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整個文學史來看池莉新寫實小說的流變,在這個起承轉(zhuǎn)合的世紀末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其次,分別從瑣碎生活和市民文化的角度來剖析池莉新寫實創(chuàng)作背后的精神和靈魂,同時,新寫實的寫作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浪潮的興起,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值得進一步深思。
關鍵詞:新寫實;文學史;庸俗生活;小市民;市場經(jīng)濟
作者簡介:張曉彤(1992-),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江蘇省南通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2
一.新寫實主義在文學史上的流變
1.新寫實主義的衍生背景
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早期的傳統(tǒng)文學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真正作為一股文學思潮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則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從西方引進了現(xiàn)實主義,通過揭露黑暗社會,解放人民被禁錮的思想,來完成思想革命,推動政治運動達到高潮。借此把文學思潮與改造社會和改造國民性聯(lián)系起來。
在1929年下半年,新寫實主義被作為一種應對革命文學的應急良方而出現(xiàn),同時也作為一種正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加以提倡。當時的革命文學經(jīng)常會忽視生活真實,使文學淪為組織生活的工具,甚至編纂出一些虛幻的具有小資情調(diào)的愛情故事,營造出淺薄的“革命羅曼蒂克”風氣。新寫實主義是作為克服這種虛幻風氣和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的手段提出的,革命者也開始反省,普遍地開始關注現(xiàn)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新寫實小說的創(chuàng)作真正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后期,處于世紀末一個相對疲軟的轉(zhuǎn)型期,起到過渡的作用。它大體上沿襲著二三十年代寫實主義的基本走向,同時也夾雜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注重描寫原生態(tài)的生活,直面現(xiàn)實人生,通過非典型性的人物描寫來體察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堅持與掙扎。與改革建設時期執(zhí)著于塑造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作者更注重著墨于世俗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解構崇高和理想,實現(xiàn)去精英化。
2.池莉的世紀末新寫實
如果說新寫實主義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的引入都是伴隨著政治思潮,成為緩解政治危機的良方,那么在二十世紀末的這次新寫實主義思潮則是伴隨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洶涌而來,它放棄了五六十年代的英雄主義情結,相反地,使“低俗趣味”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
而池莉也是踐行這“低俗趣味”的一員,所謂低俗也是和同時代的作家對比得出的結論,同樣是在國家新舊之交時期表達社會變動帶給人心里強烈變動的紀實文學,諶容的《人到中年》就要顯得更加積極正面,人到中年的眼科大夫陸文婷即使身兼要職,也能頂住重重生活壓力扮演好醫(yī)生,母親,還有妻子的職責,生活的灰暗與無奈始終是為了襯托人執(zhí)著堅定的意志而存在的。但是池莉?qū)P下所描寫的生活的種種齟齬,人和人交往之間的大塊灰色地帶,則是采取一種不可否的態(tài)度,一種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零度視角。她只負責把華服上的虱子打開展現(xiàn)給你看,卻不說一句批判性的話語。有時候她對生活過分坦率地暴露會讓人覺得殘忍,甚至會認為這就是一種“低級趣味”,當這種“低級趣味”與二十世紀末的經(jīng)濟浪潮裹挾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會讓人誤解池莉,覺得她是一位沒有明確價值觀的作家,可是我認為事實并非如此,在我看來池莉恰恰是一位具有洞見的純文學作家,她善用大眾能接受的“低俗”來解構“崇高”,用她筆下“微觀”的生活來解構“宏觀”的理想主義。[1]
二.“煩惱人生”中的“低級趣味”
1.庸俗生活中的真情
