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夢(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華東管道設計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0)
原油管道低輸量輸送工藝分析與降凝劑處理研究
岳夢(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華東管道設計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0)
低輸量原油管道輸送作業(yè)中,由于輸送距離較長,熱力條件的變化對輸油管道安全運行與生產(chǎn)管理造成較大的影響,采用降凝劑處理來降低原油凝點與粘度,進而降低原油流動性變化帶來的影響,并通過實踐分析探究該工藝的經(jīng)濟可行性。
低輸量;原油管道輸送;降凝劑處理
國內原油大多為含蠟原油,在長距離管道輸送中會隨溫度的降低逐漸呈現(xiàn)牛頓流體形式、假塑性流體形式、屈服加速性流體形式,對原油產(chǎn)生一定影響。加入降凝劑改變原油流變性,在溫度逐漸降低下,降低原油凝點與粘度,對低輸量管道輸送工藝具有實際價值。
輸油量減小會導致摩擦系數(shù)增加。降溫規(guī)律根據(jù)蘇霍夫公式[1]描述:
其中k為傳熱系數(shù),D為管道外徑,L為熱站出口距離,Q為原油質量流量。在加熱站出口周圍,由于溫度較高,粘度較低,油流大多處于紊流光滑區(qū)。油溫降低與粘度增大,會導致雷諾數(shù)減小,當溫度降低或粘度增加時轉變?yōu)閷恿鳌?/p>
摩阻系數(shù)受到流體的流態(tài)變化影響巨大,根據(jù)列賓宗公式[2]管道沿程摩阻損失h表達式為:
其中v為原油黏度,L為管長,d為管道內徑,Q為流量,m為系數(shù)。常溫輸送的情況下,原油的溫度與黏度基本不變,摩阻隨輸量的減小發(fā)生單調遞減。而黏度主要與溫度、流體的類型相關。實驗表明,牛頓流體的黏度隨溫度的變化相對緩慢,而非牛頓流體則受溫度的影響非常大。原油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表現(xiàn)為牛頓流體,而在溫度較低時(低于原油反常點)則轉變?yōu)榉桥nD流體,其表觀黏度會隨著輸量的減少而急劇增加。
原油加溫到一定程度,蠟晶幾乎全部溶解到油中,加入降凝劑能夠在降溫過程中起到晶核作用,并在原油析蠟之前析出,成為蠟晶的發(fā)育中心,防止蠟晶形成較大的蠟團。同時還能夠進行蠟晶活性中心的吸附,進而改變其取向性,抑制蠟晶形成三維網(wǎng)狀結構,防止出現(xiàn)粘附現(xiàn)象。此外還有一部分的降凝劑能夠起到共晶作用,破壞其取向性,阻礙蠟晶的持續(xù)發(fā)育。因此降凝劑的主要作用機理就是改變蠟晶的發(fā)育歷程,分散晶體,并阻礙立體結構的形成,降低原油凝點與粘度,進而改善原油流動性,提高輸送效率。
原油流變性隨溫度降低而逐漸出現(xiàn)牛頓流體、假塑性流體等特征,關鍵特征點為析出點43℃、反常點39℃。不同溫度流變性表征為:
(1)原油溫度T為38℃-48℃時為牛頓流體,粘溫關系為(μ為原油粘度):
(2)原油溫度T為35℃以下時,呈現(xiàn)屈服假塑性流體,屈服值與原油溫度的關系式為(τ為原油屈服值):
加藥改性:加藥改性主要是通過添加流動改性劑來控制原油黏度等流變性,根據(jù)材料的化學成分不同,其改性原理有所區(qū)別。流動改性劑主要成分為環(huán)氧乙烷、環(huán)氧丙烷以及清水性比較強的表面活性劑,在常溫或低溫原油中能夠吸附在管壁形成親水膜,降低管壁的摩阻,抑制石蠟與凝油在管壁的沉積,顯著降低原油表觀黏度。
某油庫原油對熱處理較為敏感,在低輸量管道溫度范圍內熱處理影響表現(xiàn)顯著?,F(xiàn)對該油庫原油進行改性,增加200ppmGY降凝劑,通過熱處理與降凝劑作用,改善原油流變性。
實踐發(fā)現(xiàn),70℃的熱處理能夠降低凝點至25℃;60℃的熱處理能夠降低凝點至27℃;40℃為循環(huán)加熱惡化溫度。通過添加40g/t降凝劑,并經(jīng)過60℃處理后,反常點由39℃降到31℃,凝點也有效地降低到24℃左右,改性效果比較理想,提高低輸量輸送效率。
本文對幾種含蠟原油采用降凝劑處理,表1所示為降凝劑處理前后改性效果。
表1 降凝劑處理改性前后比較
結果表明添加降凝劑與加熱處理,該降凝劑由高壓多元聚合生產(chǎn)工藝制成,加入原油中后發(fā)生共晶吸附作用,阻礙了石蠟的結晶,進而有效降低了原有的凝固點與粘度,改善低溫下的流動性能。實驗表明,通過添加降凝劑顯著降低了輸送能耗30%左右,原油所呈現(xiàn)的牛頓流體特征溫度可以降低5~10℃,凝點則降低了10~20℃,表觀粘度降低率在90%以上,改性效果良好。
(1)通過降凝劑處理,改變原油流變性,能夠確保冬季準常溫輸送,確保原油低輸量管道輸送效率。
(2)分析發(fā)現(xiàn)原油熱力特性與水力特性等不穩(wěn)定因素對凝管安全性具有一定影響,通過減少各因素的影響,可以提高管道輸送效率與輸送質量。
[1] 曹喜文.原油外輸管道低輸量運行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
[2] 張振興.含蠟原油管道低輸量運行特性分析及安全保障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