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會俠
摘 要:地圖作為地理信息重要的載體和工具,是地理知識更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方式。學生具備較強的讀圖和析圖能力,是學好地理的關鍵。但是初中學生對地理的讀圖和析圖能力較差,在平時的學習中常常跳過地圖,只看彩色圖片,沒有讀圖用途的習慣和意識,不知怎樣讀圖用圖。
關鍵詞:初中地理 讀圖 析圖
我們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們讀圖和析圖的興趣,充實地理圖形的相關知識,重視對學生讀圖和析圖的技巧訓練,加強讀圖和析圖的方法指導,有效提高學生們的讀圖和析圖的能力,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如果地理知識沒有落實到地圖上,那么這些地理知識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新課改要求下,地理課本減少了語言表述,增加了大量圖表,對初中學生的讀圖和析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學生的讀圖和析圖能力普遍較差。部分學生不喜歡讀圖、析圖,他們認為學地理就是背地理知識,對讀圖、析圖不感興趣。部分學生拿到地圖后不知道該如何分析。不少地理教師也很困惑,為什么學生就是學不會讀圖、析圖呢?在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方面,談幾點教學體會。
一、啟發(fā)誘導學生,培養(yǎng)讀圖和析圖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們學習的最好老師。提高學生讀圖和析圖能力的前提是激發(fā)他們的讀圖興趣。在地理教學中仍有部分老師進行“填鴨式”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以及從地圖中得出的結論,不給學生時間進行思考。學生們也會覺得讀圖和析圖多此一舉,對讀圖沒有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提高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對于初中地理課本明確表述的知識和現(xiàn)成結論,給學生們留出一定的時間探索和思考,盡量要讓學生少背。只有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出更多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情景,他們才能學會探索和思考,學會讀圖析圖。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教學掛圖、地圖冊、地理模型圖地理景觀圖、和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他們的讀圖和析圖的興趣。平時,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讀圖”或“讀圖思考”欄目,把地理知識與讀圖過程融為一體,培養(yǎng)他們的讀題興趣,養(yǎng)成愛讀圖、會讀圖的習慣,讓地圖成為獲得地理知識和擴大知識面的工具。
二、重視地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
老師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掌握地圖語言,比如構成地圖的要素有比例尺、圖例、方向、注記等。每一幅圖,從不同側面可以提取出不同的地理信息。通過老師的指導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從地圖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地理信息。只有堅持不懈地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挖掘地圖語言蘊含的深層次信息,才會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學習的不是地理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在“無圖不成題”的考試原則下,提高他們分析地圖的能力,成為更高層次的要求。讀圖是基礎、析圖是關鍵。老師要認真地指導他們讀圖、析圖的方法和步驟。不要課堂上指著教學掛圖,投影圖或幻燈片,然后告訴學生觀察到的地理事物,讓學生記憶這是什么河流,那是什么山脈。一種較好的讀圖方法是“三步讀圖法”1.讀圖名:明確該圖表示的是什么內容。2.讀圖例和注記:明確該圖的符號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獲取準確信息。明白不同的符號所代表的含義,比如“▲”代表山峰,“=”代表公路,“○”代表城市,“⊙”代表行政中心等等。3.表述地圖:進行分析、綜合、重組和再造所獲取的信息,表達自己的讀圖理解。如:在學習“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時,首先要讓他們明確是一幅什么圖。其次學生分辨出深淺不同的藍色所代表的不同的降水量。最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分析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和原因。
三、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和老師“板圖”效應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高度發(fā)展,多媒體的應用已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中的一些方法,比如運用幻燈片或者投影,讓抽象的地理符號、圖表聲像俱全,給學生呈現(xiàn)地圖,形象具體,增強動態(tài)效果,讓某個學生扮演“小老師”,給其他同學們講解分析地圖,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思維能力,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多媒體的應用為教學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不能因此忽視“板書”的作用。板圖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運用靈活,老師的板圖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識的注意,加深對該圖的印象。繪圖是讀圖的關鍵。在自己的業(yè)務學習中也要非常注重“畫地圖”的基本功訓練,課堂上要隨講隨畫,讓學生的注意力跟隨老師的板圖到達目的地。
填圖是再現(xiàn)學生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讀圖的強化,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填圖任務。老師利用邊講邊繪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填,利用地理教材中配備的空白填充圖和填充圖冊,把地理的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繪圖是讀圖過程中的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應是一個重點。比如許多重點的地圖或學生容易忘記的地圖,可以帶領學生們一塊兒畫,在老師的示范引導下,大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繪圖習慣、也具備了繪圖能力。老師必須幫助每位學生學會讀圖和析圖,培養(yǎng)他們用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是學好地理的關鍵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老師除了要求學會用方格法縮放地圖外,還要引導示范學生描繪一些大陸、國家、地區(qū)的輪廓圖,以及氣溫、降水量的柱狀圖等,他們通過親手繪制,加深學生對所繪圖中的地理概念的理解,也掌握了一些描制地圖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結語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手段,在地理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學生讀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學會讀圖和析圖,培養(yǎng)他們用圖的習慣和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當學生們做到經(jīng)常讀圖用圖時,就會逐步掌握運用各種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相對來說學習地理也會變得更輕松。
參考文獻
[1]郭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習地理興趣[J].科學之友,2010(03):153-159.
[2]王春梅.培養(yǎng)初中生地理繪圖能力的實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