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鵬 張志賢
摘 要:從人類學視角,審視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本土與異域發(fā)展,從多維度農耕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多縱橫信息系統(tǒng)闡釋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積淀與嬗變。提出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應依循個體化社會發(fā)展、表演化發(fā)展、校本化建設,進而推廣其大眾體育發(fā)展、休閑體育發(fā)展、學校體育發(fā)展,以尋求其本土與異域的和諧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哈尼族 地域 民俗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216-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hani folk sports activities, from multidimensional farming ecological system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interpret hani folk sports activity of accumulation and evolution. Proposes the hani folk sports activity should follow, BiaoYanHua development, school-based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leisure, sports,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to see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Key Words:The hani nationality;Regional;Folk sports culture
哈尼族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與周邊族群不斷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多支系一體”[1]的族群形態(tài)。作為一個崇尚“萬物有靈”的民族,“梯田祭祀”[2]、“崇樹習俗”[3]、“祖先崇拜”[4-5]等社會現象存在的“能指”,亦是哈尼族群內部形成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對于日、月、山、川、樹等等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著他們信仰的“所指”,共同構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的符號。將哈尼族民眾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的淋璃盡致,尤其是窺探歲時節(jié)慶中哈尼村寨每年祭祀活動中可見一斑。
民俗體育活動作為哈尼族歲時節(jié)慶民俗活動中重要的符號化事項,在眾多祭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歲月車輪的碾壓、文化多元的沖擊,這一重要符號化事項發(fā)生本土與異域、傳統(tǒng)與現代的激蕩,在“弘揚和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6]的新形勢下,逐漸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因此如何保護和傳承哈尼族歲時節(jié)慶民俗體育活動,弘揚哈尼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哈尼族文化發(fā)展添加助力亦是該研究的初衷。
1 積淀與嬗變: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本土化與異域化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衍化是在歷史必然、偶然雙重作用“化學反應”的結果,不可回避的是哈尼族獨特的民族個性及多支系社會事實,以及猶如一個巨大文化漩渦的哈尼族文化向心力,尤其是哈尼族在與其他紅河流域族群文化交流間逐步吸納優(yōu)秀文化的特質,為哈尼族文化產生融合綜合效應,進而積淀、嬗變形成絢麗多姿的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集群。
1.1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本土化
雖然深受地理區(qū)位因素的限制,哈尼族在與其他族群間的交流僅限“狹小”范圍內;但是哈尼族先祖及民眾逐步構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準則,以及開放的胸襟逐步塑造出文化共享的氛圍。
梯田作為延續(xù)千年的大地雕刻,在哈尼族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度同構的農耕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哈尼族人民將自然生態(tài)變與農業(yè)生態(tài)完美融合的獨特創(chuàng)造。哈尼族群文化深受農耕文明的影響,以及作為無字民族,其諸多民俗體育活動表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眾多民族舞蹈承載著連哈尼族接歷史與現實、情感與意識。
尤其是眾多的歲時節(jié)慶民俗體育活動,一類是原汁原味勞動場景再現,譬如栽秧舞、采蕎子舞、捉泥鰍舞、竹筒舞(這類舞蹈多已失傳。為何失傳在點差走訪過程中,當地百姓認為是“因為人們觀念的改變,即思想開放,破除迷信等導致”),但是已然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衍變;一類是與原始宗教祭祀相得益彰,譬如木雀舞、白鷴舞、铓鼓舞等與其特有的多維度農耕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千絲萬縷的鉤連;還有一類是與原始宗教和部落事相關聯的哈尼刀、弓和弩等,在哈尼族神話古歌《都瑪簡收》(《都瑪簡收》是哈尼族聚居地區(qū)的哈尼族神話古歌,其中描述簡收和普蘭在年輕時候帶上弩和箭去打獵:
“簡收背著蘭偉阿仁做的弩,普蘭拿著阿那然扎做的箭,上到東邊的高山上,走到西邊的河谷里?!斌w現的淋漓盡致,這類民俗體育活動在每年歲時節(jié)慶民俗活動中仍能一睹芳容。
1.2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異域化
關于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衍化嬗變,絕不是單一某種原因所能撼動的??巳R德·伍茲曾提出:“變遷一般是由社會環(huán)境或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引起的,這兩方面經常是同時或先后發(fā)生的。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指的是某一特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天然的(如山脈、平原)和人造的(如建筑物、道路)兩種?!盵8]
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的發(fā)展,多縱橫、多融合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亦如通訊網絡、現代影視媒體等信息系統(tǒng)的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綜合運輸體系的整合沖擊影響下,逐步打破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本土化出現亙古未有的巨變。就目前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變遷的廣度、深度可以說是哈尼族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時期所無法比擬的,即是哈尼族一種文化互動的社會實踐,更是哈尼文化實施跨文化融合的基礎。
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在同異族、異域文化互動交流過程中,所觸發(fā)的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內部震蕩與調整,族群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等亦隨之發(fā)生衍變。在獨特的哈尼族生存空間狀態(tài)下,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突破地域和文化屏障,通過身體符號實現跨越區(qū)域交流,帶動著其異域化的衍化。
