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個人主義話語與“五四”成長小說的發(fā)生

      2017-10-21 17:41楊飛
      關鍵詞:五四個人主義個體

      楊飛

      摘要: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成長小說是伴隨著“五四”時期“人的發(fā)現”這一現代性的思想命題和歷史實踐而出現的?!拔逅摹睍r期的個人主義話語首先在觀念層面喚醒了一代人的個性意識,成為現代個體身份認同的價值根源,并進而在實踐層面鼓勵個人追求個性獨創(chuàng)和自我價值。但是,由于中國晚清至“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觀念與民族國家觀念相互纏繞,自身并未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再加上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這一個人主義話語也造成了現代個體的身份認同危機。與此相應,“五四”成長小說強調個人的自由和獨立,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關注大于對外部現實的描寫,主人公一方面自我意識強烈,反叛傳統(tǒng),尋求真理,另一方面,卻往往迷失于個人與國族的纏繞而走向幻滅。

      關鍵詞:

      成長小說;個人主義話語;身份認同;“五四”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7)03-0141-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7.03.22

      一、西方成長小說的發(fā)生語境及其概念辨析

      從古希臘的史詩時代一直到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學,由于個人存在的意義或者內在于自身或者已經被給定,因此主人公的成長變化在文學作品的表述中要么缺席要么處于邊緣位置,只有在啟蒙哲學的自由原則確立之后,個人的成長才成為可能并且必須,所以成長小說完全是現代理念的產物。

      現代性是一個始于西方現代社會而后涉及世界的整體性問題,它是對近代以來隨著宗教改革、工業(yè)革命、啟蒙運動而出現的一系列現代社會現象的分析和描述?,F代性的首要問題是現代人的出現。自十八世紀啟蒙哲學以降,宗教和形而上學的神秘面紗被掀開,科學理性成為現代人思考和行動的基準,自由原則成為現代人的價值標準和行動準則。自我實現、自我證明成了個人生存的首要追求。

      現代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全方位轉型,對人類整體文明而言,也許是巨大的進步。但在人的精神皈依方面,卻造成了極大的問題?,F代理性將人從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回到了自身,將目光專注在此岸的世俗世界,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但是,社會的高度理性化卻造成了個人與集體、手段與目的、感性與理性的分裂。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世界不再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和秩序,現代人的生活和生命陷入了價值虛無與孤獨無依的碎片化境地。誠如劉小楓所說,“在現代現象中,社會和文化制度以及個體的處身位置處于自己已然不知自身何在的位置?!盵1]因此,自現代文明飛速發(fā)展的18、19世紀開始,西方社會就不斷伴隨著批判現代進步神話的聲音。盧梭指責現代文明破壞了自然的淳樸,是人性異化和墮落的根源。席勒以古希臘為人類理想的家園,認為在古希臘的世界里,個體與自然、國家之間處于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之中,社會共同體是個體精神和價值的依托,卻不會對個體構成壓制和束縛。古代世界中的個體,是神性和人性、自然和智慧、想象和理性、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而在現代社會,高度的理性化造成了現代人想象與理性的分裂,國家與個體對立,成了宰制性的工具,現代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2]齊美爾則將現代社會器物、制度的完備豐富與精神、道德的退步空虛稱為“文化悲劇”,認為現代人逃脫了宗教的束縛,卻又落入了“貨幣經濟”的統(tǒng)治。[3]馬克斯·韋伯認為,新教倫理給資本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了經濟上的奇跡,同時也建構了一個高度理性化的社會。但是資本主義的理性化邏輯最后否認了作為其精神根基的新教倫理,否認了上帝、來世和一切神性的東西,人們對于彼岸的期待化為虛無,于是現代人遭遇了生存的意義困境:“人類贏得了為自己規(guī)定本質、謀劃命運的自由,卻失去了認識和行動、心靈和形式、自我與世界的同一”[4]55。星空不再指引人類腳下的道路,意義不再內在于人生及其行動之中,個人必須自己出發(fā)去尋找生活和生命的“圣杯”,開始追尋自我、回歸家園的孤獨之旅。這一現代性困境正是成長小說產生的根源,現代性導致了“成問題的人”的出現,成長小說則是對這一困境的展現和回應。

