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董元
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學生對校內外各種現象或問題通過網絡傳播所發(fā)表的各種情緒、態(tài)度、意見的總和。隨著自媒體時代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網絡輿情對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文中通過對自媒體信息傳播特性的研究,探索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特性。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
1 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6.88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50.3%,也就是半數的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6.20億,即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網絡的開發(fā)、普惠、便捷、共享等特性,使其快速而廣泛地滲透到公共服務領域,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高校大學生作為較高層次人才,網絡普及率更是接近100%,便捷的網絡信息時代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把握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尤為重要和必要。
2 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特性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簡而言之,就是用戶用以發(fā)布信息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自媒體網絡輿情傳播具有以下特性:
2.1 傳播活動主體大眾化
自媒體網絡信息傳播不再是由主流媒體主導發(fā)聲,它是廣大自媒體用戶主動性的信息傳播活動。傳播用戶是所有自媒體使用者,只要接入互聯網,有移動終端和自媒體載體,使用者就可以在網絡上發(fā)布自己所感所想、所見所聞,信息不再是傳統媒體的點對面式的傳播方式,而是無數個點對無數個點的傳播方式。傳播活動也不是傳統的由一個特定組織進行,傳播信息的“點”的參與者變成了廣大無序可循的自媒體使用者,這種主導特性使得廣大參與者更熱衷于自媒體信息傳播。同時,用戶沒有學歷身份等要求和限制,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可以參與到信息傳播之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信息的多樣性。
2.2 信息私密性和公開性相結合
用戶可以通過選擇信息公開方式,對信息進行完全公開或半公開或私信給特定對象。廣大用戶可以通過網絡關鍵字查詢到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的公開化的信息或狀態(tài);也可以通過添加“關注”或“好友”等,接受網絡自己推送的信息或狀態(tài);也可以通過私信收到對方特定發(fā)給自己的信息,這使得自媒體信息的傳播具有公開性和私密性兩種特性。
2.3 信息內容無序性形式多樣性
用戶發(fā)送信息內容可以是自己的真實所見所聞,也可以是自己當時的心情,也可以是自己虛擬的想象,這使得信息內容無序可循,信息內容真實和虛幻相結合。自媒體也給信息傳播提供多種版面工具,可以通過編輯在網絡上推特文字,語音短信、視頻、圖片等,制作自己的特屬的“媒體”,使得信息表現形式多樣,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和追捧。
2.4 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
網絡信息傳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從發(fā)布到對方接收的速度是報紙、傳統電視等媒體無法比及的,而且自媒體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給受眾人,受眾人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對信息內容進行反饋,以名人微博為例,短短幾分鐘往往就有萬條回復,千條轉發(fā),這種交互性強傳播快的特性也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
3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特征
自媒體網絡信息傳播特性決定著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同樣具有上述特性。同時,由于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特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性。
3.1 輿情內容相對比較集中
高校大學生作為年輕的受過系統教育的一代,對社會具有一定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往往對一些社會負面新聞具有較強烈的反應。對這些負面的信息,大學生通過自媒體發(fā)聲,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通過網絡傳播,反饋給相關負責部門,為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聲援。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管理或其他問題,部分大學生也通過自媒體提出來,希望通過網絡輿情壓力對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或回復。故而高校輿情內容基本涉及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利益,社會熱點問題等,相對比較集中。
3.2 輿情主客體及擬態(tài)環(huán)境對輿情影響大
讓個體充分發(fā)聲,對于大學生來講存在一定的網絡輿情安全隱患。不是所有大學生都能理智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正常的反饋形式去解決問題。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fā)表自己所感所見,有些信息沒有經過甄別就進行傳播和評論,這些會給大學生群體網絡傳播信息的可信度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部分社會不安定分子抓住大學生血氣方剛的特性,煽動大學生參加到一些網絡活動中,夢想著以學生潮輿情壓力擾亂社會正常秩序等。參與傳播的大學生當時的狀態(tài)和網絡環(huán)境,都影響著高校網絡輿情的導向。
3.3 高校網絡輿情有預防機制但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網絡輿情的重要性,能通過官方自媒體或思想政治管理人員的交互平臺向學生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并且大部分高校都應運建立了預防干預機制,但是由于大規(guī)模的網絡輿情經驗缺乏,而信息傳播擴散又速度過快,輿情監(jiān)控和管理難度比較大,預防和干預機制尚不完善。
3.4 缺乏網絡輿情法制教育和制度監(jiān)管
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管以維護學生集體利益為基本原則,大部分高校只是在預警階段,沒有系統地對高校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輿情警覺性,也沒有建立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對不法或不當網絡行為進行約束,這使得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浮于表面,缺乏依據。
(通訊作者:董元)
參考文獻
[1]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05).
[2]唐亞陽,李亞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2).
[3]湯力峰,趙昕麗.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7(04).
[4]黃小明.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控與引導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
[5]朱柱.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成因、特點與引導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6(04).
作者簡介
董元,碩士學位?,F為西安郵電大學講師。
作者單位
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