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均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
【責任編輯:王崇】
【文化與教育】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
謝志均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
當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面臨新媒體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我們應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特點和工具本質,發(fā)揮其積極作用,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形式,調動大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認同機制,使大學生真正地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新媒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智能手機的結合,新媒體的種類和形式日趨多樣。那么,“新媒體”具有哪些新的特點?
1.主體的互動性和虛擬性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參與主體可以實時進行互動,參與信息的反饋或再創(chuàng)造,即可按主體意愿來處理互動與否,做到我的媒體我做主。同時,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世界是一個虛擬世界,每個參與主體都隱匿了真實身份,都只是一個符號,體現出參與主體的平等性,促成了雙方在地位、人格、權利上的平等,拉近參與主體間交往的心理距離和情感,減少戒備心理,進行真實的情感、思想交流。
2.內容的豐富性和“碎片”性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參與主體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受到豐富的信息,在信息容量上具有無限性。同時,海量的信息帶來的是“碎片”性的內容。人們通過新媒體閱讀大量的信息,但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接受,不能使人們深刻地理解和記憶信息。
3.時空的自由性和無限性
在時間上,人們通過硬件設備可不受限制地隨時發(fā)布和接收各類信息。在空間上,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不受地理空間限制。新媒體能夠及時迅速、方便、快捷地進行信息互動,具有即時性。
(二)新媒體的本質——理性工具、技術
盡管新媒體具有傳統(tǒng)“舊媒體”沒有的優(yōu)勢,相比“舊媒體”具有新的特征,但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過程中它依然是一種傳播工具、技術,其本質并沒有改變。作為傳播工具、技術,新媒體是中性的,誰都可以利用它。
新媒體以最初僅僅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工具和手段,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交往方式,正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交往關系,重構著社會生活的話語體系、組織模式,生發(fā)出新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1]將新媒體作為傳播工具、技術,應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可起到積極、正面作用,有助于提升主體的認同效果。
(一)認同主體
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體是指實踐活動的人,客體則是人類活動的對象,主要從人和物的關系上區(qū)分。由此得出,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而非客體。
作為價值認同的主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性:一是人自身的現實結構和規(guī)定性,主要指人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是人成為主體的前提條件;二是人在其對象性關系中的“為我”傾向,一定的主體總是以客體是否能夠滿足自已的需要來評價其價值,這里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就是“為我”性質的體現;三是人的主動自為性,主體通過建立對象性關系成為主客體關系的首動者,并且還通過自己的活動去改變現實,用各種方式力求保持自己在這一主客體關系中的主動地位。[2]
(二)認同客體
認同是主體對客體的活動,認同過程實質上是通過認同對象作用于認同主體的過程,這也可以理解為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傳播工具的互動過程?,F在提煉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是最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極高的總體性,決定它必須轉化成具體的價值觀,并通過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說理教化,才能促人認同,并化為行動。[3]
價值認同可分為自然認同、同化認同和行為認同三個階段。自然認同是認同的前提,同化認同是認同的關鍵,行為認同是認同的目標和歸宿。這三個階段的認同相互聯系,由淺入深達到內化層面。
自然認同是指主體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形下與客體對象自然接觸,從而對客體產生認可和贊同,是一種直覺體驗、感性認識,是一種最基本的認同體驗。
同化認同是在自然認同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對象產生肯定、喜愛的態(tài)度,即主體在情感上愿意接受客體對象,因而是廣泛的、深刻的和相對穩(wěn)定的認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tài)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盵4]同化認同是理性層面的認同,較之自然認同,更具主動性、自覺性、深刻性、持久性。
行為認同主要是在自然認同、同化認同的基礎上,促使主體承認、認可和接受核心價值的結果并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即主體自己的行為自覺、主動接受核心價值觀的指引。在現實生活中,強化認同的進行往往需要結合利益所產生的源動力。正是因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所以“人們在教育他時必須從他個人的利益人手”[6]。
根據上述認同機制,需要明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觀認為包括教育活動在內的實踐活動是人們基于平等地位上的理性交往,主張雙方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實現溝通”[7]。這就要求主體和客體都應在新媒體工具中介的聯結下,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積極作用。
首先,從認同主體——大學生的角度,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上,應不斷強化“人”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挖掘大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大學生認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受大學生主體利益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對大學生的主體利益和現實利益給予密切的關注,在合理的范圍內滿足其要求,這樣有助于作為主體的大學生的感性認知和道德認知,由被動、消極地接受社會主義價值觀認同的灌輸式教育向主動、積極的自覺認同轉變。
其次,從認同的客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客體要對踐行的主體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指導性。這客觀上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簡單、冰冷的24個字的組合,而應該對其進行深度發(fā)掘:一方面,從內容上,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需要詳盡地解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一個詞的內涵、外延、意義、現狀及踐行途徑,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認同,從而使其更主動地接受、認同和內化,從而成為主體行為的指導;另一方面,要使其富有生動的、形象的、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形式。因此,要采用文字、圖像、動漫、音頻、視頻等現代年青大學生較易接受的表現形式,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開展雙向互動,促使大學生認同價值觀,并轉化為行動。
最后,從認同的工具——新媒體的角度看,在促進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的優(yōu)勢,把認同的主體和客體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更好地完成認同。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具備的優(yōu)勢,提高客體宣傳和傳播的頻度和強度,占領新媒體陣地,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促成價值觀認同。
[1]劉奇.新媒體環(huán)境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引導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36-137.
[2]焦玉玲.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機制的主體性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2,(5):30-33.
[3]郭建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路徑與機制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1):11-1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米歇爾·???規(guī)訓與懲戒[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120.
[7]操菊花,田輝玉.交往理論觀及其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10-112.
漢 泰靈嘉神范
G641
A
1673-7725(2017)10-0150-03
2017-08-05
本文系2015年度廣東金融學院課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項目編號:15XJ02-09)的研究成果。
謝志均(1977-),男,廣東梅州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