the paragraph on magnetic declination inYingyuanZonglu(A General Record of Graves), a forged Yuan dynasty book attributed to Yang Weid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actually copied from a quotation, quoted by Hu Shunshen (1091-?) in hisDiliXinfa(New Ways of Geomancy). Hu’sYinyangBeiyong(A Topical Encyclopedia of Yin-Yang) contains new evidence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compass. TheGuanshiDiliZhimeng(Master Guan’s Geomantic Guidance) probably spread in the Sui or early Tang Dynasties. Afterwards, somebody collected more commentaries. For example, the poem on the magnetic needle, written by Wang Ji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added 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paleomagnetism, the author reviews Wylie’s puzzle in new ways.

      Keywordsmagnetic declination,YongyuanZonglu, Hu Shunshen,GuanshiDiliZhimeng, Wang Ji, Wylie’s puzzle

      FurtherInvestigationintoSeveralAncientRecordsonMagneticDeclination

      WENREN Jun

      (Braemac,Fremont,CA94539,USA)

      N092∶O4- 092

      A

      1000- 0224(2017)03- 0347- 14

      2016- 06- 15;

      2017- 03- 19

      聞人軍,1945年生,浙江平湖人,資深工程師,浙江大學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物理學史。

      猜你喜歡
      亞力磁針
      自制指南針
      粗知一下地質(zhì)羅盤
      石油知識(2018年4期)2018-08-20 06:12:46
      梁亞力
      梁亞力山水畫的文學性
      亞力在吵誰?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關(guān)于“小磁針”的物理中考題想起的
      “百萬婚約”無效,癡情女孩的“愛情保衛(wèi)戰(zhàn)”
      有關(guān)磁場的易錯問題分析
      乌拉特中旗| 汤阴县| 六枝特区| 杭锦后旗| 达尔| 龙里县| 仁寿县| 灵山县| 志丹县| 肇州县| 基隆市| 枞阳县| 永州市| 邳州市| 小金县| 大邑县| 平乡县| 缙云县| 屏山县| 宣恩县| 峨眉山市| 手游| 六盘水市| 横山县| 临西县| 肥西县| 昌宁县| 蒲城县| 靖边县| 舒兰市| 龙井市| 宁城县| 海伦市| 中江县| 尼勒克县| 白沙| 白朗县| 毕节市| 九寨沟县| 玉树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