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景肅與漳州理學淵源論略

      2017-11-14 00:31:43鄭晨寅
      閩臺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東溪石屏淵源

      鄭晨寅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閩學與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陳景肅與漳州理學淵源論略

      鄭晨寅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閩學與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陳景肅是漳州理學之承先啟后者,與朱子學派關系密切。其師高登以慎獨為本,氣節(jié)凜然,朱熹稱之為“一世之偉人”;陳景肅石屏書院弟子楊士訓后來亦成為朱門弟子;陳景肅同門林宗臣引導陳淳入朱子門下;陳景肅之孫陳植則求學于陳淳,并在南宋傾覆之際積極進行抗元活動,事不濟而退隱漳南,其弟陳格則從容殉難。陳景肅之學術旨趣與程朱之學略近,高登、陳景肅之高行博學為漳州理學的興起提供了人員上、思想上的準備。

      陳景肅;高登;朱熹;漳州理學;漸山七賢

      漳州先賢陳景肅生活在南宋建炎至嘉泰間(約1130~1203),其所生活、講學地區(qū)主要位于漳州詔安、云霄一帶,宋時隸屬漳浦縣管轄,故后之《漳州府志》《漳浦縣志》《詔安縣志》《云霄廳志》乃至《平和縣志》《南靖縣志》等皆有載。關于陳景肅,最早的省志記載見于弘治《八閩通志》:“陳景肅,漳浦人,紹興間進士。師事高登,有學行。官至朝請大夫、知南恩州。”最早的府志記載則見于正德《漳州府志》:“陳景肅,漳浦人,師事高東溪,有學行。知仙游縣,有陳亨運者,父母沒,廬墓三年,時饋粟以旌之。后知南恩州。子宰,孫植,皆以遺澤補官?!惫饩w《漳州府志》本傳較詳,茲引如下:

      陳景肅,字和仲,漳浦人。唐將軍陳元光裔孫也。師事高登,有學行。嘗同秦梓出使燕趙,歸,表為祈請使,不拜。歸,講學于仙人峰下。登紹興進士,令仙游,多美政。尋提舉湖南,除知南恩州。詔入知制誥,以秦檜故,不拜。出知臺、湖等州。題詠多譏刺,檜黨惡之。乞歸,與門人楊士訓、吳大成等講學漸山。檜死,議均役,復知制誥。致仕時,已八十余矣。適南恩州叛服不常,擇使宣慰。朝議非景肅不可,令持節(jié)往,嶺南遂平。卒贈光祿大夫、資政殿大學士,謚廉獻。所著有《擷翠集》若干卷。孫植、格。

      由上可知,陳景肅是漳州文化史、理學史上的承先啟后者:首先,他是開漳將軍陳元光裔孫(開漳陳氏第十九世),其講學(石屏書院)直承陳珦松洲書院講學一脈;其次,他師事愛國志士高登,與秦檜黨人展開堅決斗爭,是閩南地區(qū)文人集團(漸山七賢)之首領;再次,他為官多美政,遺澤一方,是能臣廉吏的典范,由“廉獻”之謚可見之;最后,他與朱子學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漳州理學發(fā)展中地位特殊。本文即擬對陳景肅與漳州理學的關系進行討論,以就正于方家。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旨在梳理閩地理學(儒學)源流,《四庫全書》“提要”稱其“四五百年之中,尋端竟委,若昭穆譜牒,秩然有序”,本文在敘述脈絡上即擬以其為依據(jù)。

      一、陳景肅與閩中理學之“高東溪學派”

      理學產(chǎn)生于北宋,乃源于儒家精英應對時局、重建政治、文化秩序的需求,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漳州建州始于唐垂拱二年(686),自宋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漳州文教亦逐步發(fā)展;朱熹知漳后,在漳州興教、傳道、授業(yè),開啟后學,漳州理學自此興盛。理學亦有“道學”之稱,以接續(xù)、弘揚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為己任;又于《五經(jīng)》之外,更推重《四書》為新經(jīng)典。據(jù)此觀之,在朱熹之前,已有漳浦蔡元鼎“著有《中庸大學解》《語孟講義》”龍溪顏慥“倡明道學”,皆為漳州理學之先聲。而“清漳黃氏家世學派”包括黃彥臣、黃碩、黃穎、黃樵仲(朱熹學友)、黃櫄,乃《閩中理學淵源考》所載漳州一地最早之學派;其后則有“高東溪學派”。

