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底線思維的利弊之辯
■楊雪冬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底線思維是行為者應對復雜局面,是從弱勢地位走向上升期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底線思維已成為一個流行詞,常見于各種講話文件、要求批示之中。底線思維通常意味著,搜集盡可能多的信息,并對可能出現(xiàn)的最糟糕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這里的底線可以被理解為最壞的情況、最基本的原則、最后的選擇等,如果跌破底線,就會發(fā)生質變,導致不可逆轉的局面。因此,底線思維不僅要預判最壞局面,還要找到守住底線的有效措施。
底線思維是行為者應對復雜局面,尤其是從弱勢地位走向上升期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當下正處于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的征程之中的中國更是如此。雖然改革開放近4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躍升到新的發(fā)展階段,但是改革依然處于攻堅期、深水區(qū),仍然需要爬坡過坎,不能有絲毫松懈大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樹立底線思維意識,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式,凡事要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將底線思維簡單化,甚至庸俗化的現(xiàn)象,一些官員在考慮和解決問題的時候,選擇的底線不是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人民的冷暖安危,而是部門的利益和個人的得失,因此在行動上就會蛻變?yōu)榈拖薰芾恚灰軕兜?,就敷衍了事;只要能推卸的,就尋找借口;只要能拖延的,就盡量延長。不求進取盡責,但求平安是福。
在大力推進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背景下,底線思維還蛻變?yōu)橹贫然摹懊庳煿芾怼?,通過制訂各種各樣的制度規(guī)定,把本來應該由公共部門承擔的責任明確給社會、個人,或者把本來可以自己擔責解決的問題下交給下級部門,或者將單一部門負責的問題轉變?yōu)槎嗖块T共管,如此等等,只見制度規(guī)定多如牛毛,問題解決拖拖拉拉,回應時候理由萬千。每個部門的“免責管理”,最后形成了全局性的有組織不負責任。
隨著督辦督查工作的強化,一些部門在運用底線思維的時候,還會把上級設定的底線,層層加碼,逐級提升,本來上級提出的是一個芝麻,落到最基層就成了一個西瓜,美其名曰層層傳導壓力,實際上是層層放大壓力,造成下級疲于應付,難以完成,有的只好弄虛作假,甚至層級之間共謀應對。
除此之外,由于社會利益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樣化,底線思維還會遭遇“底線競爭”的挑戰(zhàn),究竟以哪個群體能夠承受的水平作為公共政策制訂的底線?在現(xiàn)實中,往往會出現(xiàn)“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況,也會出現(xiàn)離決策者越近,影響力越大的“庇護型”決策傾向,還會出現(xiàn)照搬國外標準作為決策依據(jù)的脫離實際現(xiàn)象,這些做法都沒有認真地在多種訴求中找到能被最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底線,也在有意無意地侵蝕著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