池莉筆下的生活之所以讓人覺得庸俗,就是因為它過于的瑣碎和真實,在她筆下的日常生活總是觸手可及,非常具有代入感,比如她的代表作《煩惱人生》,據(jù)說一經(jīng)發(fā)表,幾乎整個工廠的工人都覺得自己像極了印家厚。在《煩惱人生》中,池莉描寫的印家厚的生活絕不是令人艷羨的,相反,乍一看簡直是糟糕透頂:一家三口擁擠地住在睡覺翻個身都會掉下來的狹窄空間,早晨上個廁所都要排隊,每天帶著兒子乘著擁擠的輪渡去上班,本來心心念念可以去大吃一頓的獎金也因為被人在身后栽贓陷害而空歡喜一場,和老婆之間的爭斗欺瞞也令他心力交瘁。池莉筆下這些無法回避的令人喪氣的生活日常是如此真實,仿佛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墒?,池莉的作品雖說沒有直接的感情表露,但是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卻總能令人感到生活的另一面——真情與溫柔。那些細節(jié)仿佛都在訴說著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盡管印家厚的老婆頂著雞窩頭趿拉著雙拖鞋,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可是“這就是他的老婆。你遺憾老婆為什么不鮮亮一點呢?然而這個世界就只有她一個人在送你和等你回來?!?/p>
2.去精英化的知識分子與小市民形象
在池莉的筆下,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對知識分子的平視矮化和對小市民的包容和理解,作者通過對崇高和理想的解構來去精英化,作品中不再出現(xiàn)無往而不勝的英雄形象,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小市民,在池莉的筆下都是平等的,甚至還會真誠地挖掘小市民的可愛之處,對待知識分子也不再采取仰望的角度,而能看到他們也存在著種種人性的弱點。在池莉新寫實小說中,階級分化不再明顯,客觀的敘事角度帶來的同樣是對人性的客觀闡述。
在《不談愛情》中的莊建非,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有著體面的工作與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同樣也有著良好的家庭知識氛圍,然而正是這樣的知識分子卻與小胡同里走出來的姑娘吉玲相愛結婚了,看似浪漫的背后卻有著彼此精密的利益掂量,莊建非可以僅僅為了體育賽事就忽略家庭,可以為了出國的名額就無下限地去爭取妻子吉玲的原諒,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并非像外表所呈現(xiàn)的那樣道貌岸然,坦坦蕩蕩。他把婚姻的源頭簡單歸結于性沖動,而當吉玲離他而去之后有顯示出對她的依賴,把自己置于一個窘迫的境地。而身處于花樓街的小市民吉玲,也并非是真心實意地愛著莊建非,與其說愛他這個人,不如說她愛的是他的社會地位,他儒雅的外形,他優(yōu)越的家庭,他是她跨越階層的一個跳板,為了牢牢把握住這個跳板,她費盡心機,在莊建非面前完美地掩飾了本真的自我——一個深居花樓街小胡同里的帶著些許蠻橫的姑娘,但是有這個胡同里走出來的姑娘,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其中散發(fā)出的濃厚煙火氣。[2]
三.市場經(jīng)濟浪潮對新寫實的沖擊
1.市場經(jīng)濟下的“弄潮兒”
在進入九十年代后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后,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池莉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再執(zhí)著于世俗男女的世俗生活,而是把筆墨灑向那些開天辟地敢于做出新鮮嘗試的時代弄潮兒,他們往往是積極的,樂觀的,對新中國的前景有著深厚的憧憬,敢想敢做。池莉的創(chuàng)作風格隨著這場空前的市場經(jīng)濟浪潮,又找到了新的定位。代表人物如《你以為你是誰》中的陸武橋,與之開朗堅韌的性格相對應,作者賦予他高大的身形,俊朗的外表,在重重禁錮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他非常有自己的主見,敢于擺脫自己的無產(chǎn)階級工人身份,挑起重擔,敢于決斷,不僅勇于轉(zhuǎn)向下海經(jīng)商,而且也同時承擔起照顧整個大家庭的責任,男子氣魄可見一斑。
2.新寫實與大眾化商業(yè)化浪潮
九十年代中后期,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浪潮席卷而來,無情地摧殘著精英文化,在這個時代,人們已經(jīng)無暇去關注平凡人中平凡人生的種種喜怒哀樂,只有新鮮的,獵奇的都市傳說才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于是,作為一個純文學作家,池莉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浪潮面前也做出了妥協(xié),與上一個階段的客觀冷靜的零度視角相比,在這個階段,她展開了對聲色犬馬的都市生活的描寫,不可避免的,還有引領傳奇的英雄人物,以及都是飲食男女背后的癡纏。與之前自顧自的客觀描繪不同,池莉開始迎合起大眾的口味,但她從不刻意避諱自己的迎合大眾性,大眾想看什么她就寫什么,在時代氛圍寬松的九十年代,人們剛剛被松開了長期壓在身上的枷鎖,幡然醒悟到自己的貧窮,自然都一股腦兒地投入到賺錢的浪潮中,無暇顧及繁瑣的生活日常,只有在精神上能領導他們脫貧致富的時代楷模以及男男女女現(xiàn)實而又癡纏的情感故事才能調(diào)動起他們的興趣。就這樣,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慢慢掩蓋住了新寫實文學的光芒,新寫實逐漸失去了生命力,像斷了源頭的水流,在文學史上漸漸拉下了帷幕。
參考文獻:
[1]黃忠順:池莉價值立場轉(zhuǎn)變的文學史意義,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1期。
[2]岑澤麗:池莉漢味小說中知識分子和市民形象對比研究,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