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The Guggenheim Museum)正在展出美國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從1950年代早期至2004年逝世前完成的畫作,這是自她去世后第一次對繪畫生涯的全面回顧。馬丁擅長使用網格、線條等元素創(chuàng)作,致力于探索既有圖案組合中尚未被發(fā)現的細微差別與變化,自1960年開始創(chuàng)作獨特的網格畫作品,在巨幅帆布上用鉛筆勾勒出相互交錯的水平線和垂直線,乍看像是一幅空白的畫面,被視為極簡主義藝術的代表。
來到展覽現場,依照順序進行觀賞,整個展覽就像一場安靜韻旅行,但旅行途中叉不缺乏跌宕起伏的高潮劇情,意味非凡。這位極簡主義的女藝術家,她的藝術生活絕對不簡單。
毋庸置疑,馬丁繪畫中的顏色淡淡的,看上去,隱隱透著光亮,而她的繪畫形式是幾何形狀的,是一種規(guī)律性的、有意義的組合式重復。在古根海姆上演的這場抽象派女藝術家的回顧展完全展現了這個女人的藝術魅力和藝術造詣。換句話說,馬丁的藝術作品是抽象表現主義與極簡主義的結合,也是二者之間的橋梁,然而,在藝術家一生的實踐和對情感的表達過程中,天然的哲學思維將她逐漸推向完美,也將她逐漸在二者中分離開來。
馬丁說:“我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表現的是美麗、純真和幸福的感情,甚至是表現一種欣喜之感?!?/p>
當她于1960年代在陶斯與帕森斯相遇之后,便搬至紐約,馬丁在紐約生活了十年,周圍的藝術家都早有名氣,比如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或者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馬丁的繪畫在這一時期也受到了關注,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她參加了1966年在古根海姆進行的藝術家群。卻在1967年因為一些不知名的理由突然選擇退出。她停止繪畫,搬到了新墨西哥州的農村,開始了長期漂泊的生活,過上了自我封閉的日子。70年代的早期,她又開始了藝術實踐,她帶著極具特色的全新作品重返藝術圈,多為以朦朧色彩創(chuàng)作的隱晦條帶狀畫作,這些在本次展覽的最后一區(qū)均有展示。直到她2004年離開人世,她一直居住和工作在新墨西哥,這里是她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戰(zhàn)場。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高級策展人特雷西(Tracey Bashkoff)說:“無論是對于整個戰(zhàn)后藝術史而言,還是對于博物館來說,馬丁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令人難以預料的重要藝術家?!贝舜卧诠鸥D放e辦的艾格尼絲·馬丁的回顧展由特雷西和客座策展人蒂芙尼·貝爾(Tiffany BelL)聯合策劃。二人對整個展覽十分重視。
馬丁著名的繪畫作品《白花》(White Flower,1960)是1963年第一件被博物館收藏的繪畫,打那時起,古根海姆開始收藏和展示馬丁的作品。其實現在的這場展覽是來源于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的,起初泰特聯系到古根海姆,吉根海姆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表示愿意進行這個展覽。特雷西說:“馬丁是20世紀后50年最重要的抽象藝術家之一,加上古根海姆一直是抽象主義藝術博物館的支柱,所以真的再適合不過了。”
古根海姆展示了藝術家從50年代開始,一直到21世紀初的整個藝術生涯的作品。以書面形式、繪畫作品、蜉蝣,包括21件藝術作品能夠展示和回顧與藝術家一起生長的整個紐約的迭代的作品向眾人回顧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展覽以馬丁對抽象畫作的分類作為起始,從透光而有機的圖形,到離心幾何下的浮動結構。
馬丁探索網格,形成了她最為著名的工整網格線,這些網格線極為精細,鮮少以照片形式呈現,而是均勻地繪制在畫布背景之上。在藝術生涯的成熟期,馬丁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在重復同樣的版式,尋找著將空間切分為規(guī)則區(qū)域的新途徑。