      “成長小說”是一個在西方現代性語境中生發(fā)的概念,作為一種小說體裁,它發(fā)端于18世紀下半葉的德國。成長小說一般講述主人公離開家庭到社會上去尋求自我實現的故事。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個體的內心自我與外部世界相遇,在二者不斷的碰撞、沖突、斗爭、妥協中,主人公逐步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最終形成穩(wěn)定、成熟的現實自我。“成長小說”源自德文術語Bildungsroman,在漢語中,也有譯為“修養(yǎng)小說”“發(fā)展小說”“教育小說”“塑造小說”“成長教育小說”的,

      2000年以來,相關的研究著作多采用“成長小說”這一名稱,如樊國賓《“主體”之生成——當代成長主題小說研究》(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徐秀明《20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研究》(上海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顧廣梅《中國現代成長小說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等,其他譯名分別見馮至:《〈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文譯本序言》《馮至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358頁);劉半九為田德望翻譯的凱勒《綠衣亨利》所作的《譯本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谷裕:《試論諾瓦利斯小說的宗教特征》(《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58頁)。

      譯名各不相同,但指的都是同一類型的小說。從德文術語Bildungsroman來看,其中Bildung既有“形成”“發(fā)展”之意,也有“教育”“教化”“文化”之意,而Roman則指“長篇小說”,因此有文學史家認為這一小說類型實際上是成長小說(德Entwicklungsroman/英the Novel of Formation)和教育小說(德Erziehungsroman/英the Novel of Education)兩種小說形式的合成,前者是一個主觀地揭示個性的過程,后者則是一種從教育者角度來觀察的、線性的、客觀的教育過程,[5]有學者據此認為Bildungsroman應譯為“成長教育小說”[6]。但是正如徐秀明在其博士論文《20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研究》中的分析,作為一種從傳統(tǒng)小說形式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小說,“成長”和“教育”理解為成長小說中的兩個維度更為合適:“‘成長維度是個體‘內在自我由內而外,在社會上擴張釋放爭取自我實現的過程;‘教育維度是‘社會規(guī)約由外而內,限制規(guī)約個體欲望最終凝聚內化為個體自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二者其實是個體成長過程中方向相反的兩個側面?!盵7]無論是由內而外的個性發(fā)展和經驗感受,還是由外而內的知識學習和觀念接受,其實講述的都是個體成長的故事,因此命名為“成長小說”是更直接、更合理的。

      在西方國家,現代成長小說創(chuàng)作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在20世紀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也有了相應成熟的理論總結。不過,理論家們對成長小說的看法卻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人物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歷程是這類小說的敘事重心和主要標志。艾布拉姆斯在《歐美文學術語詞典》一書中對成長小說的定義即強調了這一點:“這類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敘述主人公從幼年開始經歷的各種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經歷一場精神上的危機,然后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地位和作用 ”[8]。有的認為主人公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變化所帶來的他的性格和命運的某種本質變化,是成長小說的關鍵特征。巴赫金正是以小說主人公的性格變化為標尺來定義成長小說的:“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靜態(tài)的統(tǒng)一體,而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這一小說的公式中成了變數。主人公本身的變化具有了情節(jié)意義;與此相關,小說的情節(jié)也從根本上得到了再認識、再構建。時間進入人的內部,進入人物形象本身,極大地改變了人物命運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義。這一小說類型從最普遍涵義上說,可稱為人的成長小說?!盵9] 有的認為成長小說要突出某一經歷對主人公精神產生的“永久的影響”。莫迪凱·馬科斯在《什么是成長小說?》一文中指出,英語世界中的Initiation story /Novel of initiation(成長小說)中的Initiation這一文學術語最早即出自短篇小說評論,他從評論角度指出:“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在成長小說中,儀式本身可有可無,但必須有證據顯示這種變化對主人公會產生永久的影響?!盵10]5-6此外,莫迪凱·馬科斯還認為成長小說不一定要講述主人公從幼稚到成熟的完整經歷,他因此根據主人公經歷事件后心理和行為變化發(fā)展的不同程度,將成長小說劃分為三種類別:第一類,主人公獲得嘗試性經驗,他所經歷的事件只把他引導至成熟的門檻。這一類故事往往強調事件對主人公的震撼效果;第二類,主人公未完全成熟,只是被引入成熟之門,但卻茫然不知所措;第三類,主人公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跨入了成熟之門,這一類小說通常表現了主人公對人生的頓悟和自我意識的獲得。[10]6

