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興娥
5月15日一大早,天氣不是特別的晴朗,暖風和煦,氣溫正好和外出踏春的氣溫差不多。在這個大好日子,我們采風的下一站,是淮陽太昊陵。
客車飛快地開進,晃眼的外景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原來,汽車已經緩緩駛入通向太昊陵的主干道——龍都大道,大道上是綿延的車流在緩慢地向前蠕動,大道兩側停車位是早已擠滿的各種車輛,兩側還有商販們向香客們招攬兜售的高香,林林立立擺設著,最長的足有兩米之高。虔誠的香客早已是手持高香、紙元寶等各種燒香用品。
龍都大道東側,是伏羲文化廣場。步入廣場,儼然一座大集市,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到處是擁著擠著的各色各樣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來自天南地北的懷著各種目的的國人接踵而至,有尋根謁祖來的,有祈福納祥來的,有旅游觀光來的。
太昊陵是伏羲氏的陵寢,這處陵廟合一的古建群,是我國陵廟中大規(guī)模宮殿式建筑的孤例。它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的蔡河之濱,坐北面南,大門正對著碧波蕩漾的龍湖。太昊陵是紀念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大型陵廟,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2次御祭。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我相信每一個到此的炎黃子孫都會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來陵前上一炷香,拜一拜,磕個頭,了卻一番夙愿,祝家國平安吉祥,是我們的共同心愿。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jù)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xiàn)了淮陽古陸?;搓柺侵腥A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
太昊伏羲氏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圣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傳說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陳。后人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就在宛丘(今淮陽)筑陵、建廟。據(jù)記載,春秋時這里已建伏羲陵墓。今存陵園占地500余畝,陵園內,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是河南省名勝古跡之一,中外游客絡繹不絕。建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筆題詞留念。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shù)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guī)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
景區(qū)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tǒng)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qū),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岳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
太昊陵前從買票到入場,都是排隊,井然有序,最主要的是統(tǒng)天殿前,不僅再也沒有傳說中和游客爭吵的賣香“惡霸”,而且兩旁還設有免費的香臺,里面不但是賣高價香的沒有了,有的甚至比陵外面的還便宜。算卦的、乞丐也少了。雖然這都是不值得提的小事,但也反映了淮陽地方領導文化意識的改變。
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游,在游玩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于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后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shù)氐娜藶榱思o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jù)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稘h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彼?,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伏羲氏,又作“宓犧”、“伏戲”、“包(皰)犧”,又稱“犧皇”或“皇羲”。相傳,六千年前他生于成紀,葬于淮陽,為古代東夷族首領。據(jù)傳他與其妹女媧氏婚配而孳生人類。后人稱他為“人類的始祖”。太昊是對他的贊詞,意為與日月同輝。他以德睦鄰,諸夷歸服。以龍為圖騰,團結各個民族。以龍命名八個龍官,分別治理海內。
他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神圣之德,團結統(tǒng)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伏羲畫像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jù)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chuàng)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意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wǎng)而制成網(wǎng),用于捕魚打獵。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jù)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并以所養(yǎng)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古時候,伏羲在宛丘,也就是現(xiàn)在淮陽這地方,教人打獵捕魚過生活。后來,人多了,伏羲挑了一批會打獵捕魚的人,叫他們去東西南北四方,到那里打獵捕魚。大家問伏羲:“東西咋能分?”伏羲說:“東方屬金,西方屬土。日頭出東落西?!庇钟腥藛枺骸澳虾捅痹趺捶郑俊狈苏f:“南熱北冷?!钡竭@里,大家都明白了咋樣辨別東西南北。
