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明代學者朱晉甫生平愛竹,品行高雅,沒事就在家里畫竹、寫詩、讀書。他在家里植竹百竿,精心培育,還造了個叫“也足”的亭子。他對人解釋說:“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讀書作畫,歇于竹蔭,怡然自得,耳聽竹聲,眼望竹影,心滿竹趣,可謂人生足也。”他的朋友陶望齡聽后深有所悟,也將自己的樓命名為“可樓”,并作《可樓記》說“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無所不可焉,斯無所不足矣,斯無所不樂矣”。從“也足亭”到“可樓”,其名雖異,其意則同,都是在警醒世人:滿足吧,可以了!
“知足者常樂”,是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能得其真髓并積極踐行者,都大受其益。但是,曾幾何時,知足常樂的美德被人嘲笑為“不求進取”“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于是,不知足的貪婪,無止境的欲望,就悄悄地爬上一些人的心頭,左右著他們的行動,而一旦有了機會,譬如權勢在握,他們就會長袖善舞,張開血盆大口,瘋狂無忌地聚斂財富,巧立名目地貪污受賄。這些年來,我們見識了許多貪官嘴臉,貪賄的平均數目已從百萬迅速上升到千萬,如今,涉案金額上億、數十億的貪官也屢見不鮮。這些錢他們真的需要嗎?顯然不是。在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里,外逃貪官遼寧省鳳城市委原書記王國強與女兒通話,女兒問他:“你跟我媽都是公務員,你還是領導,咱家缺錢嗎?你到底要多少?”問得王國強啞口無言,無地自容。的確,從貪官家里起獲的那些成捆贓款,很多根本就沒動過,但最后都成了他們犯罪的鐵證,成為其走向地獄的臺階。
試想,這些貪官當初若有點知足常樂的心理,常想想《也足亭記》,多讀讀《可樓記》,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精神追求,遏制貪欲,不去和老板大款攀比豪華生活,何至于走向滅亡的淵藪?其實,國家和政府給他們的待遇已相當不錯了,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優(yōu)裕的工作條件,可靠的醫(yī)療保障,體面的職業(yè)待遇,還有讓很多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可是他們卻禍生于不知足,做了欲望的俘虜,最后墮落成人民的罪人。朱元璋曾給臣下算過一筆賬:老老實實當官,靠著俸祿過日子,就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盡。若生了邪念,貪欲發(fā)作,可能連“一口井”也沒了。古往今來,那些被法辦的貪官,都是貪心不足,利欲熏心,不擇手段地謀私撈錢,當其不義之財如大江大河之水滾滾而來時,也常常就是連同他們自己也一同毀滅之日。這時候,不僅大量的金錢財寶享受不到,就連淺淺“一口井”的水也喪失了。這也就是“因嫌紗帽小,只把枷來扛”那個可悲下場了。
《菜根譚》說:“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這話有理且實在,想想自己,比比左右,您就滿足吧,可以了!
【原載《檢察風云》】
● 江蘇徐州 水云間薦
插圖 / 后果 / 畢傳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