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古代“書寫”的意義和價值

      2017-10-13 05:59:27高秀清
      中國書畫 2017年6期
      關鍵詞:書寫文字價值

      ◇ 高秀清

      論中國古代“書寫”的意義和價值

      ◇ 高秀清

      人類的行為皆因一定的目的而產生?!皶鴮憽被顒涌此坪唵?,實則其功能意義內蘊豐厚,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文化性。本文就是對中國古代“書寫”活動的意義作一研究和探討。

      書寫的目的性顯示了書寫者自覺。文字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使用,“書寫”活動的意義就在于將這些紛繁復雜的內容“顯示”出來、“存錄”下來,以防止人類的失憶。

      書寫的直接目的是顯示文字,文字的功能與書寫的功能是一致的,正如張懷瓘《文字論》中所言:

      字之與書,理亦歸一。因文為用,相須而成。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范圍宇宙,分別陰陽,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植,是以八

      荒籍矣。紀綱人倫,顯明君父,尊嚴分別而

      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

      行焉。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

      業(yè)者,莫近乎書。〔1〕

      文字是“六藝之宗,王教之始”〔2〕,“書寫”使得“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3〕。國家的統(tǒng)一與治理、帝王的政令與傳達、官員的擢拔與貶謫、各民族的凝聚與團結、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起草與擬定等等,都離不開文字的書寫。秦始皇初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詔令下達至桂林,竟無人識讀,可見當時文字異形之嚴重。于是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與統(tǒng)一,即制定“書同文”政策以實施政令的暢達,從而穩(wěn)固秦之政權。漢丞相蕭何重視秦文書的行為等,皆主要是基于為政管理的考慮。東漢王充評價蕭何入秦收拾文書之事,曰:“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以文書御天下?!薄?〕此說提供給我們兩方面的思考:作為丞相蕭何,之所以重視前朝所留下來典籍、文書,是基于政治家管理國家需要方面的考慮;作為評價此事的王充,對文字“書寫”承載的內涵及其所發(fā)揮的強大實用功能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荀子·王制篇》云“君者,善群者”〔5〕,管理國家需要大批的官吏,而中國的官吏和“書寫”淵源有自。據《周禮》所載,“周之典冊,皆史所為”??煞譃樘?、小史、內史、外史、御史五類,“《周官》太史掌邦法,內史掌八枋(即掌王之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等,是王的輔佐,掌王命),即法律之學所從出也”〔6〕??梢娛仿殠缀醯韧诶袈?,書寫和管理緊密相關。宋《宣和書譜》中《制詔告命·敘論》亦曰:

      [漢]河西簡牘遺墨

      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戸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故其目則有曰制、曰誥、曰敕牒者,是其所操之柄耳。蓋上之所以命下者或不一,于是制以揚之,誥以告之,詔命敕牒以行之。豈特中國然耶,殊方異域皆由此治?!?〕

      面對地域遼闊的國家,為更好地貫徹國家、帝王的命令,“書寫”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而“制”“誥”“敕牒”等皆是以文字“書寫”的形式顯示以上馭下、行使國家管理的行政手段和方式。

      試看蘇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的兩則制敕。如《左侍禁李司可供奉官》:

      敕。蠢爾裔夷,憑崄竊發(fā),不時討擊,何以懲艾。爾能奮命,破走靖邊,何愛一官,以勸吏士??伞!?〕

      如《喬執(zhí)中可吏部郎》:

      敕具官喬執(zhí)中。士知愛身則知愛君,知馭民則知馭吏。故端靜惠和之士,施之內外,無適不宜。朕察汝久矣,今自部使者,入為天官屬,無易其守,以稱朕命??伞!?〕

      可見,蘇軾所任職事就是以皇帝的口吻代皇帝而書,下達朝廷對官員的任命。

      總之,“書為言立征”〔10〕。《易》曰:“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薄?1〕皇甫謚曰:“黃帝使倉頡造文字,記言行,策而藏之,名曰書契?!薄?2〕當有關國家政務管理法律制定等內容被“書寫”下來,記錄在案,就具有了契約性。

