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摘 要:歷來,美都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早到《樂記》,晚如至今,關于美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們總說美分為藝術美和自然美,藝術美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自然美分為兩種:一種是經(jīng)過人加工改造過的自然景物的美,另外一種就是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美。這種關于自然美分類的說法,就審美對象而言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來,這個分類就有些自相矛盾。本文便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談談美與自然的關系。
關鍵詞:美 自然 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
一、美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美,美的實質是什么,“美”的外延有哪些?這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和知識分子樂此不疲的探討話題,但似乎也是一個總也討論不清的問題。在我看來要說清楚這些問題,至少要從三個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思考。
首先,關于“美”這個字,《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倍蚴恰爸鹘o膳”的,也即美與“膳”同。既然有人指出“羊大而為美”,那么在原始社會羊大之所以為美,會不會因為“從膳”?只有能夠滿足人類生理需要的羊才是美的嗎?“美”與人的生存本能息息相關,在遠古先民看來“美”的東西是可以滿足他們生存需要的。這一點在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一書中也有論述,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時,人類才會進行更深層次的安全、歸屬與尊重及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思考。也就是說,對于“美”的追求在更深層次上來講是與人的功利性相關的。
其次,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進行寫作時,常常提到金秋,難道喜歡金秋是因為秋天萬物凋零嗎?可能不是,喜愛金秋是由于它是收獲的季節(jié),老農(nóng)辛勤一整年看到他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如此的豐厚,心中必定是喜悅的,那么他眼中的金燦燦的谷子自然便是美的。因為這谷子不僅代表著他一年的勞動成果,同時也代表著他來年安穩(wěn)的生活??墒?,同樣是金秋,在獨自漂泊、客居異鄉(xiāng)的王維看來,卻只能是“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他想到的是自己漂泊的孤苦以及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也就沒了農(nóng)民伯伯看金秋的那份喜悅。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成了可以一起喝酒的伙伴。在漂泊的杜甫眼中,月亮就成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一份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撲面而來;而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張若虛面對月亮則有了一份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由此,我們可以說,美是與人類個體緊密相關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來,它的“美”也是不一樣的。
最后,當我們看《三國演義》經(jīng)典橋段“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關羽的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感到一種力量之美,讓人看得酣暢淋漓。可是假如我們變成了關公的刀下鬼時,無論他的動作是多么流暢,人物是多么俊美,我們都不會認為他是美的,反而是冷血的劊子手?!包S河之水天上來”展現(xiàn)的是多么波濤洶涌、氣勢磅礴的景象,但仍有很多人更偏愛南方江流的細水潺潺,認為那才是美,因為比起黃河水的澎湃,江南細水的潺潺更給人安全、閑適之感。欣賞美是有前提的,我們必須置于安全的境地才能欣賞美,就像布洛的“審美距離”一樣,欣賞者必須置身事外,才能感受到“美”。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自然美”這個詞語,并不是所謂的美的客觀性,而是獨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中的美??墒侨绻麤]有人的參與,沒有人的欣賞,什么東西都不能稱之為“美”。
綜上,我們認為,“美”是與人的生存本能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在更深層次上來講,是與其審美功利性相關的;美是與人類個體緊密相關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來,它的“美”也是不一樣的;欣賞美的人往往要處于安全境地中才能更好地感受美,也就是說審美需要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
二、人眼中的美
