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強大的王陽明
徐圻
作為今天的貴州人,我們學習、傳承、發(fā)揚先賢王陽明先生留下來的精神遺產,特別要汲取他在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方面的積極修為。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極少有儒生、士大夫在心靈強大方面堪比王陽明。
一般來說,道德知識(知善)與道德行為(行善)之間,總是存在著距離,這個距離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的品行高低。實際上,使知與行之間盡可能地實現(xiàn)一致,是千百年來儒生、士大夫都在追求的道德境界。但王陽明想要實現(xiàn)的,則是兩者之間的“零距離”,這是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圣人之道”。
在王陽明那里,“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覺悟(“良知”),“行”主要指人對這種意識和覺悟的踐行、修為(“致良知”)。“知行合一”講的就是:認識做人的道理與在現(xiàn)實中運用此道理的過程,這兩者密不可分;思想道德與行為實踐互為表里、合二為一。在王陽明那里,“知”和“行”是一個工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王陽明看來,從知善到行善,動力不在外而在內,因而為善去惡的道德實踐就是一個主體自律的過程。王陽明賦予儒家“格物致知”說以新意,強調“格物”對主體的反省、修煉、鍛造、蕩滌、祛蔽等工夫,最大程度地淡化、去除小我、私欲、情緒等等,以圣人為標桿,克己內求,達到“良知”境界。這個過程殊為艱難,他稱之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而一旦大功告成(即“龍場頓悟”),良知與德行合二為一,則一切外在的苦樂、得失、榮辱、利害、輸贏等等,便均不在話下了。
所有這些心路歷程,都完成于王陽明在貴州參學悟道期間,故當今世界,所有王門學派,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場為始發(fā)。王陽明把自己對知與行、修身與作為、為善與去惡的感受最早傳給了貴州的弟子,后者把這些思想發(fā)揚光大,一代又一代,形成“黔中王學”。黔籍學者,如孫應鰲、李渭、馬廷錫等,成為“知行合一”精神最早的學者和行者。這些陽明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在宦海沉浮中,在學海徜徉間,都品行優(yōu)異、道德高尚。
王陽明來貴州之前,貴州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凋敝荒蕪、乏善可陳。陽明興辦書院以后,學子蟻聚、門庭若市,貴州人才嶄露頭角。陽明先生離開貴州以后,各類書院紛紛興建,貴州首開科舉考試。從此,來自偏遠貴州的人才開始走出大山。到了清末,貴州呈現(xiàn)出六千舉人、七百進士的壯觀局面。王陽明在貴州期間的學術、修為、遺訓,最好不過地體現(xiàn)了知與行、認識與實踐之間的統(tǒng)一,這是貴州人民一筆寶貴的人文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記取、汲取。
作為今天的貴州人,我們不能不學習、傳承、發(fā)揚先賢王陽明先生留下來的精神遺產,特別要汲取他在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方面的積極修為。當理想境界與現(xiàn)實“規(guī)則”之間劍拔弩張時,當內心平靜與外在紛爭如影隨形時,考量的是人的精神定力。在事態(tài)紛繁、競爭激烈、變動不居的情況下,如何做到既積極進取,又從容不迫,內心的強大至為重要。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與王陽明的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貴州需要富強,人民需要安康,這是目前最大的道、最大的功。不必“憤世嫉俗”,也不必“無欲則剛”,應該找到結合點。沒有大欲望,就沒有大驚擾;但欲望太強烈,會活得很累,也非常不可取。在這方面,陽明先生值得借鑒。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榮辱兼?zhèn)?,而他的最大成功是練就了內心的強大,解決了“幸福感”的問題。在事態(tài)紛繁、競爭激烈、變動不居的情況下,如何做到既積極進取,又從容不迫,考量的是人的定力。
還須明了一點:世界上最強大、最無情的是時間,沒有人能夠與之抗衡。這種時候,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談何容易。那就想想陽明先生吧!做成“真正的自己”,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精義所在。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