      綜合以上三個人的定義,我們看到:成長小說可以敘述主人公從幼年到長大成人的漫長經歷(艾布拉姆斯),也可以只是橫截面地展示“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馬科斯);成長小說的主人公經歷了某種“精神危機”“切膚之痛”“主人公本身的變化具有了情節(jié)意義”(巴赫金);成長小說展現的是主人公思想、性格、命運、精神的重大變化。

      單一地定義成長小說顯然不能很好地描述成長小說發(fā)展的實情。事實是,作為現代小說的重要類型之一,成長小說在德國、英國、法國和美國各有不同的發(fā)展和特征。李茂增在《現代性與小說形式》一書中將歐洲現代成長小說歸納為三個分支:“一是受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教育觀影響的英國成長小說,一是以盧梭自然主義教育觀為基礎的法國成長小說,一是以魏瑪‘有機成長觀念為基礎的德國成長小說”[4]47。英國和法國的成長小說更多地強調個體經驗的獨特性和自然人性,強調不受家庭、國家等共同體觀念束縛的純粹個人的成長,代表作如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盧梭的《愛彌爾》。與此不同,18世紀下半葉的德國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社會各階層之間矛盾重重,尋求國家獨立、強大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如何解決個人自由與民族統(tǒng)一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緊要課題,因此,發(fā)端于這一時期的德國成長小說旨在探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問題,更多地強調作為國家公民的個體的成長,如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就被視為德國成長小說成就的最高代表。[4]46-50雖然在教育觀念和成長理念方面各有不同和側重,但致力于講述個體在經歷各種遭遇后,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逐漸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故事,始終是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成長小說的共同特征。

      二、“五四”個人主義話語與現代個體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個體生存于世界之中安身立命的基點。何謂“身份認同”?在探討自我觀念與現代認同的關系時,加拿大學者查爾斯·泰勒指出這一問題通常以“我是誰?”的方式提出:“我是誰?但是這并不必然能通過給予名稱或家世而得到回答。對我們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理解什么對我們具有關鍵的重要性。知道我是誰,就是知道我站在何處。我的認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視界的承諾和身份規(guī)定的,在這種框架和視界內我能夠嘗試在不同的情況下決定什么是好的或有價值的,或者什么應當做,或者我應贊同或反對什么。換句話說,這是我能夠在其中采取一種立場的視界?!盵11] “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話語在思想上成為倫理和價值原點,為現代個體的身份認同提供了一種“框架”和“視界”,它喚醒了人的個體意識,鼓勵個人反叛群體專制,追求個性獨創(chuàng)和自我價值,但是這一“框架”本身的基底并不扎實穩(wěn)定,再加上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這一個人主義話語也對現代個體的身份認同造成了困惑。

      在西方,個人主義話語作為啟蒙理性的邏輯演繹——在邏輯上設定先于社會而存在的關于人的超越性的價值準則,如“天賦人權”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是具體的現實生產關系的反映,是在個人與自然、社會、宗教的對抗實踐中產生的,它強調人認識和掌控自然及其他一切客體的主體性力量,承認個體優(yōu)先于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地位,同時,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組織結構為個體價值的自我證明、自我實現提供了可能,即是說,西方的現代個人是在社會運動中生成的,其主體性是在具體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但是,中國的個人主義話語一開始并不包含現實的社會關系,它首先是從西方文化中借鑒而來的抽象概念,并且是作為“新民”“新國家”的策略手段而得以傳播的。正如汪暉所指出的那樣,在晚清的語境中,“個人觀念是近代思想家構筑民族國家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辛亥革命之后,特別是在‘五四反傳統(tǒng)主義的文化運動中,個人的觀念則是在傳統(tǒng)與現代、新與舊的思想框架中加以理解的。在‘五四思想和文學中,個人觀念自身成為道德和價值的源泉,但是,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這樣一種源泉,卻是因為個人的觀念與社會的進步、對傳統(tǒng)的反叛等現代觀念具有內在的聯系。在那個時期的相互矛盾和沖突的討論中,個人、個體和個位等觀念成為較之國家、社會、家庭等集體性概念更為重要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普遍地相信絕對的個人是唯一值得注意的事情。毋寧說,個人的解放是通向群體、社會和國家的真正解放的基本條件,它不過是現代性的目的論歷史觀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獨特的呈現形式?!盵12]作為民族國家理論的構成部分,“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話語在中國并沒有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同時在社會關系層面,現實的物質生產和組織結構并沒有為個體的自由和權利提供起碼的條件和保障。這樣一來,當個人觀念在“五四”時期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一個個年輕人背離傳統(tǒng),走出家庭,到社會上去尋求他們的人生價值和自我實現時,問題就來了:他們反叛、鄙棄傳統(tǒng),懷著對自由的渴望,對改造社會的滿腔激情,努力探索,積極行動,期待建構一個全新的自我和理想的社會,卻發(fā)現周圍的世界依然為舊觀念、舊價值的力量牢牢控制著,物質的困窘和社會的黑暗使他們的行動和理想四處碰壁,不堪一擊,最后的收獲往往是悲觀失望、彷徨歧路,關于自我的夢即使沒有夭折也是終于朦朧模糊,漸行漸遠?,F代文學提供了不少這樣的人物形象,魯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葉圣陶《倪煥之》中的倪煥之,茅盾《幻滅》中的靜女士,是這類人物形象的典型。

