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薇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時期新聞宣傳輿論工作,要求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加強陣地管理,強化陣地意識,掌握輿論主動權,構建宣傳思想工作新格局。在當今信息“爆炸式”傳播的新環(huán)境下,網絡化和手機媒體迅猛發(fā)展,高校校報等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通過對高校校報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進行分析,為高校宣傳工作者探尋有效發(fā)揮校報的傳統優(yōu)勢,發(fā)揮其高校黨委“喉舌”功能及學校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使命,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 高校校報;新媒體;宣傳陣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8-0082-02
1 高校校報的職能與傳統優(yōu)勢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雹冱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時期新聞宣傳輿論工作,多次就適應傳播新格局,創(chuàng)新推動新聞宣傳工作改革發(fā)展做出明確指示。
作為學校黨委聯系師生的紐帶與橋梁,高校校報嚴格貫徹黨的路線方針、體現學校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務,既發(fā)揮了學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陣地功能,又弘揚了校園文化、引導輿論走向,在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提升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之一,承擔著教育和啟發(fā)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學校形象、傳播學校文化的重要職能,“擔負著在高校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wěn)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②,其主要優(yōu)勢在于:
1)校報是最具權威性的宣傳平臺之一。有助于師生準確了解學校發(fā)展變化、準確解讀學校政策方針。在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2)校報是記錄學校發(fā)展歷史的“檔案性”材料。
3)校報是提振師生精神的平臺。通過對師生員工先進、優(yōu)秀事跡、榜樣模范進行報道宣傳,提振精神,樹立榜樣。
2 新形勢下高校校報發(fā)展面臨的困局與挑戰(zhàn)
2017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年,我國公民圖書閱讀率、人均圖書閱讀量、數字化閱讀方式以及手機閱讀率相比2015年均有上升。但是,人均報紙閱讀量和期刊閱讀量相比2015年均有所下降③,可以說在報刊閱讀率整體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報也難逃傳統媒體生存發(fā)展的“嚴冬”。
校報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讀者相對固定,依靠固定撥款運作,缺乏社會上傳統紙媒之間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生存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多數高校的校報缺乏改革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宣傳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閉門”辦報,安于現狀,墨守成規(guī),對校報自身存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剖析深度不夠,創(chuàng)新實踐不足,致使校報質量難以提高。二是報網融合“貌合神離”。盡管目前各個高校的校報都建立了電子報、數字報平臺,但僅將內容原封不動的由紙上搬到網上的“融合”形式,只是“形融”,而非“神融”。三是校報作為傳統媒體,自身也有著發(fā)行周期長、信息量有限、定位不準、行政色彩濃厚、內容和表現形式單一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因素使校報面臨著讀者群體萎縮、關注度降低的挑戰(zhàn)。
1)作為傳統媒體校報自身存在的問題。
(1)作為“宣傳紙”,影響力不夠。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植根于高校這一特殊土壤,擁有特殊的讀者群體,從傳播學角度看,校報仍屬于新聞傳播范疇,作為校園內黨的喉舌和輿論工具,不僅是“新聞紙”“文化紙”,更是“宣傳紙”,校報的新聞傳播的效果應當是衡量其新聞傳播活動有效性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筆者認為,校報的傳播有效性主要取決于有效投遞率、有效閱讀率及讀者滿意度,校報發(fā)展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正是如何做到有效傳播。通過對校內行政人員、專職教師及學生三類人群進行讀者情況調查,通過數據分析發(fā)現,在參與調查的行政人員群體中,有33.56%每一期校報都會閱讀,相比而言,專職教師和學生中每期閱讀校報的人數比重僅分別占該群體的14.28%和13.82%。這一數據要與校報的發(fā)放形式結合起來分析,目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報》的主要發(fā)放形式是派送到辦公室、宿舍,以及在辦公樓、寢室大廳的報刊架擺放供師生自取。在關于“您是通過何種途徑獲取《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報》”的問題中,有21.22%的受訪者“從未在任何地方獲取到”校報,在這101位從未在任何地方獲取到校報的群體中,專職教師與學生共占八成以上。據分析,主要原因是專職教師無課程安排時不需到校,在教研辦公室停留的時間不固定、無規(guī)律,加之未設置報刊取閱架,專職教師獲取報紙的幾率比較低。可以說校報的有效投遞率是比較低的,如果不被讀者閱讀,校報的宣傳思想教育功能和校園文化傳播功能也就無從發(fā)揮。
