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主持人語:莫言研究的歷史化
張清華
關于莫言的研究也要歷史化。歷史化的意思在這里有兩個,一個是將其看作是“在歷史中產生的知識”,不止要梳理出其作品在各個時期的產生過程,關于其研究和批評的過程也要予以清理。本期周蕾的文章《莫言在1985:“高密東北鄉(xiāng)”誕生考》,就是歷史化的研究角度,其對于莫言小說中“高密東北鄉(xiāng)”這一說法產生的背景、原因、過程細節(jié)、內在含義、引申價值等等,都作了精細的辨析考證,使得我們對于這一習焉不究的說法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
其次一個意思,就是要把作家放到歷史的背景與邏輯中去認識和評價。這和恩格斯所說的“歷史的和美學的標準”其實是一個意思。比如當我們評價文藝復興文學,談論明清小說,就須要回到其具體的歷史條件中去,而不是從純粹的文本主義態(tài)度出發(fā)。假如不將歷史的環(huán)境與條件考慮進去,那么像《十日談》和《金瓶梅》這樣的作品,便都會有張揚色欲、“誨淫誨盜”的嫌疑,會受到道德尺度的嚴格考量。但假如我們將之置于其誕生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來看,前者便成為了結束中世紀的神學桎梏、開啟世俗社會曙光的標志,后者也會意味著中國社會由中古向近代轉折與變革的某種跡象。因此,無論是文學還是道德都屬于歷史范疇,都應納入到到歷史環(huán)境中來評價。
這一尺度對于莫言來說同樣是適用的,因為不斷有讀者和批評家對于莫言小說中關于人性、愛欲、戰(zhàn)爭和暴力的書寫進行批評,指摘其違反人倫與道德,給予其種種罪名。這些批評是否合理和正確,唯一的檢驗尺度應該是歷史本身,我們要將他的作品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中,放到當代文學變革的歷程之中來予以考察,而不是出于抽象道德來對其進行抨擊。非歷史地宣揚愛欲和人性,可能是有問題的,但非歷史地來評價作家和作品,也同樣是有問題的。希望本期的兩篇文章對莫言研究的領域與方法,能夠提供新的拓展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