      “五四”個人主義理論話語的先天不足也導致了現代個體的認同危機。這種先天不足,不僅指“五四”的個人主義訴求同時指向個人和民族國家的雙向性,更是指理論內部對個人主義的悖反式理解所造成的個人價值根源的缺失。20世紀初期,面對中國社會內憂外患的現實處境,思想界的先驅們意識到,他們最迫切的任務是摧毀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和倫理秩序,以自由、平等、民主為價值訴求的西方理性精神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民族國家。而要快速有效地破壞、摧毀傳統(tǒng)的專制政治和觀念體系,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強力意志的個人的出現,就是魯迅所呼喚的“立意在反抗,旨歸在行動”的具有強大破壞者力的反抗者的出現,所以,尼采的“超人”學說才一再地出現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人的筆下。但是,“五四”知識分子們常常引用的尼采、易卜生等人的獨異于眾的孤立的個人主義,卻恰恰是對啟蒙哲學以降的理性原則的批判,因為啟蒙理性將人從自然和上帝的權威中解放出來,賦予人以認識客體和掌控自我的力量,但是科學、民主、公平等理性原則又成為新的權威,對獨特個體的感性存在構成了新的壓抑,叔本華、尼采、易卜生等人的個人主義不僅反對君權、神權,而是否定一切外在于個體的物質的及精神的普遍性概念,民族、國家、平等、民主等代表了啟蒙主義理想的東西都通通遭到了否定,因為它們都以多數原則壓抑了個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對基于主觀心理體驗的“孤立的人”的肯定,對個體獨特的感性存在和天才能力的強調,不僅否定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專制政治和倫理秩序,也否定了現代理性規(guī)劃下的社會、國家,這是心系民族國家命運的現代知識分子所不能接受的,因此,當馬克思主義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時,個人主義話語很快就被曾經大力倡導它的知識分子們否定和放棄了。甚至在個人主義思想上走得相當深遠的魯迅,也不能克服這一思維邏輯上的矛盾。魯迅以克爾凱郭爾、施蒂納、叔本華、尼采、易卜生等人的個人主義觀念為依據,對啟蒙主義的理想及其所造成的壓抑個性的后果進行了激烈的批判。魯迅抨擊以眾數為原則的民主政治是“以眾虐獨”,“而不許其抵拒,眾昌言自由,而自由之蕉萃孤虛實莫甚焉”[14]第8卷:27,認為以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的自由平等原則造成了“同是者同,獨是者非,以多數臨天下而暴獨特者”[14]第1卷:49的社會局面,而科學技術帶來的物質文明則對人的內在精神造成了嚴重的異化:“遞夫十九世紀后葉,而其弊果益昭,諸凡事物,無不質化,靈明日以虧蝕,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趨,而主觀之內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盵14]第1卷:54魯迅認為浪漫主義者理想中情感和意志互相調和的完全之人已不可能再有,我們所希求的應當是意力超群之人:“而?;[(今譯席勒)氏者,乃謂必知感兩性,圓滿無間,然后謂之全人。顧至十九世紀垂終,則理想為之一變。明哲之士,反省于內面者深,因以知古人所設具足調協之人,決不能得之今世;惟有意力軼眾,所當希求,能于情意一端,處現實之世,而有勇猛奮斗之才,雖屢踣屢僵,終得以現其理想:其為人格,如是焉耳。”[13]第1卷:55-56因此,魯迅從人的精神本質和個體價值出發(fā),高揚人的主觀精神:“思慮動作,咸離外物,獨往來于自心之天地,確信在是,滿足亦在是”[13]第1卷:55,呼喚“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13]第1卷:47,敢于“獨異”“自大”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

