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田
從白居易養(yǎng)生之道談起
◎吳沛田
唐代著名偉大愛國詩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求學時身體較弱,40歲以有疾病纏身,未老先襄。白居易在與醫(yī)生、藥書打交道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到“人生不滿百”,是因為“不得長歡樂”的緣故,也就特別注重情志養(yǎng)生,培養(yǎng)樂觀性格。于是,他將名利、官職等看得愈加淡泊,不論升遷、貶黜、外放,都心平氣靜,泰然處之。
白居易喜歡游覽山水,常常觸景生情、出口成章。他喜歡植物種花。他在忠州做官時就親自帶老百姓種許多桃、杏樹,并作《種桃杏》詩。在任蘇州刺史時又親手栽下不少梅樹、蓮花等,并寫下許多佳句,體現(xiàn)出他那樂觀、自娛的心情。老年的白居易閑在家中,冬季常到室外曬太陽或練功,并深信“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尤其是他提出對疾病的“九可卻”和“十不治”。
九可卻:靜坐觀客空,覺四大原從假合,一也;煩惱觀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三也;造物勞我以生疾遇苦,稍閑反生幸,四也;宿孽現(xiàn)逢,不可逃避,歡喜領(lǐng)受,五也;家室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嗜欲淡薄,七也;飲食寧節(jié)毋多,起居寧適毋強,八也;覓高朋親友,講開懷出世之談,九也。
十不治:縱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無瀟灑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懊惱,三也;今日憂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聽信巫師范禱祝,廣引殺戮加重孽緣,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諱疾忌醫(y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多服湯者,蕩滌脾胃,元氣漸耗,九也;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難舍之想,十也。
由上可知,人心亂則百病生,人心靜則萬病去。可見人老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如何保持心靜?一是去物欲。沒有物欲所累,心常靜則精神自安,物我兩忘,恬淡度日,自由自在之感油然而生。二是息妄念。多讀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書報,學會放下,去自我,除雜念,息妄想,心情如靜水,才能明心見性,視榮辱升降為過眼煙云,不為名利所縛,心身了無牽掛,才能心身康泰。三是多行善事。以愛心扶貧幫困,以他人之樂為樂,心中就會常有幸福、欣慰、愉悅之感,良好的心理滋補是卻病延年的不老丹。四是要寬容。人生在世,與人交往中,難免發(fā)生被誤解、受委屈等,面對這些學會忍,講寬容,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相處,既可排除自身的不良環(huán)境,又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人就會樂在其中,樂而忘憂,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五是心誠。心誠待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如疑心太重,大家彼此戒備,人與人之間就沒有真正的歡笑,會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寧,失去安全感,健康受到威脅。如有誠心就擁有朋友,能及時交流,排遣不良情緒,緩解生活壓力,消憂除煩,永保身心無虞。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則能心常靜而不亂,人體氣血調(diào)和,臟腑陰陽平衡,進而可以身健無病、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