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科書的審定是教育教學管理和教材建設的核心問題,它直接關涉教科書的文本質量,最終決定教育的質量。本文通過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梳理,總結了其中蘊含的成功經驗,為我國現行的教科書審定制度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教科書;審定制度;綜述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我國歷史上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蘊藏的諸多寶貴經驗,充分發(fā)揮這一歷史財富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不僅能深化教科書審定制度的理論研究,且有利于完善我國目前的教科書審定制度的良性運作,更好的提升教科書質量。本文嘗試總結出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經驗,以此更好的服務于當今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努力建立適合我國政治、教育、經濟和文化等全面要求的教科書審定制度。
1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發(fā)展概述
我國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發(fā)展并不長遠。1906年清末設立專門的教科書審定機構,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才得以濫觴。教科書審定制度在我國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演變形態(tài)。做為一種教材管理制度,教科書審定制度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局勢的動蕩緊緊相連。一直以來,教科書的審定制度與國定制度博弈而行,交替統(tǒng)領著教科書管理制度的運作。從清末時期“不完全”的教科書審定制度,到民國時期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國定制度的博弈,再到建國后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回復與完善,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在其生命歷程中不斷走向成熟,無論是其審定標準、審定程序、審定組織結構、審定配套措施等方面都在不斷改善和優(yōu)化。
2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歷史經驗
2.1 審定組織機構的建構確保了“編審分離”的原則
與教科書的國定制相比,審定制之所以標簽其公正性、公平性,其原因在于在審定組織機構的建構和運作中確?!熬帉彿蛛x”的原則。即在統(tǒng)一課程標準、規(guī)范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針的前提下,政府將教科書的編寫權完全下放給民眾,只在“審定”環(huán)節(jié)把關驗收?!熬帉彿蛛x”的原則一方面理順了政府行政職能,避免了過度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也喚醒了民眾編寫教科書的熱情,通過優(yōu)化調配資源,形成了多元的教科書市場。在這一點上,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在1912年9月13日公布了《審定教科用圖書規(guī)程》,以法定條文的形式確定任何團體都可以自行編輯教科書,“惟須呈請教育部審定”,從而建構了新型的、民主共和的教科書審定制度,徹底排除了清末在編審方面存在的交叉現象。
另外,教科書審定人員的結構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走向了優(yōu)化,由最初的行政主體到行政、學術主體“攜手并進”再到行政主體隱退而學術主體充分賦權,這都顯示了我國中小學教課書審定制度在組織結構上的成功經驗。
2.2 審定標準初步折射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清末時期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所頒布的教科書審定標準明確了教科書審查的項目除了教科書的內容外,還包括價格、紙質、字體、教授法等,這些行為路徑都較好的體現了當時教科書審定工作的科學性。
早在清末時期,學部于1906年7月公布了《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教科書凡例》,規(guī)定了教科書審定的若干標準,如“凡經審定之圖書,紙質須求堅韌,字形須求情朗,期適于教科之用”,對教科書的紙質、價格都有嚴格的要求。同樣,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在1929年1月28日公布發(fā)布的《教科圖書審查規(guī)程》(附審查教科圖書共同標準),具體提出了教科圖書審查的政治標準、內容標準、組織形式標準、語言文字標準和印刷裝幀標準。尤其在教科書內容組織方面,既注重教科書的縱向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連接,又注重橫向的學科間的統(tǒng)整;對教科書的印刷要求則應“字體大小適宜,紙質無礙目力,校對準確,印刷鮮明,裝訂堅固美觀”,這些審定標準既考慮到劣質紙張對學生視力的損害,又考慮到字體大小對學生閱讀效率的影響等,其標準的制定以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充分體現了審定標準的科學性和人本理念。
2.3 多級審定流程見證了其操作的嚴謹性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4月22日公布的《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及其《辦事細則》中,具體規(guī)定了各科教科書的審定程序:其分為初審、復審、終審,初、復審由編譯館工作人員完成,兩個環(huán)節(jié)要求連續(xù)、銜接,細致標明其審定意見,并填具總評,由終審組成“審查會議”進行討論。當初審、復審出現沖突時,還加入“特審”,體現了當時教科書審定工作的嚴謹性。此外,初、復及特審都實行“署名制”,意在為審定意見的充分探討提供公開性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對教科書審定人員約束作用。這種審定程序的制定,從管理上規(guī)范了教科書審定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提高教科書的文本質量。
2.4 明確的審定期限保證了審定工作的高效運行
在清末、民初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各時期頒布的教科書審定要求中,不僅有對送審教科書時限的規(guī)定,也對審定人員完成審定任務做了時限要求,既避免了審定工作拖沓低效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審定人員的長官意識和霸權意識,保證了審定工作權責分明,彰顯了教科書審定制度建制的民主性。如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暫行教科圖書審查辦法》,對教科書在規(guī)定期限(一個月)內進行初審和復審,審定后由大學院公報公布,方準進入各校作教科書用。這就從制度上對教科書審定工作的效率作出了要求。事實上,南京臨時政府教科書審定工作的效率很是驚人,在1913年2月20日到4月28日的政府公報,教育部共公布了九次審定教科書結果。這種較短周期的審定時效確保對教科書投入適用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和紕漏做及時修正。
2.5 教科書審定的反饋和監(jiān)督機制保證了制度的良性循環(huán)
一般而言,教科書審定不可避免總有未被通過審定的教科書版本,他們有可能遵照審定意見再行修改,但也有可能存在沖突而不愿接受審定結果。此時,教科書審定意見能否公之于眾并接受客觀的評判是消解矛盾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教科書使用群體對審定通過的教科書有何意見或建議,如果發(fā)現已審定教科書的存在事實紕漏又該采取何種信息渠道進行修補,這些問題都表明,要保證教科書審定制度良性、高效、長效的運行,就需要建立教科書審定的反饋、監(jiān)督機制。在這一點上,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教科書審定制度有了初步的建制。早在清末時期,學部就建立了教科書審定工作的反饋監(jiān)督機制,將審定教科書的意見和評語在《學部官報》上予以公示,以增強審定的科學性和公開性。南京臨時政府通過設置“各省圖書審查會”,保證了教科書審定制度有了更完備的反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教科書審定制度的監(jiān)督與制約。這都值得我們借鑒。
教科書審定制度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受當局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需要隨著情況的變化不斷進行改革和調整。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教科書審定制度成功的歷史經驗,加強理論和實踐的雙向結合,建立完善的教科書審定體系,包括教科社審定法規(guī)、工作機制、監(jiān)督機制等,切實發(fā)揮教科書審定的功能,提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虹霞,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08
[2]司淼,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 ,2011
[3]吳洪成,《略論清末部編教科書及對教科書的審定》[J]《杭州大學學報》1990年(1)
[4]胡軍,《對進一步完善教材審查和管理的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4)
[5]許育典、凌赫,《教科書審定制的合憲性探》,[J],《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一期,1996.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