(2)作為“新聞紙”,時效性不夠。在調查中,每期都閱讀校報的群體認為目前我校校報存在的不足由高到低依次是“新聞時效性不夠”(35.04%)、信息量不夠大(23.93%)、選題不夠接近師生生活(16.24%)、生動性不夠(13.68%)及內容可讀性不夠(11.11%)。相比當前網絡信息“爆炸式”的傳播速度,高校校報多為周刊、半月刊、月刊,出版速度較慢,刊登的內容在讀者看來往往不是新聞而是舊聞。導致各高校校報出版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人力不足,校報編輯往往是宣傳部門工作人員“兼職”校報編輯,盡管政治素質過硬,但新聞采集能力、寫作能力、排版設計能力較新聞專業(yè)采編人員相去甚遠。
(3)作為“文化紙”,可讀性不夠。高校校報行政化色彩濃厚,宣傳本位的意識需要改變,作為學校黨委機關報,校報往往在“傳者本位”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策劃編輯,報道內容單一,如頭版經常長篇幅刊登會議報道、文件精神等,使報紙缺乏可讀性。且高校工作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如每年都要進行的迎新季、畢業(yè)季、運動會、雙選會等,翻開每年同一月份的校報就會發(fā)現內容大同小異,對讀者而言缺乏新鮮感??梢?,校報作為“文化紙”,其可讀性、多樣性都有待提高。
2)新媒體盛行給校報發(fā)展帶來沖擊。新媒體便捷的閱讀體驗也對傳統紙媒造成了較大沖擊,通過對467位受訪者“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的調查,有16.67%的人“基本不主動關注新聞資訊,只是被動閱讀手機App推送的新聞”,其中,學生占近六成;有近68.51%的師生選擇“主動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資訊”,遠超過14.81%選擇“通過讀報紙、看電視新聞獲取新聞資訊”的群體。
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普及賦予了網民更廣泛的表達權和社會事務參與權,通過運用微信、微博、BBS等社交平臺,每個互聯網使用者都可以在非實名的情況下,不經編輯審核把關而自主發(fā)布信息。這種多元、開放、自主、自由的互動交流形式下,觀點表達更加自由、信息傳播更加便捷、信息真?zhèn)胃y辨別、不良言論更難控制,因此網絡空間往往充斥著謠言與假信息,真假難辨;此外,網絡信息更新速度過快導致人們急于抓住每一個“碎片”信息,快速獲取更多信息,遇到長文章往往沒有耐心順著文中的邏輯層次進行閱讀和思考,這種“字多不看”(網絡詞語:字太多,不看了)的閱讀方式折射出了浮躁的心態(tài)和閱讀修養(yǎng)的缺失。此二者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形成了沖擊之勢,削弱了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
3 結論
通過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報》讀者群體的調查分析,綜合校報自身作為傳統媒體具有的不足及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可以看出高校校報的宣傳思想教育主媒體、主陣地的功能日益式微,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出現了弱化趨勢。面對自身局限性和新媒體發(fā)展帶來的讀者群體萎縮、關注度降低等沖擊,高校校報應立足根基、堅定信心,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緊跟趨勢,與時俱進,通過創(chuàng)新定位、增強策劃、媒體融合、隊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與創(chuàng)新實踐,真正發(fā)揮起高校黨委“喉舌”、學校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的職責和使命。
注釋
①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②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 教社政[2005]13號。
③2016年,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分別為44.66期(份)和3.44期(份),與2015年的人均54.76期(份)和4.91期(份)相比有所下降。《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
調查》。
參考文獻
[1]楊振武.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6-03-21.
[2]譚華祥,等.最新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藝術與網絡信息化管理及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指導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