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真正連帶責任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需要。不真正連帶責任制度是回應現(xiàn)實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項法律制度。自德國學者阿依舍雷提出不真正連帶責任問題的幾個世紀以來,不真正連帶責任雖然已為德國、日本、臺灣等國家或地區(qū)的司法實務所采納,但是各國學者對不真正連帶責任與連帶責任在概念、構成、獨立性等方面的差異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本文簡單的介紹下不真正連帶責任。
關鍵詞:連帶責任;補充責任
一、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概念和特征
民法理論通說認為,數(shù)人侵權責任形態(tài)包括四種:連帶責任、按份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其中以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為原則,以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為補充?!肚謾嘭熑畏ā吩诘诙隆柏熑螛嫵珊拓熑纬袚绞健敝忻魑囊?guī)定了連帶責任和按份責任兩種數(shù)人侵權責任形態(tài),卻并未明確規(guī)定不真正連帶責任。但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中,有關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爭議始終未能平息?!肚謾嘭熑畏ā分胁徽嬲B帶責任是否作為一種獨立責任形式客觀存在,以及這一責任形式的具體類型、性質(zhì)及適用規(guī)則等問題的厘清,對于正確把握無意思聯(lián)絡數(shù)人侵權行為中責任人的內(nèi)部關系、權利人與責任人的外部關系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以產(chǎn)品責任中生產(chǎn)者、銷售者承擔的責任性質(zhì)和方式為重點進行分析,對《侵權責任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具體類型、特征、制度價值及適用規(guī)則作些探討。
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規(guī)定了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情形,但卻沒有規(guī)定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具體概念。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司法 實踐界都普遍運用著這一概念。理論界對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概念,通常界定為兩個以上的責任人因為不同的原因?qū)ν毁r償權 利人負擔同一給付內(nèi)容的責任,每一個責任人對賠償權利人都負有清償全部責任的義務,但只有一人承擔最終責任的共同責任形 態(tài)。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存在多個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相同的 行為造成了同一個損害后果;第二,多個行為人之間的法律責任是不同的;第三,被害人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選擇向所有致害人賠償,但不能分別行使請求權;第四,任何一個致害人的賠償都可以使受害人的請求權歸于消滅;第五,承擔責任的一方有權向其 他責任人追償。
二、《侵權責任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與連帶責任的關系
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規(guī)定了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情形,但卻沒有規(guī)定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具體概念。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司法 實踐界都普遍運用著這一概念。理論界對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概 念,通常界定為兩個以上的責任人因為不同的原因?qū)ν毁r償權 利人負擔同一給付內(nèi)容的責任,每一個責任人對賠償權利人都負有清償全部責任的義務,但只有一人承擔最終責任的共同責任形態(tài)。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存在多個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相同的行為造成了同一個損害后果;第二,多個行為人之間的法律責任 是不同的;第三,被害人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選擇向所有致害人賠償,但不能分別行使請求權;第四,任何一個致害人的賠償都可以使受害人的請求權歸于消滅;第五,承擔責任的一方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三、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qū)別
(一)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多數(shù)責任是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而偶然產(chǎn)生的對同一損害后果的清償,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各個責任人是依自己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債務。以前述出租車與貨車相撞,貨車司機負全部責任案為例,貨車方是基于侵權行為向受傷乘客承擔侵權責任,依侵權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賠償數(shù)額。出租車方則是基于違約行為向受傷乘客承擔違約責任,依合同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賠償數(shù)額。依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兩種不同的責任方式計算出的賠償數(shù)額不一定等同。補充責任有的是基于同一原因產(chǎn)生的債務,有的則是基于不同原因而產(chǎn)生的債務,但不管是那種情形,都是以主債務為準,主債務的計算方式和賠償數(shù)額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種計算方式。
(二)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而補充責任則不能選擇必須先起訴主債務人除非主債務人不確定。
(三)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各債務人均負全部履行義務,而補充責任中只有主債務人需負全部履行義務,補充責任人則需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承擔全部債務的補充責任還是部分債務的補充責任。
(四)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各責任人依各自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同一損害后果承擔責任后,只能依其與主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清償,并非純粹意義上的追償。比如前述出租車與貨車相撞,貨車司機負全部責任案,出租車方依合同關系向乘車人賠償后,不能直接向貨車方追償,而只能依貨車方對出租車方的侵權行為致使出租方違約,要求貨車方承擔出租車方的損失提起訴訟。補充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后,一般情況下可直接向主責任人追償。四、《侵權責任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司法適用不真正連帶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不僅僅是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起訴和如何確定訴訟主體和責任承擔的問題。理論界曾經(jīng)有過兩種觀點,一種是主張允許受害人向侵權人 提出全部賠償訴訟,也允許其選擇提起分別訴訟;另一種觀點是 認為受害人只能提起全部賠償訴訟,而不能提出分別訴訟。在司法實踐中,受害人只能選擇全部賠償訴訟,即受害人以所有侵權行為人為共同被告起訴。
立法機關在立法時的目的在于,為受害人在實體法上提供訴訟方便,并減輕其相應的證明責任,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而設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案件往往被害人處于弱勢地位,對于真正責任人的追究很難予以確定,同時受害人也很難提出證據(jù)予以證明責任人。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受害人有權將所有不真正連帶責任人列為共同被告,受害人也有權申請法院追加被告,受害人不申請追加時人民法院根據(jù)案件情況依職權追加被告人。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債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鄭玉波.民法債權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楊立新.論不真正連帶責任類型體系及規(guī)則,當代法學,2012
作者簡介
閆凱歌(1993-5-2),男,漢族,河南駐馬店,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律碩士在讀。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