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健
摘 要:南懷瑾先生廣學博覽,其好詩文,或隨性而動,或有感而發(fā),或率情而為……形式變化,情致靈動,賦予詩文更鮮活的生命氣質(zhì)。尤其是南懷瑾先生的“禪詩”,得益于其在佛教領域的修為涉略以及其對于人生的感悟和學術的專精,意蘊尤為濃厚,從中可以略微窺探南懷瑾先生的情致,亦不失為有益的窗口視角,以便對其詩文以及思想進行研究和認識。
關鍵詞:南懷瑾 “禪詩” 心境智慧
南懷瑾先生之“禪詩”,當不是片面地從佛教層面上來理解,更多的是由其詩文所透顯出來的思想氣息,發(fā)人深省。南懷瑾先生所作“禪詩”,其詞章不似諱莫高深,但以“稀松平常”,運用通俗的言語,將心中感悟予以抒發(fā),品讀起來,不覺生澀難懂,反而能夠較為直觀地領會到其詩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致。誠如所言:“禪門重證悟,提持真參實悟,必須當人于一切時,一切處,鍛煉純熟,工夫深入,定力已穩(wěn),忽地‘的一聲,渙然冰釋?!眥1}讀者若認真品讀,也能從中得到些許啟示,以下擬就南懷瑾先生“禪詩”略輯,進行簡要的賞析和品讀,體當其中的詩文妙理、盎然易趣,同時也可從中粗略窺探南懷瑾先生的禪學功夫以及他豐富的思想智慧。
一、于斯寄情、應物無聲
秋日四律·步傅真吾先生原韻
其一
漏夜浸寒不畏霜,臨流看月泛溪長。迎人處處皆通路,卓杖山山是故鄉(xiāng)。
陶令情囚三徑菊,枯禪念系幾莖香。分明亙古閑田地,何事敲空問斷常。
彼時,南懷瑾先生閉關于峨眉山大坪,周遭木林茂密,寂靜山青,小徑難途,游人少見,環(huán)境清幽,尤適合閉關修學。適時正值三秋,峨眉本就高寒,其上山寺更早見霜至,因而有感“漏夜浸寒”,但既為問道修學,當毅力堅持,雖“漏夜浸寒”,卻也“不畏霜”。晚間慣看“峨眉山月”,月映溪流,泛于其上,似乎也隨著溪流越拉越長,胸中自生感慨。
雖然處境不同,但“志道”之心篤定顯著,旨在尋求生命意義的追問和終極歸宿,自然也就不再對外境執(zhí)著分別。保持心常澄明,就是要逐漸破除各種物欲縲紲,且應當摒棄胸中的貪愛,無疑是既來則安,以“靜”處之,即便身于此間,也能夠淡然從容,即是“故鄉(xiāng)”。在南懷瑾先生看來,雖然陶淵明開闊放達、悠然灑脫,卻仍舊有所眷戀,鐘情于“三徑菊”;“枯禪”者則不甚透了,思緒執(zhí)念于“幾莖香”。以上兩種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達“道”,可見心中還是有所牽系而存留執(zhí)著,不能全然徹明自心。當然,這既是對自己的告誡,同時也意在引起人的警醒,終究是要憑智慧覺解將胸中執(zhí)著逐漸“放下”,以求通過自心覺知,能夠?qū)崿F(xiàn)自我精神的提升乃至對宇宙生命的體悟。
南懷瑾先生借由譬喻以表明人應該避免貪念執(zhí)著而使自己落于斷常之見,以至于生出種種煩惱障礙,尋覓不到生命的真實意義和歸處,因此,人們需要回歸自心的省思體當?shù)恼庵?,以見諸自性。
其二
云作錦屏雨作花,天饒富豪到僧家。住山自有安心藥,問道人無泛海搓。
月下聽經(jīng)來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渴時或飲人間水,但汲清江不煮茶。
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胸襟,又怎能把“云”當作“錦屏”,把“雨”作為“花”呢?既然是為參禪悟道,當應“拋卻”身份等外在執(zhí)著和負累,安于平靜。當然,這里所強調(diào)的“靜”,并非流于“枯寂”,而是內(nèi)含“覺性”的遍知體察,旨在緣“靜”以收攝自心,實則,只有內(nèi)心曠達,才能夠達到此種境界,實現(xiàn)自心的安適??创龁栴},當從自心著眼,倘若自心不安,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平靜,而且真正聰慧的人以及明智的做法,不是汲汲于外在的求取,而是從自心中獲得,只有內(nèi)心清凈之后,才能對事物有清晰的洞察和覺知,假如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見解,也沒有覺悟的可能,縱然千般尋覓,依然還只是在“理”之外,不能得入。
事實上,雖然佛理精深玄奧,其表現(xiàn)卻在不同的宗林當中決然不同,而“寓理于事”恰成為禪宗易趣的色彩烙印,“禪宗的特點,是把最高深佛學,心法求證形而上道的復雜而詳細分析的方法,歸納到最簡捷形而下的人生日常生活,也就是說在平常事物之間,便可證得”{2}??梢姡ㄟ^將妙趣義理喻于日常生活之中,彌合了佛教義理與日用常行之間的裂痕,為禪宗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和環(huán)境,同時也促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佛語有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蹦蠎谚壬羁痰仡I悟到此種真義,明白在自身所處時代環(huán)境中不應只是參學獨善其身,僅求一己所得,或是遁跡山林,遠離世事,而應“悲憫眾生”,以化度眾人,不過也要防止自身在這樣的行事過程中墮于粗陋,應該心常堅定,保持自我本心。
二、往來自如、禪意隨顯
其三
崖■風細草驚秋,洞雅何須百尺樓。
月冷高梧垂玉露,花浮流水泛金甌。
