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作為一名高校中文系教師,中國書法一直是業(yè)余最愛,研究與創(chuàng)作均有收獲,雖無大成,但樂在其中。在長期的書法活動中,我深切體會并享受著“書法三樂”:涂鴉之樂、健身之樂、賞心之樂。唯其如此,現今它已成我的生活方式而樂此不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以志愿者身份,做起了某失獨老人群體書法活動的輔導。
堅持練字,共享“涂鴉”之樂
在輔導伊始,我明確把“書法活動”規(guī)劃為“寫字”和“書法”兩個階段,在打下一定的基礎后再進入“書法”階段。入門之后,一部分人或可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活動”,另一部分人可把“練字”作為生活方式堅持下去。
“寫字”是中國書法的起點、基礎,是根本,必須抓緊,打好基礎。毋庸諱言,這對“書法”只有“幼兒園水平”的特殊老年人群來說,顯得特別重要和困難。我們就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我寫毛筆字”(楷書基本筆畫、偏旁、結體)為主,增補楷書的特點、筆順、執(zhí)筆、運筆等書法基本知識和技能,作為“寫字”的基本教材進行講解、示范和練習。
中國書法是練出來的,要求大家以中國書法泰斗沈尹默青年時期天天練為榜樣,強調一個“練”字,堅持每周練三五次。為避免練字枯燥,鼓勵大家像幼兒園的小朋友涂鴉作樂一樣,盡享書法之樂。我們認為“只要堅持練字,涂鴉自娛可也”。
培養(yǎng)習慣,盡享“健身”之樂
書法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個人在半個多世紀特別是退休十幾年來的“大不幸”中更是體會深切。我志愿助推這一人群開展書法活動的初衷,就是想與這些“同命人”共享書法健身之樂,為他們的身心提供一塊棲息之所,早日走出失獨之慟,步入常態(tài)。因此,一開始就明確“把練字當太極練”,自覺把書法“動以健身”與“靜以養(yǎng)心”的功能,貫穿在講解和練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腦體并用,強筋健骨,修心養(yǎng)性,切實做到“健身就在練字中”。明確“書法第二,健身第一”,培養(yǎng)“書法健身”的良好習慣或生活方式,那才是我們書法活動的初衷。
欣賞書法,享受“悅目賞心”之樂
按照藝術學來說,書法欣賞是指對書法作品的觀照、品味、感悟、理解、再創(chuàng)造的一種高雅精神活動,要求欣賞者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文化、書法素質。這確實有點難為只有“幼兒園水平”的老年人了,而且對怎樣輔導來說也不無難處。為此我把“欣賞”降格以求,嚴格定位在書法“觀賞”的初級層面上,就是通過觀賞書法名作,直接獲得“悅目、賞心”等藝術享受或精神慰藉。在參觀書法展、賞析大師名帖、觀看《中國書法五千年》電視片等一系列活動中,親身接觸、感受、體驗書法藝術的魅力,開拓眼界,領略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書法眼光和文化素養(yǎng)。這無疑是享受書法“悅目賞心”之樂。
應當說書法活動是比風行的廣場舞之類的活動方式,更適合失獨人群當下心理、精神狀況的一種生活方式。一晃兩年過去了,不少失獨家庭走出了苦痛。甚至有失獨家庭主動幫助其他失獨家庭,鼓勵“同命人”走出陰影。一點點的變化與進步,笑容慢慢綻放,敞開心扉對話,這對我而言,最為欣喜和安慰。
書法,只是一種方式,我以古稀之年,能與同齡人一起“共享書法之樂”,自然感到欣慰。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