伏羲還制作了瑟,創(chuàng)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伏羲后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期的距今約7000~5000年,晚期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并用時期。太昊伏羲氏壽終后,他的子孫沿淮河北岸向東發(fā)展,轉趨黃河下游控制了濟水流域一帶。春秋時建立了任(音因)、宿(音素)、須句(音勾)、顓臾(音專一)等四個小國,一共傳了十五世。
再后來,一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
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于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后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于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xù)。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據(jù)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的工作,一切就緒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斗爭。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fā)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歡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于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特別是男女之間,由于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福快樂的戀情,都被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激蕩起來。后來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xiàn)陜西藍田縣女媧谷。
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涌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圣伏羲,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游客人數(shù)日達數(shù)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shù)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昊陵就在休閑廣場對面,一路走去,果然是庭院深深,經過第三道佛像神殿后,終于在第三道神殿上有緣瞻仰伏羲的威儀,高大威武的伏羲端坐在高高的神龕上,雙手捧著刻有日月的八卦符,好像仍然在思索著如何普濟蒼生,兩側栩栩如生的壁畫記載著伏羲的無量功德:結網(wǎng)漁獵,四季農事,婚喪嫁娶等古老的文明就是從這里濫觴起源的,看來世人尊稱伏羲為人類始祖的確是名副其實。
伏羲說,盡管我離開了人間,但依然在傾聽著你們的聲音。
我說,人祖爺啊,請你在紅塵中靜下心來,讓蕓蕓眾生中的我能夠訴說。
八卦壇前,那棵長著一只耳朵的柏樹佇立。常年的煙熏火燎,生命已經成了過去,綠葉不再,干枯的枝丫早已經蛻了皮,被虔誠的香煙熏得黑乎乎的;樹身依然是斑駁陸離,樹皮在樹身開始迸裂,一塊一塊地附著在樹身上,如果不仔細觀察,定會擔心這樹皮會從樹身上掉下來;樹身上被人們涂上了紅色染料,樹身上那棵長得惟妙惟肖的耳朵被人們撫摸得發(fā)亮,露出了柏樹材質的金黃色。耳朵的金黃色和樹身的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遠遠望去,真想不到那耳朵是天然成就,上天的造化,還以為是人們后天的造作,用什么東西粘到了樹身上的。
二月廟會是豫東的民間盛會,每每此時,數(shù)不盡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無論官商、草民,各色人等,紛紛把寄托著無盡心愿的高香送進燃燒的香壇,伏羲墓前成了一片火海。那幾棵古柏,活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柏,眼睜睜看著一個一個相繼死掉了,這是在伏羲爺?shù)难燮さ紫滤赖舻?。墓前的太昊柏無一幸免,被活活烤死了。
誠態(tài)可掬的香客們在祭拜伏羲爺時是不會注意太昊柏的死掉的,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禍福前程,哪里知道古柏的痛楚。太昊柏中的明星級人物——“耳柏”因為離伏羲墓碑最近,首當其沖,最先死掉了,它不朽的精魂在靜靜地傾聽祭祖人的祈禱。
不過,現(xiàn)在政府已經采取了相應措施,那枯死的太昊柏有的已經奇跡般地長出了新枝。
人祖創(chuàng)造文明,卻又匿身于傳說之中,化身符號,化為神明,似乎久駐人間,惚惚恍恍,又似隔絕人世。
于是放緩腳步,一炷香用素心捧起,叩首、禮畢、起身。上石階,撫覽模糊的石碑,依稀是“太昊伏羲”四個大字,心中感動,于是退后三步,在滿是塵埃的石地上跪下,再拜。
唐宋以來,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斷擴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廟宇,占地875畝。今存陵園內建筑為明代建筑,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它分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內古柏夾道、碑刻林立、晨鐘墓鼓、聲聞數(shù)里。統(tǒng)天殿又叫大殿、前殿,是整個陵園中最大建筑,殿高15.7米,面積390平方米;殿內有高大的神龕,內塑伏羲坐像,左右配有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塑像。太昊伏羲的陵墓高20多米,周長150多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圓地方”,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座,寬3尺,高15尺,上鐫“太昊伏羲氏之墓”七個大字,據(jù)傳此碑為蘇小妹用巾作筆寫成。
太昊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后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疤弧奔词侨藗儗Ψ说馁澰~,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向日月那樣光明。