      中國歷史上那些浩如煙海的史籍著作、各種文獻文本資料的形成,都與中國古代文人書寫密不可分。所謂的“時代觀點、歷史觀點、個人觀點”,會因著主客觀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但無論贊許認可與否,文人們都會借助手中之筆“書之”、記之,又形成了新的歷史,使學術研究得以承接。

      “書寫”與學術傳承關系密切。諸子之學的興衰亦如此類,孟子曾言“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顯見一時盛況,而后竟泯滅。為此,清俞樾發(fā)出感慨,“唐以來無一人能知墨子者。傳誦既少,注釋亦稀”,“闕文錯簡,無可校正”,而墨學“塵霾終古矣”〔13〕。這里的注釋也好,校正也罷,皆需要“書寫”來完成,“書寫”過程是不可逾越的。只有書寫出來的才是“信史”,才可能被征考。

      文字的書寫一般來講都是基于一定之用,特別是在信息交流手段相對落后的古代,人們之間的書信交往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將文字書寫于壁是唐宋時期重要的人際溝通手段,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按羅宗濤先生的總結,“詩人題壁,其目的就在于傳播”〔14〕。書壁作為文字顯示的表達方式,將人們想說之話、欲辦之事、來往行蹤、思念之情、牽掛之語等內容得以彰顯,實現(xiàn)了書寫的傳達功能。

      甘谷漢簡,高23cm,寬2.6cm,正面墨書兩行

      宗教的傳播離不開文字的書寫。無論是自兩漢才傳入中國的佛教,還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都在人們的思想文化領域發(fā)生了普泛的影響。大規(guī)模的翻譯佛經、抄寫道經,使佛教、道教的經義廣泛地深入人心,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佛門弟子及俗家弟子們抄寫佛經的熱情來自佛陀的許愿與寄寓:

      凡愿由經咒獲得力量,必須抄寫七十七遍,置于經幢,誠心供養(yǎng)?!b讀此經咒,有九十九萬佛。凡虔誠誦讀者,其罪惡將被蠲免?!?5〕

      由此他們更加虔誠地“抄寫”佛經,一方面希冀通過抄寫佛經而帶來福祉,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使佛教思想得到更大面積的傳播。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有竹簡七百多枚〔16〕,內容包括《緇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兩家的典籍與前所未見的古佚書共十八篇。上述這些宗教經典書跡的產生與傳播皆離不開“書寫”,是“書寫”活動使得宗教教義得到了極大范圍的傳播,使教義更加深入人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對人們的思維、心理等都產生了重大的觸動。

      “書寫”作為溝通人際交往的工具,在訊息科技不太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生活中尤其顯得重要。誠如唐張懷瓘所言,“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摽拔志氣,黼藻精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17〕,“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18〕。所以,在日常生活友朋交往中對于會書寫的文人來講,見“字”如“面”,他們常借文字書寫表達感情、溝通訊息。北宋時期的歐陽修與梅圣俞,經常在一起聚飲贈和,品嘗奇珍美味,他們也常常以書記之。如至和元年(1054),歐陽修知開封府,因梅圣俞寄銀杏來,而有《梅圣俞寄銀杏》之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采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19〕他們的誠摯友情,正是通過文字的“書寫”才得以記載。

      又,蘇軾在貶謫惠州時,境遇困頓,常處衣食窘迫之態(tài)。時循州太守周彥質常常送桃、荔、米、酒、粟等救濟蘇軾,因有詩為記:“蔬飯藜床破衲衣,掃除習氣不吟詩。前生似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未敢叩門求夜話,時叨送米續(xù)晨炊。知君清俸難多輟,且覓黃精與療饑。”〔20〕借助著文字,蘇軾書寫了他對朋友的感念之情。

      以上諸如此類的日常生活體味、友朋交往的簡札和詩句,在中國古代文人的文集中俯拾皆是,書寫原本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書寫”的價值是巨大的,從根本上說“書寫”具有當下價值,即當時書寫的時效性,同時書寫的字跡若得以流存就還兼具歷史價值和史料價值。書寫活動的價值有著諸多方面的體現(xiàn)。法國的著名學者德里達在其《書寫與差異》中說:

