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古詩詞占很大的比重。但教師卻很難將古詩詞教出內(nèi)涵來,甚至教學方法都是錯誤的,將古詩詞“肢解”得毫無美感。怎樣更好地教學古詩詞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以中唐詩人張籍的《秋思》為例,對賞析古詩詞常用的“知人論世”方法進行探究,探求這一方法在小學階段教學古詩詞的作用。
關鍵詞:知人論世;張籍;秋思
《秋思》是一首七言絕句,短小凝練,含義雋永。由于時代的局限,人們傳遞信息以書信為主,以“家書”為題材的古詩很多,其中不乏經(jīng)典之作。張籍長于樂府和律詩,《張司業(yè)集》存詩四百余首,近體詩即占三百四十余首。但由于其一改舊樂府的靡麗浮華,在詩中融入民生,以“俗言俗事”入詩,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所以張籍所為人稱道的多為樂府詩,對其文學成就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張王樂府”上(即張籍、王建)。但他運用極普通的題材,借極尋常的小事,寫出了極具典型意義的作家書與寄家書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以淡語寫至情,發(fā)纖濃于簡古,詩風質(zhì)樸,意境渾成,短短二十八個字被傳誦至今,所以《姜齋詩話》評價《秋思》為“七絕之盛境,盛唐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將這首古詩編入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5課,同一課還有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第二組課文的主題為“濃濃的故鄉(xiāng)情”,所以很多教師將這一課的主題定義為“思鄉(xiāng)”,或一首詩詞一個課時來教或三首古詩詞放在一起做對比閱讀,兩個課時就能上完。教學的方式也很簡單:介紹作者、朗讀詩詞、講解詩意、體會情感、對比抒情手法。更有甚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古詩詞簡單,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直接用簡答的方法教學,先讓學生朗讀幾遍,接著對每一句的意思逐一講解,將詩詞肢解,最后讓學生熟讀成誦,這種教學古詩詞的方式被很多學者稱為“慘無人道”。因課文的編排而用單元主題簡單定義課文的主題,進而確定課文的重點的方法也不是很準確的。也有一些課例利用舉象、造境、入情、互文解讀、對比閱讀等方式對《秋思》做了非常深入的理解,讓學生感受詩歌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這些品讀鑒賞詩歌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但是由于缺乏對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深入了解,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浮于表面的,舉象、造境、入情也只是在單純的想象的基礎上,甚至是錯誤的,便難以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真實情感。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即教會學生如何與文本進行對話,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和體驗。五年級的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了,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會讀會背,更要學會如何把握關鍵詞句、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在讀中悟情。所以通過文本解讀及對其他課例進行分析了解到,想要很好的體會本詩的情感,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知人論世”一說最早出自《孟子·萬章下》,是孟子提出的一種交友之道?!爸恕奔戳私庾髡叩乃枷虢?jīng)歷、性情學識、品德修養(yǎng)等內(nèi)在因素,“論世”即討論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如政治環(huán)境、思想潮流、風俗民情、文學風尚等社會因素。是一種提倡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作品與人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方法,是中國文學鑒賞常用的一種方法。由于時代或個人的原因,具有多重含義的古詩詞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李商隱的《錦瑟》,不同的解讀方式賦予它不同的寓意。
《秋思》一詩中最重要的就是詩人的復雜心理和細膩的動作描寫,耐人尋味的“又開封”這一動作最直接的起因是“意萬重”,對于這一句與全詩的起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首尾相應,黃書燦在《唐詩箋注》中說道:“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腥伺R發(fā)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結(jié)合注釋我們知道“意萬重”即想要表達的感情很多,但是許多教師在解讀本詩的主題時簡單地理解為“在秋天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如果這樣,又如何理解“意萬重”呢?抑或是讓學生猜測張籍所作家書的內(nèi)容,采用小練筆的方式揣摩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寫過信,對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理解也不深的情況下,學生能寫出想要理解詩人想要借家書表達怎樣復雜、矛盾的情感,就必須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此詩時所出的時代背景,即運用“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所以在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插入了讓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做適當補充,對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進行深挖,詩中所蘊含的哀愁、無奈、孤寂、落寞、苦悶等感情便很清晰了。體會這萬重意是對詩人所見秋景和反復開封進行造境的根本路徑,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本詩的主題便不再局限于“思鄉(xiāng)”了,還包含著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對個人得失的哀嘆、對家人情況的擔憂等等?!坝珠_封”也不僅僅是該說的話還沒有說,或許也有認為不合適的話,怕家人傷心擔心。有課例在對“見秋風”進行分析時,認為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用洛陽盛況與詩人內(nèi)心的悲涼形成對比,這就是沒有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作深入的了解。也有課例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張籍不能回家,具體為什么,他們是不清楚地。此時“知人論世”就非常有必要了。在讓學生課前搜集作者的生平資料,也是教會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個方法——聯(lián)系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生平事跡,這也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的。
當然并非所有古詩詞都能夠用“知人論世”這一方法,有些如果使用不當,便有穿鑿附會之嫌,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例如認為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是他寫來悼念溫都監(jiān)女,嘆其癡情的詩作,但結(jié)合當時蘇軾被貶黃州的經(jīng)歷以及北宋新、舊黨之爭的背景來理解,似乎蘇軾是借此詞抒孤高自許、蔑視流俗之心境之說更能被信服。也有文不如其人的情況。所以,“知人論世”的方法使用需嚴謹。
參考文獻
[1] 徐禮節(jié).張籍王建詩歌研究[M].安徽:黃山書社,2015.10.
[2] 劉波.論張籍王建詩歌人文情懷的成因[J].群文天地,2011.10.
[3] 郭超.奇崛與平易之間—論張籍的詩歌風貌[J].滄桑,2010.01.
[4] 王欽鴻.“知人論世”賞詩方法辨析[J].棗莊學院學報,2006.04.
[5] 由興波.思鄉(xiāng)情不在言中—從岑參《逢入京使》和張籍《秋思》看唐代思鄉(xiāng)詩[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6] 黃琛.淺析張籍的秋思[J].大眾文藝,201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