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顯德
碌碡,不知起源于哪個年代,兒時對它印象就很深,因為我家庭院就橫躺著一個碌碡,加之人們常說:“扛著碌碡攆兔子——不分輕重緩急、牛拉碌碡——打圓場?!钡刃笳Z,對它印象就更深了。碌碡在我老家的發(fā)音大都是(lv,zhu),直到現(xiàn)在也還是這個發(fā)音,在其他地方還有不同的發(fā)音。為此,我求證了《辭?!?,其正確讀音是(liu,zhou),其注解為:“用于壓實土壤、壓碎土塊或碾脫谷粒的畜力工具。由牽引用木框架和可轉(zhuǎn)動的輥子構成。輥子用木料或石頭制成,有圓柱、圓錐或橄欖型,有的表面有凸棱。”《辭?!返慕忉尶偫四媳狈铰淀氐奶攸c。
我老家的碌碡大多是一個裝有木頭支架拉著滾動的石頭磙子,這石頭磙子是老家的石匠師傅從山上挑選青石,用鏨子鑿成直徑四十多公分、長七十多公分的圓柱體,再在兩頭截面的中心各鑿一個圓形凹槽,用于拉動時轉(zhuǎn)動的軸孔。兒時所見鄉(xiāng)間所制作的碌碡大小、形狀不一,尤其是所制作的木支架更是五花八門,不過,都是用心下了一番功夫的。大多都到山上挑選砍伐堅硬的刺槐木,去除表皮,用火燒烤著,慢慢用力圈成弓形。再在木支架兩端的中心處鑲嵌上比碌碡軸孔稍小一點的鐵榫,榫尖插入兩端光滑的軸孔里,再把木支架兩側(cè)用繩子往中間拉緊、捆綁結(jié)實,在弓形木支架的頂端系上繩套,碌碡制作就大功告成了,用人或牲畜都可以拉動。
在過去那個年代,碌碡在農(nóng)村用途很廣泛,用于碾壓場院,可把凹凸不平的場院碾壓的平平整整,光滑無比;用于碾壓晾干的小麥、谷穗或大豆,可把糧食粒兒從窠臼里脫出來;用于碾壓場地、房屋里的土層,可把場地碾壓的既平整又結(jié)實。
兒時多見碌碡碾壓打麥場、碾壓小麥的光景,那時待小麥泛黃的時候,生產(chǎn)隊里的社員們搶在麥收前就開始用碌碡碾壓平整打麥場了,在我老家叫“壓場院”,在有些地方也叫“光場”,其實都是指的碾壓平整、光滑場院。碾壓場院前,需先用水潑濕場院表面,這樣容易碾壓平整,再撒上些麥穰,為了用麥穰吸水,使地皮粘合的好。
等到打麥場表面干的差不多了,就派人吆喝著牛、驢或用人拽拉著碌碡,一圈又一圈地碾壓。
當年,我本家的二爺爺在生產(chǎn)隊里當保管員,他似乎來到這個世上就是拉碌碡的,拉的有板有眼,保管員當了一年又一年,麥季里拉碌碡一年又一年,兒時見他拉著碌碡碾壓打麥場的情景還時常浮現(xiàn)在眼前:當年的二爺爺只穿著條青色的褲子,裸露著干瘦的黑里透紅的脊背和胸膛,他弓著腰,雙手后背拉著碌碡碾壓打麥場,一圈、一圈,均勻有序,二爺爺拉著轉(zhuǎn)大圈,碌碡跟著轉(zhuǎn)小圈,這大圈小圈里熟稔著小麥的豐收年。路人見了就會說:“喬正錄,歇歇吧,你還用把場院壓得這么平整?”我那不善言語的二爺爺就會嘿嘿一笑:“不壓平、壓光滑了能行?”說完,繼續(xù)“吱呀、吱呀”地拉著碌碡壓場院。大約一兩天工夫,把個打麥場就被碾壓的平平整整,光光滑滑。喜得頑皮的小伙伴們愜意地就勢一躺,如同躺在平整的大炕上,有的還愜意地在麥場上打起滾兒來,等大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吆喝,爬起來就跑,后面留下大人孩子的一陣笑聲。
小麥進場了,利用好天在場院暴曬,小麥曬干后,鄉(xiāng)民們大都選晴朗而熾熱的天氣開始“打場”,因為天氣特別熱的時候,特別是中午時分,打場效果最好。正是:“打場適宜天正晌,碌碡飛滾人備忙。”于是乎,打場的人就拉著碌碡、牽著牲口走進了場院,這個時候,拉碌碡的有時還是二爺爺,而大多時候是二爺爺用牛或驢拽拉著碌碡打場,有的時候甚至拉著兩掛碌碡打場。
打場的人給牲口蒙上眼睛,防備牲口轉(zhuǎn)的時間長了轉(zhuǎn)暈了,并給牲口帶上“籠嘴”,防止有些牲口不老實吃麥子。打場的人立在場院中間,手牽著韁繩,吆喝著牲口開始打場。兒時在麥季午后路過場院時,常常聽到“吱扭吱扭”的碌碡聲,也時而聽到打場人“啊、啊”地吆喝牲口聲。在“吱吱扭扭”的碌碡聲里,我深深地感受到農(nóng)事的艱與難,在打場人“啊、啊”地吆喝牲口聲里,我也隱隱體驗到了打場人的無奈和牲口的不容易。
我還常常見到打場人肩上搭一條毛巾,借著中午最熱的時候,冒著火辣辣的太陽,牽著牲口拉著碌碡一圈又一圈地打場,打場人身上汗流浹背,有時會抽下毛巾擦一擦,有時忙碌得顧不上擦,任汗珠順著面頰、脊梁往下淌。再看炎熱天氣里拉碌碡的牲口,也累得張口喘著粗氣,顯得很疲憊不堪。通過碾壓,打出了干干凈凈的麥粒,再把它揚場、曬干,上交公糧后,剩余的分給每家每戶,這時候的碌碡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碌碡的功能還有很多。記得我剛上中學的時候,學校新蓋了二十多間教室,教室地面的土層稀松,高低不平,為使教室盡快平整好,各班的班主任號召同學們回家拿“呱打”敲平各自教室的地面。這時,我們班有個同學提議回家找碌碡碾壓,結(jié)果一試,還真管用,碌碡把教室的地面很快就碾壓平整、結(jié)實了。別的班同學一看這個效果好,于是,就紛紛向我們班借碌碡用,很快就把那一溜教室的地面全部碾壓平了。那個時候,我才感到碌碡在特殊關鍵時候作用還真是不一般!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機械取代了沿襲幾百年的碌碡碾場工作。機聲隆隆的收割機、脫粒機奔馳在麥田里,碌碡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橫躺在庭院、豬圈……很少有人關注它了。
前些年下鄉(xiāng)還偶爾見到碌碡,有人用來擋豬圈門;有人放到豬圈里;有人放在墻角處,有人放在樹旁邊,有人丟到大門外。近兩年下鄉(xiāng)就很少見到碌碡了,碌碡成了鄉(xiāng)下的稀罕物,據(jù)說許多人已把它收藏了。
碌碡,是那個年代的產(chǎn)物。在碌碡的一圈圈碾壓中,記載著時代的變遷;在碌碡的斑駁滄桑里,銘刻著人們勞作的艱辛。感恩碌碡,為一輩輩鄉(xiāng)村百姓付出的辛勞;懷念碌碡,伴我度過家鄉(xiāng)難忘的時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