      ……書寫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聲音描繪”(伏爾泰語),它創(chuàng)造意義并把它存錄下來,把它托付給一個雕刻,一條槽紋,一塊浮雕,一塊能無限相傳的平面?!?1〕

      把文字“書寫”下來讓它存錄“意義”,讓“意義”、讓文字顯示的內容垂久行遠,這既是文字的功能,又是書寫的目的,這也是書寫的價值?!皶鴮憽弊鳛橐环N“運動”或“行動”,其目的在于顯示漢字,顯示漢字的“過程”是書寫,“過程”的結束也正是“目的”的實現(xiàn)?!皶鴮憽弊鳛橐环N實踐、一種“行為”,總是表現(xiàn)為書寫者理性的自覺,總是在實踐中、“行動”中實現(xiàn)顯示漢字的目的,從而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書寫”的功能及意義。

      所以,我們的國家管理因“書寫”而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們的學術文化因“書寫”而得到了綿延不絕的傳承,我們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文化知識因“書寫”而愈集愈豐、包羅萬象,而“書寫”又使得因時代久遠不能謀面的人們的思想、情感能夠跨越歲月的鴻溝達成共識、產生共鳴,使不同時代的字體、書體形態(tài)鮮活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歷歷在目。也就是說,因“書寫”而產生的文化價值以及“書寫”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是視而可識、察而可知的。

      書寫的價值和書寫的功能緊密相連,但又不完全一致。如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我們今人多重其史學價值、文獻學價值,而其當時主觀為治國編寫寶典的目的已發(fā)生變遷,對此梁啟超先生說:“《資治通鑒》其著書本意,專以供帝王之讀,故凡帝王應有之史的知識無不備,非彼所需,則從擯闕。此誠絕好之‘皇帝教科書’,而亦士大夫之懷才竟忠以事上者所宜必讀也。”〔22〕可見,價值的評價是隨著事過境遷會發(fā)生變遷的。所以,一般來講,功能傾向于事物本身的使用,含有一定的時效性,價值則多傾向于事后評價,多有衍生之義。既有社會性又有文化性,且多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即便是面對著同樣一段文字記載,也會因研究者主體所關注的角度、層面、領域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價值闡釋。

      中國很早就有史籍,如《禮記·玉藻》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薄?3〕“史”的職責就是“書之”,即“書寫”之意,為動詞。記言之史,稱為《尚書》,可見“書寫”活動完成,言語變成可視之文字、史料。我國最古的史籍是《史記》,呂思勉先生認為,“有歷史的材料是一事,有史學上的見地,又系一事”〔24〕。筆者認為,此話或可借來一用,即“書寫”者的主觀目的會隨著時代久遠、事過境遷而使“書寫”出來的產品的價值發(fā)生轉移與變化。但就“書寫”記錄而言,本身就具有史學之價值。如宋范鎮(zhèn)曾言“予嘗與修唐史,見唐之士人著書以述當時之事,后數百年有可考正者甚多”,說明他以明確意識到“書寫”記錄的重要性。書寫行為亦是有史料價值。

      “史學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而吾國最古之史家即為史官”〔25〕,唐劉知幾謂“史官備于周室”;柳詒徵先生認為“歷代之書,莫備于《周史》”〔26〕;清末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中對周代史官之學術如是說:

      夫《六經》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書》也者,記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記動之史也;《風》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編之竹帛,付之司樂者也;《雅》、《頌》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者也;《禮》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職藏之故府,而時以詔王者也。

      由以上諸種說法我們可知,“六經皆史”不虛矣,“史”和文字的書寫活動密不可分,最早是諸職官的統(tǒng)稱,又細分為不同的職司,有不同的“史”官去擔任,掌管不同事務,而這些職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書寫”。那些書籍皆是由“史”通過整理、記錄、采編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書寫”是功不可沒的。史的最初職責就是記事,若沒有各種“史”的書寫活動也就沒有《六經》的誕生,當然更不可能成為后世學術之淵源,誠如柳詒徵先生所言“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后也”〔27〕。