數(shù)聲鐘磬啼猿鶴,一席溪山笑冕旒。
聞道閻浮開木樨,幾回游戲到神州。
南懷瑾先生善于通過淺顯的語詞將禪機道理呈現(xiàn)出來,使人能夠直觀地領悟到其中的意旨和精神,“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形式主義,而著重佛教修正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純清絕點,空靈無相而無不是相的境界”{3}。通過對景物既至于細微又見于顯盛的描寫,表現(xiàn)出自然風物的娟美,這固然展現(xiàn)了靜謐淡然的景象,亦增添了幾分雅趣。然而,南懷瑾先生卻又把筆觸轉(zhuǎn)向心智,表明人難免迫于世事的纏繞,因而更需要加強人的認識,以便能夠?qū)ψ晕乙约巴馕锟吹谜媲?。?lián)系當時的現(xiàn)實國家處境,雖說南懷瑾先生是志于問道參禪,但也不能免卻時代的掣肘與影響。追求“志道”而立于實際并非意味著禪趣要旨的違反或背離,且這是所當有的悲心與對生命的關懷,也就不難理解南懷瑾對于當時國家形勢、民族存亡的關注。
由此,南懷瑾先生也表達了對當時時政的警惕,雖在深山靜謐之地能夠看到“鐘磬啼猿鶴”,但彼時的中國正遭受著巨大的困境和危機,家國破碎,多少志士仁人奮起抗爭,反觀那些“冕旒”,其所汲汲于事又豈是為了生民家國?所以,南懷瑾先生通過這樣的描寫,借以諷刺當時的“冕旒”,同時也希望這樣的危急局面能夠有所改變,以改變國家艱難的境況。endprint
因為自己所致力和追求的乃是修道參禪,所以,南懷瑾先生將心中所感、所悟予以抒發(fā)、流露,當中既可見其怡然心志,又兼具禪機智慧,恰在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呈現(xiàn)。
其四
醉染霜林幾樹紅,善來雙鳥解巢空。
分明凡圣無優(yōu)劣,妄指東西有異同。
扶杖人歸天上月,呼群雁叫嶺頭風。
洞門偶一讀黃老,誰在拈花微笑中。
時至深秋,山林盡染秋霜,遠遠望去,一片肅殺,少有生機,只有零星的幾株樹木,還泛出些許紅色,給這肅殺的景象增添一抹生機。春去秋來,群鳥南飛,皆是生命的直觀呈現(xiàn),如何能夠躲得過四季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和運行扭轉(zhuǎn)的宇宙乾坤?這不得不引起人的深思。
人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認識差別,是因為對外界境緣有迥異的覺知,而胸中所滋生的諸種弊病,卻也契合傳統(tǒng)而言的未能“見道”,沒有真正領悟生命真義,是故生出種種思慮煩惱。南懷瑾先生感慨歲月的無痕和世事的變化,唯有徹悟佛理,常觀自心,使自己不斷努力精進,在功夫修養(yǎng)和見性悟道的路途中持續(xù)用功,才能扭轉(zhuǎn)以往“蒙昧”的認識,破除自己胸中私弊,達到對人情世事的圓頓覺解。
當然,追求生命體悟并非心中空無一物,但還原其時代狀況,諸多人情世事變化皆有所見,而傅真吾先生恰如其他人杰一樣,表現(xiàn)出身處艱難時的挺立人格。彼時,傅真吾先生雖已年長,但仍然心系國家,鞠躬盡瘁,體現(xiàn)出其對于國家的深厚情感和甘心奉獻的無私精神,因此,南懷瑾先生也不免為之心生感慨,故借以抒發(fā)。
最后,南懷瑾先生通過“黃老”“拈花微笑”的話頭將道家與佛家二者聯(lián)系起來,在豐富認識的同時也促使精神得以升華。其實,這也是南懷瑾先生自己修學的寫照,既涉略道家之思想,又修習佛家之義理,且其對于儒家學問亦有深入研究,這也反映出其知識所涉甚廣,廣聞博學,也為后輩學人提供很好的示范,學問知識當努力精進,比之做人、做事,也當有堅定的“志道”追求,才能無愧于生命。南懷瑾先生通過對所涉真理知識的融匯,尤其是對佛理的理解和感悟,自然流露出其篤實的修習功夫以及人生智慧。
三、結(jié)語
既為“禪詩”,當中不僅透視出“詩”的風雅,還蘊藏著“禪”的韻味。南懷瑾先生將自身所學以及胸中所悟賦予詩文,就更加增添一分雅致、一分寧靜、一分智慧……細細思量,更不乏一種“覺解”,通過身心智識的互滲交融,禪機易趣訴諸詩意的表達,“可以超脫現(xiàn)實環(huán)境,情緒和思想另有寄托,養(yǎng)成獨立而不倚,可以安排自我的天地”{4}。進而觀照自心,參究世事人生。所以,詩文意趣,不止于筆墨詞章,更要有對生活的深度覺察和感悟,并對之加以凝練、升華,令詩文更具活力。南懷瑾先生的“禪詩”恰也為此提供了鮮活的示例,不失為行文作詩、增識添智的指引。
{1}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五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頁。
{2}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六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頁。
{3}{4}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頁,第101頁。
參考文獻:
[1] 王萌:禪者之思:現(xiàn)代科學在南懷瑾佛學思想中的回響[J].宗教學研究,2008(9).
[2] 邢東風:南懷瑾禪學思想評述[J].佛學研究.2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