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
你瞅啥?
瞅你咋的?
這七個字,有戲。自帶畫面,人物呼之欲出,而且用字極簡。論畫風之生動彪悍犀利,有時你不得不服東北話。
連日本萌妹子福原愛都被帶跑偏了。瓷娃娃形象跟東北話的彪悍碰撞,那反差不知讓多少國人為之傾倒。當福原愛糾正中國記者“干啥”東北話應該叫“嘎哈膩”時,有沒有一股被反客為主的暖流涌上心頭?東北話征服了福原愛,一口東北話的福原愛征服了你。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像福原愛一樣被東北話征服卻不明所以的人不在少數(shù)。每每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大學宿舍里有一個東北人,臨到畢業(yè)整個宿舍說話都一股大碴子味兒。一開始嘲笑東北話的室友們,一個個眼睜睜地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后來才幡然醒悟:你這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在手機APP“知乎”上,還真有人鄭重其事地發(fā)問,而且成了熱帖:為什么東北話容易傳染?身邊東北人不少,我一個天津人現(xiàn)在說話都是東北腔,張口閉口“妹有”“干哈”……
東北話的“魔性”,還真是值得玩味。
東北話大流行的最大推手還是央視春晚。央視春晚是啥場合?全中國人都在那個特殊的時刻盯著一群演小品的東北人,看他們用最凝練、最形象、最搞笑、最有機鋒的方言嘮嗑、表演。這簡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東北話全國公開課!
這絕不是一般的公開課。一是規(guī)??涨啊C磕甏和韼變|人看,30年下來,就幾十上百億人次,如果把奧運會看作世界最大運動類公開課,那么央視春晚小品堪稱世界最大規(guī)模語言類公開課,關鍵還在于,這個公開課是成系列的,每年來一次!
其次是課時長。簡單算筆賬,每年春晚用東北話表演的語言類節(jié)目照兩個算,總共大概半個小時,20年下來就是10小時,1億人看,最保守地算下來就是10億個小時。讀者們吶,除了這10億個小時的純教學,還有電視臺反復重播、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點播的更大量的課外復習,再加上生活里跟東北人打交道的“浸入式”實戰(zhàn)演習,外國話都學會了,東北話哪有學不會的道理?
再次,春晚小品這種“教學形式”互動性更強。雖然隔著一道屏幕,但是看著演員攪動三寸不爛之舌,笑得前仰后合,觀眾身心都被帶入了一種高能的語言交流場景。觀眾的心打開了,東北話的魅力充分地刺激了他們?nèi)彳?、敏感的語言神經(jīng),讓語言習得瞬間變得輕而易舉。而且,觀眾們還要在春節(jié)假期的親戚朋友間互相分享,這種“同伴教育”和迫不及待的“現(xiàn)學現(xiàn)賣”,簡直就是最好的語言練習。
另外,春晚小品這種“場景式教學”,為“金句”提供了一個個短小的喜劇情境,使得金句的轉(zhuǎn)用自帶喜劇效果,更具有社交屬性。比如一說“要啥自行車”,人們就因想到了小品里丈夫一面眨眼睛,一面假裝高聲呵斥妻子的鏡頭而忍俊不禁,也就在“別不知足了”“別想入非非”的語義之外,更有幽默的效果,緩解了由于“得不到”而身處的窘境。
“忽悠,接著忽悠”“我這心吶,拔涼拔涼的呀”“你太有才了”“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這些句子都有類似的效果,其流行也就“變本加厲”了。
多少年來,在春晚小品這個具有春節(jié)新年俗性質(zhì)的傳媒藝術形式中,東北話是絕對的主角,它因而在中國人的文化空間里具有了某種強烈的公共性。我懂東北話,你懂東北話,這還不叫公共性。公共性是,我知道你懂東北話,你也知道我懂東北話,我們都知道周圍人聽得懂東北話,然后我們愉快地用東北話聊天。這就使得東北話這門方言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溝通和社交的屬性而具有“傳染”的可能了。
一定有人會問:那為什么別的方言,比如河南話或者閩南話沒有在春晚上火起來?我相信東北話之所以能搭上央視春晚這趟文化高鐵,當然有偶然性,但如果事后諸葛亮地總結,也有其必然性。首先是它近乎普通話,這使得它的傳播和習得的門檻大大降低,這也是粵語盡管有大量的港劇、香港電影和粵語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載體支撐,依然沒有在中國大陸普及的原因;其次,東北話又不同于普通話,有它強烈的特點,它的生動、直接、幽默,適用于春節(jié)喜慶熱鬧的場景。再次,從語言學的角度,東北話一定有它發(fā)音、詞匯、語法上的特點,使它容易上口、便于發(fā)音,當然,這需要更加專業(yè)的語言學解釋了。
追溯源頭,東北話的“魔性”大概要還原到冰天雪地的大東北熱炕頭的嘮嗑場景。在那樣一個場景下,人們在語言實用性之外,追求嘮嗑的單純快樂,也就是一種無功利純審美的語言藝術性,使得東北話不斷進化“成了精”。
另外,東北人遠離中原,禮教束縛少,他們的表達更接近本能,更加自由,更放得開,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其實東北不光小品出名,也出“大嗓”,某季《中國好聲音》里東北人居半,被戲稱為“東北好聲音”,這也跟東北地廣人稀、性格豪放、善于表達有關。
純粹論語言的精妙,其實別的方言未必沒有,比如四川話、河南話、北京話,其幽默勁兒也未必遜色于東北話。東北話借助春晚小品趕上了中國電視這一大眾媒介的黃金窗口期,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確實跟出挑的東北喜劇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這兩年,新一代東北喜劇人登上了各大衛(wèi)視的喜劇類節(jié)目,東北話聲勢不減。在快手等直播平臺上,東北話依然勢頭兇猛,“扎心”的“老鐵”們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又掀起了另一波“東北話攻勢”。
在北京工作快10年了,這幾年明顯感覺身邊的東北人更多了。平常大家都說普通話,但是你知道,東北話的春光是遮不住的,即便五花大綁,只剩三成功力,也夠它陽光燦爛的了,再說了,架不住人多啊。于是,我時常有種幻覺,仿佛一直生活在央視春晚小品里。
如果不是“地圖炮”,請祝賀“魔性”的東北話吧,你得承認,這是東三省響當當?shù)奈幕泴嵙?。也請擁抱我們各自的方言母語吧,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方言母語,但可以選擇熱愛自己的母語,跟它玩耍,跟它廝混,轉(zhuǎn)而發(fā)酵它,提煉它,升華它。其實,那正是提煉我們自己,升華我們自己。
不信,看看人家東北人,多有文化自信!
(摘自《人民日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