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兼具中國傳統(tǒng)風格和西洋情調的“高級定制”,風靡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方,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形成大規(guī)模運輸。聚焦兩三百年前中國外銷藝術品的中西文化對話,9月12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場。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航海博物館首任館長徐祖遠,聯(lián)袂主辦的廣州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以及上海市有關委辦等領導和代表出席開幕式。中國航海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張東蘇致辭,并宣布以“海帆流彩萬里風”為題的特展揭幕。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溝通了東西方貿(mào)易往來,而且是東西方進行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之路。此次展覽薈萃三館精美外銷畫、外銷扇、瓷器、牙雕、銀器、漆器等外銷藝術品130余件/套。追溯歷史,中國大量銷往西方的外銷藝術品,既傳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風格與審美,又別具西洋情調與趣味,形成一種新的藝術風尚,對西方的建筑設計、裝飾藝術、生活方式等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這一時期中西文化對話與融合的例證。
漫步展廳,不少藝術珍品是從沉船打撈中重見天日的,此刻靜謐、優(yōu)雅地陳列著,無法掩飾歷史滄桑和藝術神韻。清乾隆青花斗雞圖盤是從“哥德堡”號上打撈出水的青花瓷,青花盤不再是寬邊,其釉面比流行于十七世紀的克拉克瓷更為晶瑩。瑞典東印度公司所屬的“哥德堡”號西洋帆船,曾三次遠航中國廣州。1745年1月11日,它滿載著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等約700噸中國貨物從廣州起航。9月12日,航行到離哥德堡港約900 米的海面觸礁沉沒。
作為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征,高級定制在十八世紀中后期,在東西方直接貿(mào)易中催生了大規(guī)模的西方訂單。外銷藝術品除了傳統(tǒng)的中國樣式與紋樣,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審美與技藝。潘趣碗是典型的外銷定制瓷。它起源于印度,是調制潘趣酒的容器,十七世紀早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帶回英國,并在歐美傳播開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用外銷瓷器盛裝酒水飲料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一種風尚。
此外,飾以歐洲貴族、皇家和公司紋章的紋章瓷也流行起來,在十八世紀達到了頂峰。本次展覽中有一件最“奢”紋章瓷,為英國奧奇歐佛(Okeover)家族定制的瓷盤,根據(jù)奧奇歐佛家族專門提供的原始圖樣繪制。中國工匠在臨摹如此復雜精美圖案時所展現(xiàn)的精湛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原稿的每一片枝葉和花瓣、水中的粼粼波光等諸多細節(jié)均被忠實而美麗地呈現(xiàn)在瓷盤上。奧奇歐佛家族于1740 年和1743 年兩次定制了至少120 件餐盤和34 件大盤,平均每件成本高達1 英鎊,是普通紋章瓷定制成本的10倍,是大宗日用瓷器的近百倍。高昂的定制成本和無與倫比的精美繪工,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紋章瓷之最。
“中國風尚”是外銷藝術品顯著特點。十八世紀,歐洲流行一個法國新詞“chinoiserie”,意為“中國風尚”。除了瓷器外,中國的漆器、牙雕、扇子等外銷藝術品無不受到西方青睞。
中國扇子從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在材質與制作工藝上極盡奢華繁復,紋飾華美。展出的清乾隆象牙鏤絲紋章花卉紋折扇,扇骨用象牙鏤空拉絲工藝制成,扇面以象牙雕飾私人紋章圖案,細膩精湛。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2月12日。之后,還將在廣州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巡展。特展傳播和弘揚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