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北宋嘉祐年間,在鳳翔任簽判的蘇軾前往附近的玉女洞游玩。洞中有一眼清泉,傳說喝后能延年益壽。蘇軾一到玉女洞便命人去取水,飲后覺得甘美異常,名不虛傳。如何才能長享此美?他決定定期派衛(wèi)卒前去取水。
為了防止衛(wèi)卒用其他地方的泉水冒充,蘇軾特意做了調(diào)水符,由取水衛(wèi)卒和負責(zé)玉女洞的僧人各持其一,作為往來憑證。哪料衛(wèi)卒取水后,常抵擋不住玉女洞甘泉的誘惑,將其喝光,再臨時找泉水帶回去。蘇軾發(fā)覺受騙又無人可說,只好給弟弟蘇轍寫信,慨嘆人心不古無過于此。
蘇轍的回信來得很快,但讓蘇軾大感意外的是,弟弟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寫了一首《和子瞻調(diào)水符》批評他:“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曙嬑峋囀酬抵酗?。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并不在取水的人,而在于蘇軾欲望太多。只要約束欲望,渴了就喝,餓了就吃,無牽無掛,才是真正的“無憂符”。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欲求過多,反受其累,要對“多欲”的危害有清醒的認識?!?/p>
(郭旺啟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