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亮
新會,古稱岡州,222年設縣,是一座有著近1800年歷史的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在新會,流傳著兩首歌謠:
游燈,游燈,撿個銀錢兩個爿。
“爿”。方言,讀“pan”,陽平,意為“分割”。整首歌謠的意思是:兩個小朋友在元宵節(jié)晚上拿著魚燈穿街過巷游玩,撿到一元錢,兩人將其分掉。
鯉魚嗑嗑鰓,主人大發(fā)財。
“嗑鰓”,方言,魚鰓一張一合呼吸狀。整首歌謠的意思是:活生生的鯉魚會帶給其主人財運。換言之,鯉魚是旺財吉祥物。
新會魚燈是鯉魚燈,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會的沃土上彰顯著生命的張力,成為具有新會鄉(xiāng)土味道的文化符號。
用竹篾綁扎的魚燈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的。新會魚燈至少有400多年歷史。明代萬歷年問的《新會縣志》就有“元宵燈燭簫鼓徹夜為樂”的記述。在新會,縣城翰祿橋(今惠民東路)之鯉魚燈最具名聲。相傳,清代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橋中央搭建一龐大燈棚,橋兩岸掛上各式大小不一的魚燈,中有一巨型鯉魚燈,其身長約8尺,造型別致,形態(tài)生動,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畫家黃永玉對新會魚燈這樣評價;我一輩子見過很多燈,但新會的魚燈是最漂亮的。那時街的兩邊都是茂盛的樹,就像一條綠胡同。樹上串著鐵絲,鐵絲上面掛著各式各樣的魚燈。透明的燈放出紅色的光,足有兩三里路長,人們感覺就像置身在水里,這么美好的情景,在全國其他地方都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新會魚燈靈動飄逸,別具神韻,其制作工藝十分考究。第一,準備好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工具有剪刀,鐵鉗、小刀,材料有竹子、篾、糨糊、砂紙、金色箔粉、紅紙、白紙、鐵絲。竹子的選擇非常重要,原則上要選擇成年的,且有良好的韌度和硬度,否則,制作出來的魚燈就會容易變形甚至破爛。第二,削竹篾。用小刀將竹子破開,讓破開的竹子成筷子粗細的竹篾,并將其削滑、削平,按所需要的長度裁剪好。第三,扎竹箍。根據魚的大小及其比例,用削好的竹篾扎成大小不一的圓圈若干個。圓圈要平整光滑,交接處用堅韌性強的砂紙將其扎緊綁好。第四,扎魚身。用竹篾將已做好的大大小小竹圓圈連接起來,按照預先設計的魚的形態(tài),扎成魚的軀干骨架。魚頭魚尾依其形狀按上述辦法制成。其中扎魚身工序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要想方設法讓魚肚沉下去,魚的形狀才好看,才像一條鯉魚,否則就是一條草魚,沒有新會魚燈的特點了。第五,印魚鱗。在預先做好的木制魚鱗模板上涂上用骨膠熬成的膠水,把剪裁好的魚身紅色紙片貼上去,讓紙片沾上膠水,再將該紙片平放到裝有金色箔粉的盆子里,平放時要將沾有膠水的一面正對金粉,并用手輕輕一按,讓膠水沾上金粉。金燦燦的魚鱗花紋制作完后,就放置在陰涼處晾干備用。魚頭、魚尾花紋印法類同。第六,貼紙。從魚肚開始貼,魚身則順著魚鱗的方向貼。魚肚可用白紙或紅紙,魚身則用紅紙。魚脊則留空,用來放置蠟燭。貼紙用的糨糊一般是用糯米粉煮成的。為防蟲蛀,煮糨糊時常放一點煙絲進去。眼睛是圓錐形的,做出的鯉魚眼尖鼻利。第七,連接。將已做好的魚頭、魚身、魚尾用鐵絲串起來,當提起或掛起魚燈時,整條魚便能自由擺動,魚翔水底之情形也就栩栩如生矣。此外,在魚脊處用細細的線系好,這樣,便于將魚燈懸掛和提燈。至此,一盞魚燈就制作完成了。
魚燈的制作除了工藝的講究,制作的季節(jié)也有講究。一般地,春季扎魚架,夏季做魚皮,秋季生產魚燈。春節(jié)期間,魚燈上市。
以上所述為傳統(tǒng)魚燈制作技藝。當然,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魚燈制作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魚燈也越來越時尚。今天,魚皮可以用熒光塑料做成,魚身可以用3D打印一次成型,并配以LED燈飾,在電子集成電路的智能控制下,魚燈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仿佛讓人置身于海洋世界。
新會魚燈在用色上沒有遵循鯉魚真實的天然色彩,而是采用紅色,因為紅色代表喜慶吉祥,熱情快樂。新會魚燈一般地整條魚都呈紅色,有的魚肚用白色,其余部分用紅色。夜幕降臨,橙黃的燈光映照著紅紅的魚皮,整盞魚燈呈現(xiàn)金碧輝煌、高貴大氣之狀,流光溢彩,絢麗奪目,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粵、閩、客諸方言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與研究”(13AYY001),江門市社科基金項目“五邑地區(qū)方言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與研究”(JM2014817)及江門市科技局基金項目“江門市傳統(tǒng)歌謠的收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