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硯臺引發(fā)宰相“大戰(zhàn)”
唐朝末年,黃巢發(fā)動了農(nóng)民起義,義軍很快占領(lǐng)了浙西、浙東,南犯荊襄,東渡江淮,眾歸百萬,于是,黃巢擁兵向唐僖宗上表求“天平節(jié)度使”的官職。
這時,朝內(nèi)出現(xiàn)了“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代表分別是宰相盧攜和宰相鄭畋。兩個人因這件事最后撕破臉皮,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當時,唐僖宗趕緊召集大臣議論對策,眾臣都認為要先假意給黃巢一個官職,把他穩(wěn)住,等到他的部下如鳥獸散之后,再收拾他也不遲。
其中宰相盧攜與群臣的意見相左,盧攜想要依靠手下的一名大將高駢來擊退黃巢,以戰(zhàn)而勝敵,而另一位宰相鄭畋卻力主和平解決。最后,唐僖宗決定用高駢統(tǒng)領(lǐng)軍隊去擊退黃巢的起義軍。
見唐僖宗主意已定,鄭畋只好放棄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心中仍是憤憤不平。后來,高駢軍隊大敗,黃巢義軍以破竹之勢跨越淮河,不久占領(lǐng)東都洛陽。
此時高駢又提議以公主和親于“南蠻”,借助“南蠻”之力來平定黃巢之亂,盧攜也同意了。盧攜的這一提議隨之遭到了鄭畋的堅決反對,在朝堂上激烈抗議。
在爭執(zhí)對罵中,盧攜憤怒地起身拂袖而去,沒想到這一拂袖把袖子甩到了案子上的硯臺里,衣袖染污了一大塊。
盧攜再也壓制不住心中的怒氣,甩開污跡斑斑的衣袖,直接拿起硯臺對著喋喋不休的鄭畋投擲過去,雖然硯臺沒有砸中鄭畋,但一場混亂與打斗在所難免,結(jié)果是二人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引得滿朝驚異。
后來,兩位宰相當朝打架的事情傳到唐僖宗耳中,唐僖宗將他們兩個雙雙革職。
這兩位唐朝的宰相在辦公室里對罵的事件恐怕也不是第一次發(fā)生,而為了如何對付黃巢這樣的大事在辦公室里大打出手,以致激怒皇帝,將二人一起罷了宰相,就屬于很正常的了。
明朝大臣愛打群架
明代黨爭不斷,派系分明,大臣打架往往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群毆,紫禁城里常常上演大臣們“全武行”的大戲。
嘉靖三年(1524年)春,因為看不慣千方百計獻媚皇帝的“司法部”官員張璁、桂萼等奸佞小人,掌修國史的翰林院修撰楊慎和一幫熱血青年官員連班都不上了,天天在紫禁城前金水橋上攔路設(shè)卡抗議,若見著張璁、桂萼等人,見一次打一次,打得張璁他們好一陣子不敢上朝。
楊慎他們甚至曾追到紫禁城里,眾目睽睽之下圍毆“司法部”的法律專家們,影響很不好。最后,愛帶頭打架鬧事的楊慎被貶到了云南。
楊慎他們血氣方剛爭強好斗,不足為奇,但資深大臣們也火氣十足鳳狂龍躁,這就多少有點離譜了。
隆慶五年(1571年)冬,“內(nèi)閣首輔”高拱專橫跋扈,打壓異己,與內(nèi)閣大學(xué)士殷士儋結(jié)怨后,便暗中指使自己的學(xué)生打小報告彈劾殷士儋。在一次朝會上,高拱和殷士儋見了面,互罵幾句后,殷士儋怒發(fā)沖冠,撲上去揪住高拱的衣服,“奮臂”毆之。
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發(fā)生了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一次朝堂斗毆。
原來,當天的朝會上,正彈劾土木堡之變的禍首宦官王振。王振的哥們兒、錦衣衛(wèi)指揮使馬順出來呵斥群臣。一言不合,監(jiān)察官王竑(hóng)突然猛沖上來,揪住馬順的頭發(fā),劈頭蓋臉一頓組合拳。扭打中,王竑竟然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
大臣們驚呆了,之后,被宦官壓制已久的憤怒更如火山爆發(fā),幾十個大臣蜂擁而上,群毆馬順,一頓暴打之后,直接把馬順給打死了。緊接著,平時與王振玩得好的兩位高級宦官又被連拉帶拽地從殿外揪進來,瞬間被雨點般的拳腳淹沒,史載“眾又捶殺之,血漬廷陛”。
皇帝為什么基本不管呢?不僅不管,皇帝暗暗高興還來不及呢。大臣們打得越厲害,回頭越要找皇帝評理、討公道,皇帝也就越發(fā)顯得重要,越發(fā)有威望,越發(fā)有進行“技術(shù)管理”的空間。既分而治之,相互制衡,又借力打力,以毒攻毒,大明皇帝們的帝王術(shù),修煉得實在不錯。(摘自《半月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