朱光潛先生《談美》一書中指出樹的三種形態(tài):生物學家看到的是樹的紋理,木匠看到的是樹能不能做成家具,在欣賞美的人的眼中這棵樹才是美的。換言之,“美”的主觀性很強。在杜甫的筆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能夠落淚,鳥可以驚心,這種凄涼之感便是杜甫眼中的“美”。而當他寫出詩來,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美,有的甚至無法發(fā)現(xiàn)美。例如三歲小孩,在他眼中這句詩不過是每一個字的隨意組合。在一個興高采烈的人看來,這句話興許是無病呻吟,他并不能更深層次地體會到其中的意境。而一位正值國破家亡的流亡人看到這首詩,恐怕會被其中的意境所感染。
由此可見,認識美、欣賞美的主觀性很大。德國姚斯正是從美的接受的角度創(chuàng)立了“接受美學”,那么為什么美有如此大的主觀性呢?在中西方都有很多解釋。
德國肖費爾父子提出“移情說”,在他們看來,我們所認為的“美”是“移情”的結果,而“移情”說即審美主體將他本身的所思所想移注到對象物上,使人與物相融合,使感情外化,最終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國古代學者也有這種類似的論述,例如唐代柳宗元在評價《蘭亭集序》時說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彼囊馑季褪钦f《蘭亭集序》不是因為自己美所以美,而是因為有人欣賞,它的美才可以彰顯。所以我們攬?zhí)┥降男鄞?,觀華山的險峻,不在于山本身,而在于欣賞的人,正是由于人的參與,將胸中萬千思緒附于山川之上,才讓我們感到山是美的,這也就是石濤所說的“代山川而立言”。
德國伊瑟爾提出了“召喚結構”一說,從美的載體上闡述了為什么美是主觀的,而美的載體是有空白的。一幅畫永遠是靜態(tài)的,可是當人去欣賞它的時候,會在腦海中想象出它的“前世今生”,比如,當我們觀賞明代畫家張岱的《山塘短棹圖》時,就像親眼看到清水潺潺,云霧繚繞;當我們讀錢鍾書的《圍城》時,看不到、摸不著方鴻漸多次旅途輾轉的艱辛,卻能在腦中想象出他們當時的狼狽與不堪。其實無論是詩,是畫,還是書法,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可是在腦海中想象到的東西卻不一樣。這就是文本中存在的空白,它必須要靠觀賞人的想象,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美。
由此,美是帶有主觀性的,而且這種主觀性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了主觀因素,美就不能稱之為“美”。
三、自然是什么
上面我們談了美是什么,現(xiàn)在就來說說自然?!白匀弧币辉~被馬克思多次闡述,在他看來,自然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兩種。自在自然是沒有受到人類實踐活動所影響,不為人所知的自然,其一切規(guī)律遵循自然界本身。而所謂的人化自然,便是為人所知,被人們的實踐認識活動所影響,固然也會遵照規(guī)律,卻可以人為利用規(guī)律為自己謀福利。固然這兩種自然有著人為干涉的區(qū)別,可其第一屬性在于客觀實在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我國古代,最早提出“自然”這個概念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經(jīng)》中這樣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句話是說,人遵循大地規(guī)律,大地遵循天的規(guī)律,天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道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就不禁要問:“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有如許說法:“自”就是鼻子,我們人一般指自己都是指的自己的鼻子,因此姑且可以將“自”看成是“自己”的意思;“然”就是燒的意思,在上古時期能用火進行燒烤的人,是可以使一個民族繁衍生息的,因此這個人就有了主宰別人命運的權力,所以“然”字也可引申為“主宰”之意。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將“自然”兩個字拼起來,其意思就變成了“自己主宰自己”。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自然”想必也是這個意思。
四、結語
上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了,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了人的思想情感的浸潤,這個事物才是美的。而當一個擁有美的內在屬性的事物沒有被人所觀賞并體會到其中的美好,那么在這個人看來,這個事物也就沒有所謂的“美”了。換言之,所謂“自然”就是自己主宰自己,和人沒有什么關系。而美就必須要有人的參與,若是沒有人的參與,任何東西都是獨立在“美”之外的,便不能稱其為真正的“美”了。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談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2] 姚順良,劉懷玉.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與歷史自然——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概念發(fā)生邏輯研究[J].河北學刊,2007(5).
[3] 李詠吟.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qū)分及其價值反思[J].文藝評論,2008(3).
[4] 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4.
[6] 方漢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詹■.李白詩文系年·李白樂府集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8] 于民.中國美學資料選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