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庸常之禪
●王俊良
若非元人飲馬西湖,新科進士蔣捷,一生注定“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蔣捷一生,只能“庸?,嵥椤钡鼗钪?。這一年,是1276年,蔣捷三十三歲。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蔣捷,正憑窗聽雨。室內(nèi),一燈如豆,鐘聲遠去,往事并不如煙。一生聽雨,物換星移,變化的是環(huán)境,是心境,不變的是意境。聽雨,可以在“少年,壯年,老年”不同年齡;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聽雨環(huán)境。少年,在“歌樓”,在“紅燭”,在“羅帳”;壯年,在“客舟”,在“江闊”“云低”,在“斷雁”“西風”;老年,在“僧廬”,在“鬢已星星”“悲歡離合”。
如此聽雨,就有了不同意蘊。少年聽雨,歡樂;壯年聽雨,悲涼;老年聽雨,空明,此時聽雨,就品出了別樣心境?!吧倌曷犛旮铇巧希t燭昏羅帳”,綠女紅男,青春作伴,“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雖雨聲過耳,又關(guān)卿何事?“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中年是最累最尷尬的。進,亦憂;退,亦憂。青春不再,理想漸遠,隨波逐流,一眼茫然?!岸衤犛晟畯]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物役遁去之后,于庸常雨聲里悟到了禪。
用禪意升華庸常,蔣捷不是第一人。震川先生的《項脊軒志》,以禪盈篇?!敖钑鴿M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甭遗c黃卷,小鳥與桂樹,心與先賢對話,意與明月交融。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追求的意蘊,是庸常為禪。庾信的禪直接,在意“游仙半壁畫,隱士一床書”。盧照鄰的禪,簡單到“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禪”意之“床”,絕非俗世所理解的用來睡覺的床,乃書房幾案。置書于案,觸手可及,盡享“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愜意。此間,不必遵吳從先之“讀書宜樓,其快有五”陳規(guī),“無剝啄之驚,一快也;可遠眺,二快也;無濕氣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顛與鳥交語,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鄙踔?,須山中小徑,山上須泉,徑中須竹,“讀史不可無酒,談禪不可無美人”,此等禪意斷不可求?!捌埬馨l(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靜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國藩一語中的!禪無處不在,夫舍本逐末,反噬其本真耳。
“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讀書讀到當皇帝的感覺,已出禪境,與功利漸近。張潮讀書,講究“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此處“窺”“望”“玩”均涉閱歷,無關(guān)功利!“有限文章無限淚,一床明月半床書?!贝颂幍摹按病币逊菐装福枪┤诵菹⒌拇?。懶散倚床,擁被夜讀,偷得浮生半日閑。困了,順勢而眠,學臺灣美女琦君,“三更有夢書作枕”;醒了,步宋人魏了翁,“遠鐘入枕雪新晴,衾鐵棱棱睡不成。起傍梅花讀《周易》,一窗明月四檐聲。”窗外雪水嘀嗒,室有傍梅讀《易》,此等清雅禪意,唯蔣捷《聽雨》意境,堪與媲美。
《菜根潭》云:“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人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贝碎g趣蔣捷識得,卻情非所愿?!耙咱E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書之趣?!币粫卉?,淡薄了心智;一棋一琴,優(yōu)雅了情操。在意一粥一飯,追求一點一滴,生活的美原在平平淡淡,庸常之禪緣于瑣瑣碎碎。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心靈道場與生命之禪原在內(nèi)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