      如此高揚和堅持個人主義的魯迅,以個體的自由意志作為道德判斷和價值準則,批判一切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力量,但個體價值的本源何在?如果是魯迅一以貫之地強調的“意力”,“意力”又依靠什么?如何保證其不衰長青?魯迅最終未能給現代個體的自我價值找到根據和歸宿 ,只能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一樣,在對世界和自我的批判中作“絕望的反抗”。不同于叔本華具有世界本體意義的生存意志,也不同于尼采近乎神明的強力意志,魯迅強調的意力固著于個體的內心世界,這種固著于人格層面的意志,其自由來自與外在世界的抗爭,但這樣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一旦外在的阻力和障礙不可克服或者消失,內在自我的認同危機便不可避免。魯迅的小說《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中的主人公都陷入了這樣的認同危機。

      “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傳統(tǒng)倫理秩序和價值觀念對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已不再有任何吸引力,他們接受了個人主義的抽象概念和價值觀,當時的個人主義話語卻沒能為個體價值提供堅實穩(wěn)定的認同根源,這導致他們的主體成長之途變得艱辛而漫長,面對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個體與集體的沖突時很快陷入無方向的困惑和迷茫的處境之中,個體反抗的孤獨成為不能承受之重。當這些迷茫中的孤獨個體發(fā)現階級斗爭中的團體力量能夠給自己帶來歸宿感和方向時,便投入了集體懷抱而將自我暫時放置一旁?!耙虼?,在評估其價值時,五四的個人主義或許應該被看作是當時知識分子肯定自我、并與傳統(tǒng)社會束縛決絕的一種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就此觀點而言,我們也許可以將五四時期歸納為一個史無前例的自我與社會,個人與整體的對立時期,而其中所產生的抗爭,便完完全全為此時期的文學所表現出來?!盵14]

      三、“五四”成長小說的發(fā)生及其特征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成長小說是伴隨著“五四”時期“人的發(fā)現”這一現代性的思想命題和歷史實踐而出現的。中國現代成長小說雖然歷史不長,但自“五四”到現在,也已取得了蔚然可觀的成績。處于開端期的“五四”成長小說,主要以中短篇為主,最初幾年的成長小說更多關注個體自我的內心世界,接近強調個人自由和獨立的法國成長小說。1925年之后,關注的重心逐漸轉向個人成長與社會歷史的關系,與德國成長小說類似。但具體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和歷史語境的不同,中國現代成長小說自有不同于西方成長小說的獨特面貌。

      早在1931年,茅盾就在《關于“創(chuàng)作”》一文中指出:“人的發(fā)見,即發(fā)展個性,即個人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主要目標:當時的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都是有意識的或下意識地向著這個目標?!盵15]第19卷:266“五四”文學革命的發(fā)起人胡適、陳獨秀,分別在他們談論文學形式改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文學革命論》中呼喚表現個人真性情的新的文學形式的出現。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則直接提出了新文學的本質應是“人的文學”,即“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16]12,新文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發(fā)現“人”,一面要反映“非人的生活”,一面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助成人性的健全發(fā)展。周作人強調,他所謂的人道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16]11,文學是人性的,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