不需要了解馬丁的個人經歷,只需要充足的時間與耐心,便可在展覽中欣賞她那份細致敏銳的情感,進而喜歡上這件作品。不過,論及她的個人經歷,她于1912年出生于加拿大的薩斯瞎徹溫省(Saskatchewan),并于1950年代后期被傳奇藝術經銷商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發(fā)掘。在她出名之前已經畫了很長時間的畫。同時,她旅居全國各地,曾于美國的貝靈漢、華盛頓以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師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 Teachers College)求學,最終落腳于新墨西哥州陶斯(Taos)的一個藝術家社群。她當過老師、服務員、從事過其他很多古怪的職業(yè),甚至包括木材公司的聯絡員。
或許在她的一生中,廣受關注的一點是她與精神疾病的斗爭:馬丁年輕時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癥,并且出現過幻聽的情況。她鐘愛的網格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儀式,以這種方式將世界置于一種理想秩序之下。馬丁來到紐約時正值抽象表現主義的巔峰時期,極簡主義也剛剛興起。她的網格畫通常被視為這兩者的連結。這種觀點可以理解,卻顯得有些草率。
“那些年輕藝術家對于成功如此的渴求使我選擇離開。”馬丁在事后談及自己1967年的出走時如是說。她很可能說的是弗蘭克·斯特拉(Erank Stella),他與馬丁于相同的歷史時期成名發(fā)跡,那時馬丁正值40歲中期。斯特拉被認為與馬丁起到完全相同的作用,也是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的中間人。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總是將個人特點植入繪畫中。至于馬丁,她常常提到在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拋卻“驕傲”和自我是何等重要,使得旁人會覺得她之所以喜歡網格是因為這些網格缺乏自我意識,摒除了過度的主觀影響。
另一方面,機械般完美的極簡主義者們又有點太過于“非主觀化”,依馬丁看來:“他們使自身做到最簡以達到某種理想狀態(tài)?!钡]有這個問題。她表示:“繪畫的目的是具體地表現我們最細微的情感?!?/p>
無論是馬丁的網格圖案還是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抽象條紋都傳達出一種”推演的結構”(deductive structure),這是藝術史學家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在評價如何從斯特拉作品中的圖形來解釋其視覺內容時使用的詞語??梢哉f弗蘭克·斯特拉很好地繼承了抽象表現主義以及極簡主義的對應理論,并且大膽地將兩者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融合。然而,馬丁則安靜地盤旋在兩個磁極之間,思考著主觀與客觀的交界。
她畫中的線條通過石墨來表現,這一點很重要。石墨是一種精確的表現媒介,但要表現出這份準確性卻需要十足的努力。馬丁的圖案通常極為嚴密。但當你坐下仔細審視——這也是你該做的——你會慢慢發(fā)現這些畫正展現著她為了這份嚴密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因此,每一幅畫才能夠像一個故事一樣展開,使得人們腦海中戲劇化的存在都歸結于一種清晰的狀態(tài)。由一幅畫到另一幅畫的過程證明了這份清晰是一種永恒的追求,而非一個可以到達的終點?;蛟S它們只是彼此獨立的畫作,卻進行著最美的交流。正如策展人特雷西所說:“將馬丁的作品放到一個發(fā)光的空間中,才能夠讓人聚焦于她的實踐和她對于視覺藝術的堅持,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一時間看到那么多的馬丁的作品,會覺得特別欣賞,同時也會訝異于她運用有限的藝術語言卻表現了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p>
馬丁的作品同時也標志著她對于我們所生存和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深刻思考,她一直同我們一起追尋著這條生命之路的意義。馬丁曾經說過:“不只是在藝術中,同樣在生活中,我們都在時刻等待著,并且不斷地邁向真理和真實,求證真理的過程就是人生的歷程?!?/p>
(編輯:王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