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每當這時,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都會被人提出來:地震能夠預測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培德博士的一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預測地震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性難題,這主要是因為:1.研究對象特殊。預測地震的研究對象是發(fā)生在地下深處的、復雜的、與地質(zhì)有關的物理過程,既看不見,也摸不著;2.現(xiàn)有的觀測方法均是間接的。地震一般發(fā)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深處,人類難以直接觀測,所以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nèi)部的狀況進行反演和推測;3.難以實驗、模擬。地震是地球上規(guī)模宏大的地下巖體破裂現(xiàn)象,其孕育過程跨越了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很難用經(jīng)典物理學從本質(zhì)上加以描述,也難以在實驗室或者野外進行模擬;4.研究結果難以檢驗。在同一個地區(qū),強烈地震可能幾十年、幾百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遇到一次;在不同的地區(qū)、時期,地震的孕震過程、機理差異很大,所以檢驗研究結果的機會很難遇到。
地震到底能不能被預測?對此,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培德表示,這個問題目前一直有爭論,人們到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確切可行的辦法。
九寨溝地震發(fā)生后,有網(wǎng)友稱此前出現(xiàn)的“地震云”,已成功預測了此次地震。對此,山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李自紅表示,所謂“地震云”并不能預測地震。奇異云彩常常會出現(xiàn)在天空,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而已。圖為傳說中的“地震云”
大地震之前會出現(xiàn)各種征兆,比如魚兒上浮、翻白,動物紛紛逃竄,家禽亂叫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在地震學中叫做動物異常。但是,造成動物異常的原因很多,而且出現(xiàn)異?,F(xiàn)象并不是普遍和大范圍的,所以通過動物異常來判斷地震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迄今為止,世界上預報成功的地震例子只有一個,那就是1975年2月4日發(fā)生在我國的海城地震。對海城地震成功預報證明了地震預報是可能的,但不等于說現(xiàn)在地震就都能預報。海城地震序列有它的特殊性,海城地震主震發(fā)生前幾個月,當?shù)匦〉卣鸱浅nl繁。唐山地震之前就沒有,唐山地震預報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套用了海城經(jīng)驗。
對于我國在地震預報方面的科技實力,王培徳指出,在地震系統(tǒng),目前在職員工不過萬人左右。在研究所中還有很多業(yè)務工作,比如平常的檢測、臺站報告的評估,還有每次地震之后的評估,都由地震工程學家去做,這非常重要。比如汶川地震后要交給中央一份震害分布圖,以便很快指導安排救災,中央需要知道什么地方最重,什么地方輕一些。還有每次修大橋、水庫、核電站之前的地震危險性評價,也需要地震科研人員來完成。所以,真正從事地震基礎科學研究的力量就很薄弱了。
據(jù)悉,在全世界,目前只有我國實行由政府進行地震預報的制度。王培徳表示,在我國,5級以上的地震達到預報的標準。
地震局細化地震預報——時間、地點、震級必須明確,震級不超過正負0.5或者1級,超過這個范圍則預報無效;每一級地震預報的時間窗多大,太寬了也不能算成功,比如時間窗是一年或者兩年有什么意義呢?最后由地震預報人員填表,填上三要素,一式兩份,地震局一份,預報人一份,成功了便獎勵。這就是我國地震局對地震預報的政策。
地震局拿到預報后,會組織專家會商,如認為發(fā)震的可能性大,再逐級上報,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16條的規(guī)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tǒng)一發(fā)布制度。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guī)定的程序發(fā)布?!北本┦械念A報要上報國務院,這樣就避免了亂報。
有些人發(fā)現(xiàn),有時候?qū)τ谕粋€地震,我國測出來的震級和其它國家測出來的震級可能有所差異,這是怎么回事?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主任潘懷文表示,發(fā)布的震級稍有不同,主要是由于測定震級的方法不同,目前我國基本上采用面波震級進行測定,統(tǒng)一用震級M來表示;而其它國家和地區(qū),比如美國、歐洲等的地震機構通常使用矩震級標度來進行測定,“所以我國和其它國家用的并不是同一把尺子,有差異完全正常,不能簡單地說誰更準確”。
潘懷文還表示,“我國的地震監(jiān)測、速報能力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在地震監(jiān)測方面,我國對國內(nèi)地區(qū)整體監(jiān)測能力下限達到3.0級,人口密集地區(qū)甚至在2.0級以下;在地震速報方面,我國可以在震后1分鐘到2分鐘內(nèi)給出自動速報結果,10分鐘內(nèi)給出正式速報結果”。
王培徳指出,我國公眾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比較弱。地震發(fā)生后,受災和死亡的比例通常是一百比一——100個人中99個是受災,1個是罹難。什么是受災?沒房子住、沒水喝、沒飯吃、沒醫(yī)療,但是目前沒人告訴公眾,你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局面。
在美國和日本,他們的房子蓋得比較結實,抗震性能強,更重要的是,媒體告訴公眾,家里的架了上放的花瓶,墻上的畫要固定好,不要一碰就掉下來,要在家里儲備兩到三天的水、巧克力和餅干等應急食品,有小孩的,要多預備奶粉等。
居住在地震帶上的居民,更應該對地震有憂患意識,要有防災的意識。但是,汶川地震發(fā)生時,北川的基站倒了,電話打不出去,24小時內(nèi)一點消息都沒有。如果縣政府預備一部衛(wèi)星電話,把現(xiàn)場情況及時和外界溝通,那么救援人員的進入就會早很多,生命和財產(chǎn)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這是我們要吸取的教訓。
從科研角度出發(fā),日本的結構抗震研究得比較早,而且很有成效,這跟日本對地震預防科研及早的投入和研發(fā),以及日本多震的地理條件有關。
此外,日本國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很強,防震減災已經(jīng)納入日本小學的教育,經(jīng)過多次演練,所以一旦發(fā)生地震,整個社會非常有序,日本民眾都是排隊去領救災食品,從不哄搶。
目前,我國人口分散,流動性很強,很難組織起來,如果發(fā)生大的地震,如何把分散的人員有序地組織起來發(fā)放救災物資,將是一個很大挑戰(zhàn),這也應該是新時期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民主與科學》2016年第3期)等
地震來臨時如何自救
震后會有余震發(fā)生,遇災環(huán)境可能進一步惡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時間,因此,要盡量保護自己:首先沉住氣,樹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會有人來救你;保持呼吸暢通,盡量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用濕衣物捂住口、鼻;搬開身邊可移動的雜物,擴大生存空間;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進一步被埋壓。
在廢墟中如何設法逃生?設法與外界聯(lián)系。仔細聽聽周圍有沒有人,聽到人聲時敲擊鐵管、墻壁,以發(fā)出求救信號。不要長時間大聲喊叫呼救,注意保存體力;與外界聯(lián)系不上時可試著尋找通道。盡量向有光、通風的方向移動,試著排開障礙,開辟通道;若開辟通道費時過長、費力過大或不安全時,應立即停止,以保存體力;暫時不能脫險時,尋找食物和水,并節(jié)約使用;如果受傷,想辦法包扎,盡量少活動。
(《江淮時報》201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