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滿華
摘要: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資源。本文從西方心理學的人格思想、心理修養(yǎng)、和超個人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儒家思想中的相關資源,希望探尋一種中國本土心理學的資源整合的方式。
關鍵詞:儒家思想;心理學;資源
“人格可以定義為源于個體身上的穩(wěn)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①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指的是個體能夠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特征,內部過程是指促使個體外部特征形成的內在的情緒、動機和認知過程。目前西方學術界對于人格的研究主要有六大流派,分別是:精神分析學派、特質學派、生物學派、人本主義流派、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以及認知流派。其中人本主義人格理論強調研究人格中積極的一面,認為人性本善,健康人格是可以培養(yǎng)的,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都是可以后天開發(fā)的。人之初,性本善,若能在積極的環(huán)境之中成長,所有人都能成為樂觀和善的人,健康人格是在良好人性的基礎之上,通過自我意識而形成的一個健全、完整、協調的整體。這與中國傳健康人格統(tǒng)儒家思想之中的人格思想不謀而合。
一、仁人
孔子一生把實現“仁”德、恢復周禮作為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顏淵》)孔子最獨特的貢獻是把“仁”——這個作為“禮”的最內核的思想突出強調出來,并將其確立為人生修養(yǎng)的標準,且將實踐“仁”道推而廣之,用之于他人和社會,不但通過“仁”來修身,也通過它來濟世,以此建立道德挺立的主體人格??鬃拥牡茏佑腥趔w會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時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善于修德的人,一定能夠抓住這個根本,“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內容,類似的還有“克己復禮”,也是“仁”的內容??鬃由踔琳J為自己所負的“天命”就是教人為“仁”。孔子認為,一個人在自我人格修養(yǎng)上能夠做到“仁者安仁”,能夠獨善其身,還是遠遠不夠的,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也就是說,要將“仁”貫徹到一切思想和行為中去,“仁”為體,事為用。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也就把“仁道”從內推到外,從“修己”達到“愛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
二、君子
在仁學思想基礎上,孔子進一步提出了君子人格。在《論語》一書中,“君子”一詞先后出現達一百多次。在他看來,君子之道的標準有:仁、義、禮、智、信、忠、恕、誠、勇、孝、中庸、文質彬彬、和而不同、謙虛而自強。一個如果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yǎng)能夠具備這十五種素質,就是君子。這十五種品格里,前四種是作為一個君子的內心修養(yǎng);后十一種是其外在的行為特征。除此之外,作為君子還要知天命,這天命是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孟子認為,君子區(qū)別于他人的最大特征是,君子內心的價值取向不同。君子的內心,全在仁、義、禮、智。仁者愛人,禮者敬人?!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孔子由將“智”看作是君子的“三達德”之一:“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恰恰是因為有了這四種人格“根源特質”,才會有后面十一種外顯的人格“表面特征”,即信、忠、恕、誠、勇、孝、中庸、文質彬彬、和而不同、謙虛而自強。
三、內圣外王
理想人格表現為一種文化的精神或價值,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貫穿了以“仁”為本的道德主體意識和實踐意識。然而,基于仁道的君子人格是一般常人通過后天的進德修身可以達到的人格品質,但孔子還提出了高于君子人格的“內圣外王”人格,這才是儒家倡導的最終理想人格,也可以說是儒家的完美人格。因為這一人格的實現要受到一定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常人難以達到的,所以對其論述不多。曾參作為他的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思想,把儒家的“內圣外王”人格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亞圣孟子以人性本善理論為基調,進一步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以堯、舜為榜樣,使“內圣外王”成為人人可以企及的人格追求。作為一種完美人格的樹立,這有利于人們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以腳踏實地的自覺自律去實現自我的人格修養(yǎng),也有利于社會的構建。
四、儒家的超個人思想:天人合一
超個人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是人本心理學運動發(fā)展的結果。它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tǒng)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tǒng)中,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綜合,進而提供一種包括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架構,來開啟人類對自己的全新認識。超個人心理學是一種比人本主義心理學更為開闊的思維方式,它更加注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已經不足以包含一切。我們需要超越人的局限去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范式感知和開拓心理學的深度。在這一點上,中國兩千多年之前的儒家已有類似的思想。
中國文化中,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鬃?、孟子、董仲舒、程頤、張載、老子、莊子、墨子等人對這個思想的都有相關的論述。宋代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也是“天人合一”命題在宋代哲學中的體現。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命”是蘊含于“人生”之中的,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和“天命”合一,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而來,離開了人,不足以證明有天;違背了天道,也不能過好人生。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資源,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而影響了一代代的有識之士。本文從儒家心理學的“仁、君子、內圣外王、天人合一”出發(fā),探討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心理學思想,并以此希望進一步探尋中國本土人格心理學思想的資源整合的方式。
注釋:
①[美]Jerry M.Burger 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美]Jerry M.Burger 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3.(第1版).
[2]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茍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