      “我國文學史上很少有哪個時期的文學像‘五四時期文學這樣,出現那么多‘個人的東西,寫個人的生活,個人的情緒,是普遍的現象?!盵17]現代文學中的“個人”多數時候是一個反叛和感傷的形象。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個人主義觀念,為現代個體的身份認同提供了一種“超人”精神,郁達夫就曾總結說:“‘五四運動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fā)見。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的,現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無何有乎君,道之不適于我者還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沒有我,則社會,國家,宗族等那里會有?”[18]這樣的個人從傳統(tǒng)的家族、家庭中剝離出來,面對一個動蕩未知的世界,在他們追尋理想、證實自我的過程中,必然會遭到來自外部世界的種種阻礙,因此,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中,反叛既是一種精神立場,也是一種行動方式。個人與外部世界的尖銳對立于是成為“五四”文學的一個基本主題,從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郁達夫《沉淪》中帶有強烈自敘傳色彩的主人公,葉圣陶《倪煥之》中的倪煥之,茅盾“幻滅”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們,一直到三四十年代如巴金《家》中的高家三兄弟,路翎《財主的兒女們》中的蔣純祖,現代小說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這類反叛社會的人物形象。以“人”為中心主題的“五四”小說,“主人公們不再是父系宗族關系中的一個因素,也不再像許多中國舊小說的主人公那樣,生存在一個與超越性的、非現世的框架互動的文本中。相反,主人公成了擁有心理和道德‘真理的意義載體,成了讀者可以在其中尋找這種真理的場所。毫不奇怪,‘五四時期也是一個‘西方式的第一人稱及自傳體敘事大量涌現的時代。正是在個人與傳統(tǒng)構成對立的兩極的一瞬,現代自傳性的敘述主體——一個自我意識強烈、公開叛離傳統(tǒng)社會,具有一個通過敘事來表達的內心世界的主體——進入了中國文學”[19]。這樣一個自我意識強烈、叛離社會、尋找真理的現代主體的出現,正是成長小說產生的必要條件,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成長小說由此開始。新文學中大量的“問題小說”和展現現代個體精神困境的“零余者”小說,都呈現了成長小說的質素,茅盾的“幻滅”三部曲、葉圣陶的《倪煥之》、巴金的《家》則是現代文學中成長小說的典型。可以說,周作人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學”可以視為“五四”新文學的同義詞,中國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記錄中國現代個體的成長史,展現出現代個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的成長主題和成長方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成長中的現代個體所經歷的希望與喜悅、困惑與迷茫。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成長小說自20世紀初期被介紹、引入中國之后,經過“五四”時期的初步發(fā)展,一大批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出現在1930、1940年代的現代文壇,如茅盾的《蝕》三部曲(1927—1928年),葉圣陶的《倪煥之》(1928年),巴金的《愛情三部曲》(1931—1933年)和《激流三部曲》(1937—1940年),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1937年),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1944年)等等。“五四”時期(1917—1927年)的成長小說主要講述在新文化啟蒙運動中個性意識覺醒了的知識青年,離開舊式大家庭,從農村到城市,從學校到社會,反叛傳統(tǒng),尋求自我的成長故事,郁達夫的《沉淪》、楊振聲的《玉君》、魯迅的《傷逝》、丁玲的《莎菲婦士的日記》、茅盾的《幻滅》、葉圣陶的《倪煥之》都是這類小說典型代表。與后面兩個十年(1928—1949年)相比,“五四”成長小說在對個體性格形成的揭示和情節(jié)敘事方面還顯局促和稚嫩,但其開創(chuàng)性和探索性則為緊接其后出現的大批成長小說的發(fā)展和成熟做好了鋪墊和導引。在成長主人公特立獨行的“超人”形象之外,與西方成長小說相比,“五四”成長小說還呈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獨特性:

      首先,“五四”成長小說以中短篇為主,這明顯與西方成長小說以完整地敘述主人公從幼年到成年生活的長篇小說為主不同。原因在于西方成長小說源遠流長,在傳統(tǒng)的成長小說和教育小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而中國“五四”時期處于現代文學的試驗和草創(chuàng)階段,一方面,短篇小說作為與傳統(tǒng)小說相區(qū)別的新小說形式得到空前的重視,另一方面,剛從傳統(tǒng)大家庭中走出來的作家們急于呼喚個性、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還來不及細細打量和敘寫周圍廣闊的生活世界,短篇小說“橫截面”式的剖析社會問題和抒發(fā)瞬間情緒的敘事特點,正合適作家們及時地表達思想、宣泄激情,因此,“五四”成長小說多為中短篇小說,長篇只有張資平《沖積期化石》(1922年)、王統(tǒng)照《一葉》(1922年)、王以仁《幻滅》(1924年)、楊振聲《玉君》(1924年)和張聞天《旅途》(1924年)。但是,判斷是否成長小說的關鍵標準并不在篇幅的長短,而是在于小說主人公是否在經歷了“一場精神上的危機”后有所領悟,從而對人生和社會產生了新的認識,即“成長”。