      在中國歷代鐘鼎彝銘、石刻、碑版、紙張等書寫載體材料上文字之跡,若從字體上劃分,有古文、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的不同。在這些字體的使用過程中保存了數量相當大的別體字,反映了當時人的文字使用情況,具有重要的文字學方面的研究價值。很多研究金石學方面的著作也記錄了相關的一些碑別字的寫法,如方若的《校碑隨筆》,啟功先生編寫的《碑別字新編》等。秦公、劉大新在前人基礎上輯《廣碑別字》收入碑刻中的別體字字頭3450余個,重文別字21300余個。這是研究漢字發(fā)展演變的重要資料。至于書法,臨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習用的方法,從《石鼓文》到漢隸,到魏碑,到楷書、行書、草書,可說各體俱備。歷史上又有許多集刻法帖,容庚《叢帖目》有系統(tǒng)著錄,大都是為書法臨摹之用。

      文學創(chuàng)作也依賴文字的書寫。張懷瓘《書斷》中就說:“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fā)揮文者,莫近乎書。”〔28〕正因有了“書寫”活動,文字的功能才有可能發(fā)揮,從而它的價值才得以更好地體現(xiàn)。尤其是著名詩文家在“書寫”活動中所產生出來的妙詞佳句,雖然詩文家們大量的手書墨跡已不可重見,但正是因著文辭的美麗、深邃、富于哲理等優(yōu)長,被喜歡文學的人們所傳抄、謄錄,使得優(yōu)美的文詞內容得以存留千載,廣為傳誦,從而使它的文學價值得到極大的體現(xiàn)。

      歲月更迭,歷史變遷,大量的手書墨跡盡以不存,更多的是存留著文本。如宋仁宗詔令大臣修撰《新唐書》之時,大臣曾公亮所上表的言奏:“惟唐有天下幾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終,所以興衰治亂之跡,與其典章制度之美,宜其燦然,著在簡策?!薄?9〕直接點出“書寫”對于保留歷史的重要功能,它所產生的歷史價值也觸目可見。又如,《漢書》卷六十《杜周傳》中記有一段杜周的答客問:

      客有謂周曰:“君為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30〕

      我在此引杜周之言是想說明: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些法律條文不很健全,有些“律令”等形成于過去官吏判過的判“獄”案例的載錄之詞。過去的“書寫者”對他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人、物、事的“書寫”記錄,一旦存留下來便會被后人引以為證據,從而又附以更多的含義,尤其是作為官方正史的記錄具有權威性。即便不是“信史”,只要是歷史上的“記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書寫”的價值,除了因其記錄的文字內容所產生的史學價值、文字學價值、文學價值、文本價值外,它還有作為一門技藝的價值。誠如唐張懷瓘之言“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賢達,莫不珍貴”〔31〕,“書法”的直觀性顯而易見。翻閱中國書法史圖錄,上面存錄著不同時代的歷史遺留的珍貴之作,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都有優(yōu)秀的“范本”留存,我們稱其為“法書”。學書者可以將這些“書法”作為書寫的“法書”“范本”,通過心追手摹,以提高書寫的技藝。啟功先生曾說,習字者的最好老師就是古代存留的優(yōu)秀“碑帖”。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都是基于對前人書技繼承上的創(chuàng)新,才可能形成自家面目。先繼承再創(chuàng)新,這是學習所有文化傳統(tǒng)的不二原則。對書法技法的學習更是如此,習碑摹帖是不二法門。所以說,中國歷代書寫者所留下的珍貴“書法”,具有極高的“法書”價值。如王羲之的書跡《蘭亭序》等,被歷代喜歡書法的帝王、官吏、詩文家、學者、僧、道、書法愛好者等所向往,甚至是心追手摹、視為圭臬。

      中國的文字書寫承載著中國的文明,它的功能是博大的。在文字大量使用的過程中,它本身所具備的審美潛質也逐漸被使用它的文人們所發(fā)現(xiàn)和開掘。唐劉禹錫《論書》中曾言:

      或問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工與拙何損益于數哉?”答曰:“此誠有之,蓋舉下之說爾,非蹈中之說。亦猶言居室曰:避燥濕而已;言衣裳曰:適寒燠而已;言飲食曰:充腹而已;言車馬曰:代勞而已;言祿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以閌門豐居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鮮澤為甲,評飲食必以精良海陸為貴,第車馬必以華辀絕足為高,干祿位必以重侯累封為意。是數者皆不行舉下之說,奚獨于書也行之耶?”〔32〕