2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社會化發(fā)展初探
隨著地球縮小成為地球村,全球范圍內各族群間交流日漸頻繁,一些具有民族獨特烙印的文化事項,在民族獨特生活習俗和禮儀受到全球化文化沖擊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其融合和發(fā)展的同時,不缺失本民族特色逐漸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在此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如何促進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在適應國際化大趨勢,確保民族標識體育活動不被同化,尤其是祭祀性民俗體育由娛神向娛人轉變、歲時節(jié)慶民俗體育向社會體育轉變的過程中出現迷失與尷尬,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層面分析并找尋民俗體育活動發(fā)展正途。
2.1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大眾體育發(fā)展
隨著我國社會正在逐步從“總體性社會”轉向“個體化社會”[9],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方面,傳統(tǒng)的哈尼族群社會秩序對現代哈尼族民族生活準則的強勢控制日趨弱化;另一方面,由于資本經濟形態(tài)日益影響到哈尼族日常生活,刺激著民眾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慣習,逐步涵化出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個體有可能對自身存在方式做出新的選擇。
從根本上講,人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歸宿點。哈尼族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為民俗體育活動向著新的文化景觀發(fā)展奠定了文化基礎;大眾文化的流行趨勢,為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發(fā)展營造了文化氛圍。同時,大眾文化的包容性逐漸打破了哈尼族傳統(tǒng)的社會生存方式,消解了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桎梏和圭臬。因此,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個體化社會發(fā)展,將尊重和保障哈尼族民眾的基本權利作為衡量一切哈尼族民俗體育發(fā)展的基本尺度,尊重多元選擇,積極開展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
2.2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休閑體育發(fā)展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休閑體育發(fā)展,尤其是表演化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哈尼族不同支系、不同村寨的共同的或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通過現代方式詮釋、展現匯聚一堂,并通過“前臺、帷幕、后臺”的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新模式[10]。如薈萃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歌舞藝術、民間競技等展演,建設哈尼族民俗體育互動影院,全力營造“表演真實”的旅游空間和“前臺”。
從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表演化的視角看,民眾的文化享受與認可是哈尼族民俗表演化呈現的關照主體,讓觀眾在表演化的民俗體育活動中體驗到不同哈尼族文化魅力;其文本的設計和提升是策劃者、演員共同作用的結晶,應以愉悅觀眾為基礎的,促進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播和藝術價值的挖掘。
2.3 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發(fā)展
在哈尼族文化中孕育、產生、衍化發(fā)展,融匯哈尼族獨特的哲學、倫理學、美學等多種文化思想和觀念,形成獨具特色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重要影像。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應以校本化課程建設為藍圖,將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融入到紅河流域哈尼族地區(qū)教育的內容中,而在實踐中是人類共同文化向區(qū)域教育文化的轉化,表現為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選擇和重組。
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作為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母體,決定了其校本化的文化品性,并提供了基本的邏輯規(guī)則及范疇來源。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校本化建設,無論是從歷史的發(fā)展維度,還是自身教育結構維度,抑或是作為文化傳承工具維度,都應該將其充分融入哈尼族新生代切身參與過程中感悟民族文化的真諦,并提升其生存意蘊及價值。
3 結語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受現代傳媒介、經濟全球化、異域文化的多重沖擊,每天都以新的姿態(tài)呈現,一些具有哈尼族獨特烙印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隨著她們的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禮儀也在逐步消失表現為:祭祀性傳統(tǒng)體育活動由娛神向娛人轉變、節(jié)慶性傳統(tǒng)體育向社會體育轉變。然而必須明確的是哈尼族民俗體育活動發(fā)展雖處于多元并存的狀態(tài),但是其本土與異域的涵化應在和諧共存的環(huán)境中倡導個體社會化、表演化、校本化發(fā)展,以確保其民俗體育活動的健康傳承。
參考文獻
[1] 鄭宇,譚本玲.支系多樣性與民族共同性——以紅河州哈尼族為例[C]//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族群多樣性.中國會議.2010.
[2] 李婷婷.哈尼族梯田祭祀變遷的民族生態(tài)學研究——以元陽縣果期村為例[D].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3.
[3] 蔣星梅.西南少數民族崇樹習俗文化內涵淺析——以紅河哈尼族祭“龍樹”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0,26(10):43-47.
[4] 車高學,盧朝貴.紅河流域哈尼族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禮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87-88.
[5] 盧文靜.死亡之禮——哈尼族喪葬習俗個案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381-398.
[6] 本報評論員.弘揚和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五輪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推動民族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4-04-25.
[7] 李德祥.中國哈尼族的武術文化試論[C]//首屆哈尼族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8] 克萊德·伍茲.文化變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2.
[9] 文軍.個體化社會的來臨與包容性社會政策的建構[J].社會科學,2012(1):81-86.
[10] 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