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教師
高義平
我和學生一起讀《大江南北》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教師
高義平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退休教師楊光源退而不休,他創(chuàng)建了“馬塘夕陽紅助學基金會”,并于2015年開始組織實施“向中學生贈閱《大江南北》雜志、開展千人閱讀活動”的計劃。兩年來,一直向馬塘中學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級的52位優(yōu)秀學生干部贈閱《大江南北》雜志,并由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帶動班上的同學紛紛加入到閱讀的行列中來。
讀《大江南北》,你可以在“歷史研究”中了解中國歷史的進程,可以在“時事縱橫”里追蹤社會熱點,可以在“緬懷篇”里感受先烈熾熱的革命情懷,可以在“青少年綠洲”里接受心靈的洗禮,而“老區(qū)采風”讓我們看到了社會進步發(fā)展的軌跡,在“散文”“詩詞”欄目里看新一代的風流人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當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合上這本雜志時,封底上的漫畫則讓我們在輕松中感悟世間百態(tài)。
就拿2017年第2期來說吧,我喜歡在“歷史研究”專欄里徜徉,從而了解國共談判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建成;認識到19路軍在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樹起了中華民族奮勇抵抗外來侵略者的豐碑!走進“人物”專欄,為陳毅東進抗戰(zhàn)的統(tǒng)戰(zhàn)藝術擊掌叫好。在“揚我中華魂”專欄里,領略“最佳狙擊手”許曉飛“七百步穿楊”的絕技。
最讓我感動的是“征戰(zhàn)紀事”專欄里身嵌28粒彈片的硬漢劉竹溪,文中這樣寫道:在老人病逝火化后,他的子女們在他的骨灰里用吸鐵石找出28粒彈片。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米粒,有的深嵌在骨頭上。這位革命軍人在戰(zhàn)爭年代出生入死,同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打了許多硬仗和惡戰(zhàn),參加戰(zhàn)斗300余場。1948年9月濟南戰(zhàn)役,在陣地上查看進攻路線時,被數(shù)十米外樓房上守敵扔下的手榴彈炸傷,他的臉部右下頜骨和7顆牙齒被打掉,血肉和碎骨渣堵住了喉嚨,很快就昏死過去。他身上的彈片多數(shù)就是因為這次重傷而留在體內(nèi)。課堂上,我將他的事跡講給學生們聽,學生們聽到“28”這個數(shù)字時,驚訝得睜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講完后組織學生交流感想,學生們暢所欲言,敬佩感嘆之情溢于言表。學生們都認識到當前學習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困難與劉竹溪相比不值得一提,更堅定了努力學習,奮勇前行的決心。盡管花費了課堂上語文學習的時間,但從同學們堅毅的面龐和自信的眼眸里,我覺得值了!
有了此次經(jīng)歷,我嘗到了甜頭,組織學生讀《大江南北》的熱情就更濃了。我把以往的一期期《大江南北》雜志放到圖書架上,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我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或者講《大江南北》上的人物故事,或者談談對某一篇內(nèi)容的感想……利用學校組織的征文機會,我發(fā)動全班同學寫作,學生們熱情高漲,寫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有了這本期刊,我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做孩子們課外閱讀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