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智
周末到洞宮一游,無意中邂逅坑塘龍焙貢茶遺址,在絕倫山水與歷史之間穿梭,感受了一回宋代人的精致生活。
洞宮山的懸崖峭壁中,云霧繚繞。而在那峭壁的不遠處,豁然于一片相對平坦的開闊地。這里,稻浪金黃。
千年古寺資福寺的鐘聲悠遠的傳揚。從資福寺往下莊古村行駛一個公里,迎面撲鼻而來一股幽香,那是薰衣草的馨香嗎?一座新建的亭子招呼著你,亭子就叫“流香亭”。亭子邊泉水叮咚,告知你這是宋代坑塘茶焙遺址入口。駐足亭子,邊上有一塊石碑,介紹了坑塘焙的歷史。坑塘焙位于古關隸鎮(zhèn)西里第十六郡境內(nèi),即今鎮(zhèn)前鎮(zhèn)下莊村約1公里處之茶坑,因附近有坑塘自然村及古剎坑唐寺而得名。
坑塘焙創(chuàng)立于北宋太祖建隆3年(962年),是宋代建州北苑貢茶重要民間龍焙之一。據(jù)纂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前村《宋氏家譜.雜事記》載,其族人宋炂、宋灼兄弟于后周世宗顯得六年(959年)移居留源(今湘源),旋在下莊茶炕創(chuàng)建龍焙,生產(chǎn)白毫貢茶,并經(jīng)建州漕運而“進御”,且從此“以茶積富”。這是政和縣在宋朝初期就已生產(chǎn)貢茶的歷史實證??犹帘悍秶s230余畝,由南向北延伸,從流香澗石板橋進入。流香澗因古時溪邊長滿萱草,芳香四溢而得名。此處古有“流香亭”,是進入龍焙的門戶,也是龍焙的迎客處,后毀于戰(zhàn)亂,2015年重建。
過流香亭,沿著右邊古官道進入坑塘焙貢茶生產(chǎn)區(qū),可見到茶焙、蓄水池及“儀鳳亭”等遺址。據(jù)村書記劉馬慶介紹,“儀鳳亭”是當年接待本縣及漕運官員休息品茗處所,亭梁上原有“新焙初成喜供御;宿香半留且嘗賓”的對聯(lián)。此亭在民國初焚毀,今也僅見遺址。這條古道是通往寧德周寧的必經(jīng)道路,古道邊的石砌、石板橋,斑駁中述說著宋時的繁華。
越過龍焙貢茶遺址,沿著茶山繞行至龍焙后方的摩崖區(qū),可見數(shù)處古代石刻,其中有北宋淳熙間政和縣令袁采的《龍焙試茶:“龍焙春回紫甌動,濯足炕塘初試茶。裊裊茗香籠鳳閣,竹笛頻吹頌物華。”漫步山間,在一處巖罅間尚可見到宋時為制茶而鑿出的“龍涎泉”遺跡。
據(jù)介紹:龍焙南面的高坡上,原有一處踞高臨下建筑,是當年茶焙護院住所,其遺跡今尚依稀可辨??犹帘鹤员彼纬鮿?chuàng)立,到南宋時因經(jīng)歷多次戰(zhàn)亂而衰落。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罷造團茶,北苑之貢大為縮減,坑塘也隨之敗廢,最終分化為多個民間小茶焙,其存在歷史長達400余年,是政和縣乃至福建茶業(yè)發(fā)展史的重要遺存。
據(jù)政和縣志記載:宋時政和茶葉野樅遍布,制作出來的茶葉身披銀毫,泡出來的湯色乳白,郭斯垕描述的茶葉為但是最名貴的白毫銀針。
“后閱西里《宋氏雜事記》,則有云后周顯得已未六年,其祖炂、灼二公入居劉源,辟茶坑之圃。宋太祖建隆壬戍三年,制龍焙貢茶,進建州后貢御,后遂以茶積富,此亦政邑土物之翹楚矣。炂、灼二公入居劉源,辟茶坑之圃。”郭斯垕云 “茶坑”乃宋灼制作龍焙貢茶之所,也就是我們邂逅的坑塘焙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