      “五四”是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許許多多知識青年將傳統(tǒng)的穩(wěn)定和安靜拋在身后,到社會上尋求自我證明、自我實現,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下,從物質到精神,他們在成長的路途中處處受挫,人生之路上有太多的理想、希望、痛苦、悲傷、尋覓、反省……,“五四”時期大量的中短篇小說記錄下了那個時代個體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主人公們在“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有的不堪承受而提早截斷了成長的路途,如郁達夫《沉淪》中的主人公;有的在不斷的反省中仍然痛苦迷惘,如魯迅《傷逝》中的涓生;有的終于猛然醒悟,重新認識了世界和人生,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不管最終是沉淪了還是成熟了,這些小說都想象和講述了主人公在遭遇某一重大事件之后的成長變化,無論篇幅長短,都可稱為成長小說。“五四”成長小說基本上屬于前文所述馬科斯對成長小說所作的前兩類劃分,即“第一類,主人公獲得嘗試性經驗,他所經歷的事件只把他引導至成熟的門檻。這一類故事往往強調事件對主人公的震撼效果。第二類,主人公未完全成熟,只是被引入成熟之門,但卻茫然不知所措?!盵10]6因為以短篇小說的敘事長度,不可能容納主人公從幼稚到成熟的完整經歷,在有限的篇幅內,一部短篇只能呈現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某一瞬間、某一側影。同時也因為“五四”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個體成長成為大規(guī)模社會事件的時代,作家本人也還“在路上”,未到達成長終點,經驗的限制使作家還不可能講述一個人物從幼年到成年的完整的成長故事。

      其次,“五四”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往往走向迷茫和幻滅。西方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多數完成了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過程,在社會中找到、確證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期待情緒,當然也有少數未到達成長終點的,如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維特的自殺,司湯達《紅與黑》中于連的失敗。1943年,馮至在翻譯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時就對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作過一翻闡釋:“外邊的社會怎樣阻礙了或助長了個人的發(fā)展,在社會偶然與必然、命運與規(guī)律織成錯綜復雜的網,個人在這里邊有時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計劃,運轉自如,有時卻完全變成被動的,失卻獨立。經過無數不能避免的奮斗、反抗、誘惑、服從、迷途……最后回顧過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卻只是無數破裂的片斷?!盵20] “五四”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最后保有的多是這“無數破裂的片斷”,他們即使不像《沉淪》中的主人公那樣決絕悲憤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往往陷入悲觀失望的境地而難以自拔,就像茅盾評論廬隱小說時所總結的:“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fā)展,然而他們的脆弱的心靈卻又動輒多所顧忌。這些青年,是‘五四時期的‘時代兒”[15]第20卷:109。所以這一時期成長小說的基調往往顯得傷感、陰郁,這與中國當時整個民族國家前路未明的狀況,以及動蕩混亂的社會現實不無關系。廬隱《海濱故人》中那悲涼哀婉的情調和人物的成長故事都堪稱“五四”成長小說的典型代表,小說中的五個女性青年就是典型的“五四”時期的“時代兒”,她們成長在一個新舊沖突的時代里,接受了新式的教育,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離開舊式家庭的束縛和羈絆,到社會上尋求自由的夢想,而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卻沒有為她們的自我實現留出多少空間,同時傳統(tǒng)的倫理、習俗又逼得她們喘不過氣來,終于陷入夢醒后無路可走的痛苦之中。

      最后,“五四”成長小說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關注大于對外部現實的描寫。這首先是因為“五四”是一個呼喚個性、反叛傳統(tǒng)的激情時代,個體獨特的內心世界第一次得到普遍的關注,展現個性、表達自我的寫作受到鼓勵和支持。此外,還因為“五四”是一個新、舊、中、西混然雜處的轉型時代,各種現代學說紛繁涌現,此起彼伏,每一次新知識、新理念的出現、傳播和接受,都在“五四”知識青年的心里引起不小的沖擊和震動,這些渴求新知、尋求意義的青年們內心激情涌動,他們有太多的話要說,太多的情緒要釋放。由于作品更多地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淡化對外部現實的描寫,因此,“五四”成長小說的一大特色是抒情多于敘事,這典型地體現在創(chuàng)造社作家那些自敘傳色彩濃厚的成長小說中,如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沉淪》,倪貽德的《殘夜》。時代風尚所致,創(chuàng)造社之外的不少作家的成長小說也具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如廬隱的《麗石的日記》《海濱故人》,馮元君的《隔絕》《隔絕之后》,即使是像葉圣陶這樣以寫實著稱的小說家,其以知識青年為題材的成長小說也多專注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心緒,同樣顯出濃郁的抒情意味,如《一個青年》《歸宿》等。但是,1925年“五卅慘案”之后,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腥風血雨的慘烈現實甚至容不下一個安靜的書齋,對個體內心自我的關注成為一件奢侈而不現實的事,大多數知識分子意識到個體的成長發(fā)展離不開時代、社會的大環(huán)境,關注的重心開始由個體成長而轉向社會變革。因此,“五四”后期的成長小說,敘事成份逐漸增多,成長主人公心理情緒的宣泄抒發(fā)逐漸讓位于社會事件的敘述描寫,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也由相對閉鎖的家庭、學校進入了廣闊的社會空間,歷史大事件對成長主人公的心理、性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個體的生命歷程與歷史的演進發(fā)展連成一個整體。

