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玲
初上金鰲山
文/周慧玲
This sevenapologize,makes this temple lofty and unyielding in front of those socalled famous incense heyday temples nowadays like a stick.So I feel respect, and want to visit it.
七種抱歉,一身傲骨,在如今很多香火鼎盛的所謂名剎古寺面前仿佛一種堅守。于是心生敬仰,一直存了拜訪之意。
平壩有座金鰲山,金鰲山上有座廣源寺,廣源寺里有位佛德師父,清秀俊雅,琴棋書畫,頗負(fù)盛名。
看過佛德師父和酒莊莊主微信里的文字圖片,感覺山很清幽人極雅致,尤其佛德師父的那篇文字《廣源寺向您說聲抱歉》:我們沒有“流通處”,因此您到廣源寺買不到什么東西,所以抱歉;我們不燒高香,不能滿足您在菩薩面前虛樹,青的山。將車停好,就此平臺處登山,彎曲的山路開始展現(xiàn)金鰲山的魅力。山上有松,路邊有竹,山下開闊,遠山連綿,一點不輸萬峰林。
不經(jīng)意間,廣源寺三個字闖進眼簾,大雄寶殿巍峨聳立,吸引我的是掛著的鐘,不是常見的那種吊鐘,而是一個看起來很古老一樣的器物,慚愧自己孤陋寡聞,具體叫什么,有什么講究,還得下次請教師父。
沒有圍墻,寺院就被山環(huán)繞著,一切就那么敞亮自然,仿佛這寺廟本就是那山延伸的一部分。沒有絡(luò)繹不絕的香客,干干凈凈,讓人神榮的誠心,所以抱歉;我們不會算命,只會為你說:“命自我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所以或許會讓您失望,所以抱歉……
七種抱歉,一身傲骨,在如今很多香火鼎盛的所謂名剎古寺面前仿佛一種堅守。于是心生敬仰,一直存了拜訪之意。
只是來到這里二十多年,竟從未知金鰲山所在,上周末,終于在朋友的帶領(lǐng)下初到金鰲山。
我們開車前往,經(jīng)過“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zhuǎn)折,來到一個類似停車場的小平臺。放眼望去,山下的油菜花開始有了一抹或濃或淡的黃色,遠處是綠的清氣爽。
金鰲山是平壩最高的山峰,山下開闊,遠山連綿,廣源寺就坐落其中。(楊 艦/攝)
有位中年的居士在打掃衛(wèi)生,我們上前問:“佛德師父在嗎?”她放下手頭的事情,帶我們繞到大殿的側(cè)面,林蔭下,一位清瘦的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穿著松松的睡衣,頭戴一頂圓帽,正凝神專注地擺弄手里的蘭花,聽見我們上去,并不抬頭。
毫無鋪墊地,朋友就中氣十足地開口說:“哎呦,你在栽花啊?!”師父不答,他又問:“你不認(rèn)識我了?”
緩緩地,師父抬頭看了看,不置可否,又低頭培土。
我心里總是感覺有些冒昧,卻也不及解釋,圍著蘭花搭了幾句話,訕訕地笑著退出了。幾個人去大殿上了香,繞著山轉(zhuǎn)了一圈,山并不算高,卻峰回路轉(zhuǎn)自有其險和奇。回到殿前準(zhǔn)備離開,這時候,佛德師父走過來:“你不是要栽蘭花嗎?我這里有剩下的土,你拿去。”
聞言我頓時開心:剛才幾句閑聊,師父漫不經(jīng)心,清高冷淡,卻未曾想會有意外的饋贈,跟著師父過去,看見他已經(jīng)將土整整齊齊收納在一個大的黑塑料袋里,我們提起走就行。
謝過師父,我們下山,他并不迎送,你自來自去,大家也都自在。
下山路過塵土飛揚的攪拌廠和沙場,突然覺得,或者這就是當(dāng)初佛德師父選擇這里修行的緣故?山下就是塵世,脫俗不過幾步,全在心境吧。
平壩風(fēng)骨
平壩古驛道
(責(zé)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