      敦煌曲子殘稿 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可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類書寫活動也會對文字的美寄以極大的關注。清代康有為也有如下是說:

      ……或曰:“書自結繩以前,民用雖篆草百變,立義皆同。由斯以談,但取成形,令人可識,何事夸鐘衛(wèi)、講王羊,經營點畫之微,研悅筆札之麗,令祁祁學子玩時日于臨寫之中,敗心志于碑帖之內乎?”應之曰:“衣以掩體也,則短褐足蔽,何事采章之觀?食以果腹也,則糗藜足飫,何取珍饈之美?垣墻以蔽風雨,何以有雕粉之璀璨?舟車以越山海,何以有幾組之陸離?詩以言志,何事律則欲諧?文以載道,胡為辭則欲巧?”〔33〕

      從以上劉、康二人的言論中可知,他們都認為漢字書寫的主要功能是實用,而在此前提下追求書寫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是合理的。歷代的書寫者為把字書寫得更為美觀、更好看,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總之,中國古代“書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盡管其作為文字記錄僅是手段和方式,但當文字被“書寫”之后所產生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其書寫行為本身,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歲月的滄桑、人事的變換,“書寫”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審美價值將愈發(fā)得到彰顯。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注釋:

      〔1〕(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四,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

      〔2〕(北魏)江式《論書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頁。

      〔3〕同上。

      〔4〕(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5〕《荀子·王制篇》:“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君者,善群者。”

      〔6〕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23頁。

      〔7〕《宣和書譜》卷二十,《制詔告命·補牒附·敘論》條,《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

      〔8〕余冠英等主編《唐宋八大家全集》第五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蘇軾集》卷一百六,第4302頁。

      〔9〕余冠英等主編《唐宋八大家全集》第五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蘇軾集》卷一百七,第4314頁。

      〔10〕(唐)張懷瓘《書斷》上,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57頁。

      〔11〕《子夏易傳》,卷八,《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12〕同〔10〕,第158頁。

      〔13〕孫氏《墨子間詁》序。

      〔14〕羅宗濤《唐人題壁詩初探》,《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頁。

      〔15〕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3頁。

      〔16〕《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17〕同〔10〕,第154頁。

      〔18〕(唐)張懷瓘《書議》,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49頁。

      〔19〕(宋)歐陽修《文忠集》卷五,“梅圣俞寄銀杏”,《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20〕(北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二十三,“答周循州”,《四庫全書》文淵閣本,集部,別集類。

      〔21〕(法國)德里達《書寫與差異》下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9月版,第20頁。

      〔2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23〕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文化》,九州島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18頁。

      〔24〕同上,第219頁。

      〔25〕金毓黼《中國史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頁。

      〔26〕同〔6〕,第222—223頁。

      〔27〕同〔6〕,第27頁。

      〔28〕同〔10〕,第154頁。

      〔29〕《新唐書》卷首《進書表》。

      〔30〕(漢)班固《漢書》,卷六十,《杜周傳》,《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史部,正史類。

      〔31〕(唐)張懷瓘《文字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208頁。

      〔32〕(唐)劉禹錫《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1版,第40—41頁。

      〔33〕(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年10月版,第754頁。

      猜你喜歡
      書寫文字價值
      Unwritten 尚未書寫
      文字的前世今生
      用什么書寫呢?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書寫春天的“草”
      小黑羊的價值
      金秀| 安陆市| 三穗县| 江山市| 伊春市| 普兰县| 修水县| 磐石市| 宜章县| 西贡区| 诏安县| 改则县| 靖远县| 元氏县| 德保县| 外汇| 东阳市| 宁津县| 石渠县| 阿勒泰市| 乌兰察布市| 怀集县| 高陵县| 富蕴县| 喜德县| 绥棱县| 嘉鱼县| 建水县| 团风县| 灌南县| 顺昌县| 池州市| 高平市| 香港 | 建宁县| 彰化县| 沾益县| 光泽县| 广汉市| 吉木乃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