      四、結語

      中國現代文學中成長小說的發(fā)生和“五四”啟蒙話語有直接的關系?!拔逅摹眴⒚稍捳Z一方面表現為“人的覺醒”的個人主義話語,另一方面表現為“民族國家”的集體主義話語。自晚清至“五四”,以梁啟超、陳獨秀、魯迅等啟蒙者的思想為代表的個人主義話語,作為民族國家話語的組成部分而出現,它既是一個思想的和道德的命題,同時也是一種政治的和文化的現實策略,自身并沒有形成邏輯一致的理論體系,由此而衍生的“個體”、“自我”等現代身份的認同概念并不具備某種穩(wěn)定、自足的意義。在批判傳統(tǒng)群體本位的倫理綱常對正常人性的壓抑和束縛時,個人的自由和獨立是個人主義話語強調的目的和價值核心,當著眼于民族國家的內憂外患的生存處境時,個人的解放和獨立則成了實現民族國家解放的策略手段。因此,“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話語一方面喚醒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卻因其內涵的不穩(wěn)定性而導致了現代主體的認同危機。但是,無論如何,以“自由”、“獨立”、“民主”等理性觀念為價值追求的新文化啟蒙運動,畢竟將個人從傳統(tǒng)群體本位的倫理依附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念,自我確證、自我實現成了個人生存的標尺和追求。成長,由是成為“五四”新文學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現代中國成長小說由此發(fā)端并逐漸走向成熟。所以,“人的發(fā)現”這一現代性的個人主義話語,不僅塑造了“五四”一代知識青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參與了社會的價值重構和權力重組的歷史活動,也為現代文學形式的轉變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依據。

      參考文獻:

      [1]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2.

      [2]〔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0.

      [3]〔德〕齊美爾.宗教社會學[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2.

      [4]李茂增.現代性與小說形式[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5]〔Ita〕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 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M]. New Yoke: Verso, 1987,Px., 16-17.

      [6]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7.

      [7]徐秀明.20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7.

      [8]〔美〕M.H.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M].朱金鵬,朱荔,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18.

      [9]〔俄〕巴赫金.小說理論[M].白春仁,曉河,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0.

      [10]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1]〔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39-40.

      [12]汪暉.個人觀念的起源與中國的現代認同[M]//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8.

      [13]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4]〔美〕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0.

      [15]茅盾.茅盾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16]周作人.藝術與生活[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7]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

      [18]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G]//趙家璧.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5.

      [19]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M].北京:三聯書店,2002:132.

      [20]馮至《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文譯本序言[M]//馮至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358.

      (責任編輯:鐘昭會)

      猜你喜歡
      五四個人主義個體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fā)展
      直覺:愛默生超驗主義改革的靈魂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概念起源時間錯了
      個人主義能不能一分為二?
      個人主義能克制得了嗎?
      宁远县| 茂名市| 托克逊县| 永年县| 广河县| 揭西县| 山阴县| 禄丰县| 凤冈县| 平和县| 仪陇县| 余干县| 林西县| 汝城县| 永和县| 新源县| 西华县| 河东区| 永城市| 开化县| 资阳市| 五家渠市| 蒲江县| 灌阳县| 合作市| 蓬莱市| 大名县| 洞口县| 南华县| 柞水县| 黔江区| 巴里| 涡阳县| 衡阳县| 安化县| 深水埗区| 东乌珠穆沁旗| 长乐市| 诏安县| 化隆|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