“二月會”上,你還可以看到一群群肩擔青龍、彩鳳花籃、手敲竹板、邊舞邊唱的婦女,她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淺吟低唱。舞者多為年長的婦女。舞者全身飾黑色服裝,偏大襟上衣,大腰褲均鑲彩邊,黑鞋繡花,黑頭紗長約五尺,下綴二寸長穗。
舞姿變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打經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線為中心,對面穿插,走成剪子股路線;二是“鐵索鏈”:一人走這種路線,二人走另條路線,像擰麻花一樣多次相迭;三是“蛇蛻皮”: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經板者)朝一個方向沿履而舞,然后,每二人從中交叉而過,像蛇委蛇而行一樣。這三種隊形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舞蹈者走到中間定要靠背而過,身后的黑紗長尾碰繞在一起。
擔經挑的基本舞腳距較小,約半肢距,走起來跟戲曲動作中的“啐步”相仿,三人表演時沿履而舞。
每年太昊陵會期便由會首(女巫男覡擔任)帶領在陵園聚會。他們把經挑視為圣物,恭恭敬敬地將其合在一起,然后一人雙手合十舉起,雙膝跪地,有的手捧香樓一齊喁喁而語念經文。焚表進香完畢,再到統(tǒng)天殿、女媧觀、伏羲陵前表演擔經挑舞。
擔經挑承載著先祖的信息,是古老文化活的遺存,史詩一樣地在周口流行了千百年。但在形式上、服裝和經文中都添加了不少現(xiàn)代元素,唯有那青龍、彩鳳、花籃和那蛟龍擺尾的舞姿依然不變。擔經挑是她們的精神寄托,情感宣泄的載體,也是她們健身、娛樂的理想形式,成為一種固守的生活狀態(tài)。一種古老的文化,就這樣“活化石”般地在人民的生活中遺存下來??上覀兇诵袥]有機緣一睹其風采。
在淮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會有一股古樸的民風民俗熏陶著你,陶醉著你,讓你有找到根的感覺。
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因它是為紀念伏羲女媧摶土造人育萬物而制作的,又為淮陽太昊陵所獨有,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狗”。
泥泥狗用淤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紅、黃、白、綠、粉紅五色,繪以點線結構的圖案,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又像繩紋、方格紋、古陶器的畫法。它造型渾厚古樸,似拙實巧,墨底彩繪,艷而不俗。每個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韻渾厚。
伏羲生活的時代,人煙本來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只得求上天做媒,最后他們結成了夫妻。他們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這些泥人曬干后,都能走動、說話,變成了人。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淮陽,所以,淮陽在數(shù)千年前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習俗。
每個去燒香的人多多少少都要買幾只泥泥狗,聽當?shù)氐娜藗冎v,從淮陽回來的這一路,總會碰到一些小孩跟著車伸手要泥泥狗,有人也就多買一些,路上遇見了,扔幾個,孩子們拾起來笑著跑開。
小孩子們突然看到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泥泥狗,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一吹還有響聲,真是愛不釋手。
因此,太昊陵商品的推銷近乎喧囂,但喧囂中的人們得到一種滿足。各種充滿鄉(xiāng)野味兒的小商品琳瑯滿目,無不讓人心動。更誘人的是一些民間藝術品,古樸各異,富有原始風味的活圖騰“泥泥狗”,能放在床頭辟邪掛在墻上做裝飾品的布老虎,足可以讓逛會的人駐足留戀。那些來自異鄉(xiāng)或本土的游客、香客們三五成群,不厭其煩地和小商販們論著價錢。小商販們臉上更是堆滿笑容,恭候著每位游客、香客的光臨。他們深知凡是來逛會的人必定不虛此行,但他們更深知游客、香客們不會輕易地掏鈔票。于是他們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施盡渾身解數(shù)展示“稻草變金條”的本領,也不乏“揮淚大甩賣”的壯舉,其情動人。這一招也真靈!一番口舌下來,果然奏效。游客、香客們開始挑選想要的東西,直到自以為賺了便宜才滿意而去。
我們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時常為伏羲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勵。當我們回眸遠古文明所透視的智慧光芒時,思緒萬千,浮想聯(lián)翩……伏羲氏作為人祖,是神話?是傳說?是歷史?如果是神話,那么這種神話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如果是傳說,那么這種傳說為人類文明的肇啟留下了口頭相傳、永不泯滅的美好篇章。如果是歷史,那么這段歷史則更清晰地記錄了我們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創(chuàng)立的光輝業(yè)績。從神話、傳說、歷史中,我們深深感到伏羲氏是智慧之靈,教化之圣,人文之祖。
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在綿綿的偉大國土里,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稱雄于世界的東方,推動著世界文明的車輪——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句俗語叫根深葉茂,有個習俗叫人丁興旺看祖墳。中華民族如此強大,祖墳在哪里?在河南省東部的淮陽縣,那就是高約二十米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太昊陵。這里有宮殿式的廟宇,有占地875畝的巨大陵園,有每年一度為期一個月的朝祖盛會,有遠古的祭祀巫舞“擔經挑”,有紀念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活化石“泥泥狗”,有頌揚伏羲、女媧兄妹相婚繁衍人類的“布老虎”,有歷朝歷代帝王祭祀的規(guī)制,更有民間虔誠的祭祀大禮——在這里我們每天都能領略到中華尊祖敬宗的美德,都能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香火,仍在點燃……
責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