      (一)“一時倡起之師”:高登

      高登(1104~1159)字彥先,號東溪,漳浦人。宣和七年(1125)金兵犯京師,他與太學生陳東等聯(lián)名上書,請誅蔡京等六賊,名震天下,因極意盡言、譏刺秦檜,屢受摧折,乃至編管容州,至死不忘天下蒼生,其事跡見諸《宋史》《漳州府志》等?!堕}中理學淵源考》卷十四《承務郎高東溪先生登學派》載:

      漳江之學,至北溪得紫陽之傳而遞衍繁盛,然在靖康間時有東溪高先生者,以忠言志節(jié)著聲。朱子蒞漳,曾新其祠宇,又為之記,言:“先生學博行高,志節(jié)卓然,有頑廉懦立之操。其有功于世教,豈可與隱忍回護以濟其私、而自托于孔子之‘中行’者同日語哉!”按:東溪之學,亦一時倡起之師也。

      指出在朱熹知漳、陳淳受學之前,高登為清漳一地“一時倡起之師”。《宋史》稱“其學則以慎獨為本”,《漳州府志》稱其處容州時,“執(zhí)經(jīng)相從者數(shù)百人,登為講明《大學》、《中庸》之旨”,其學術概可知矣?!吨杏埂吩唬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實乃源于對“天道”之體認,在理學視域中,這種內在的體認必須與道德實踐相表里?!端膸烊珪肥珍浻辛窒T帯稏|溪集》二卷,內有《慎獨齋銘》,其銘曰:“其出戶如見賓,其入虛如有人,其行無愧于景,其寢無慚于衾,請事斯語,無怠厥終?!倍渖綒夤?jié)凜然,令人聞風興起,四庫“提要”稱其“忠君愛國之心,每飯不忘如此”。朱熹《乞褒錄高登疏》稱其“資稟忠義,氣節(jié)孤高”,《高東溪祠記》則稱其“學博行高,議論慷慨”“可謂一世之人豪”,《謁高東溪祠文》乃至稱其“所謂一世之偉人,非獨一鄉(xiāng)之善士也”,給予極高的評價。

      (二)“東溪學派”:黃京、林宗臣、楊汝南

      《閩中理學淵源考》之“高東溪學派”除高登本人外,僅列門人林宗臣、友人黃京二人,不及于陳景肅(當是因另立有“清漳陳氏家世學派”)?!栋碎}理學源流》所列高東溪門人則為陳景肅、林宗臣二人?!墩闹莞尽返扔痔峒皸钊昴稀R韵路謩e略論之。

      據(jù)《閩中理學淵源考》“高東溪學派·戶曹黃葉叔先生京”載,黃京字葉叔,龍溪人,為官清白,樂善好施,與高登志同道合,“聞登以直言斥,恬無仕進意”。

      龍溪楊汝南字彥侯,師事李則,亦以高登為師友,《漳州府志》“高登傳”、《東溪集》附錄“東溪高先生言行錄”皆稱:“楊汝南、陳景肅皆師之?!倍堕}中理學淵源考》卷十四“縣令李康成先生則學派·縣令楊彥侯先生汝南”則稱其“與廬陵楊萬里以節(jié)義相勉,與高登尤相友善”。楊汝南摭《詩》《春秋》《中庸》要語著《經(jīng)說》三十篇以授學者,正德《漳州府志》又曰:“嘗扁其所居堂曰‘不欺’,自號快然居士。蓋人惟不欺則仰不愧、俯不怍,心自快然,此其學為有本也?!薄睹献印けM心上》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為君子“三樂”之一,楊汝南以“快然”自號,又匾其堂曰“不欺”,與高登之“慎獨”庶幾近之。

      《閩中理學淵源考》“高東溪學派·主簿林實夫先生宗臣”則載:

      林宗臣,字實夫,龍溪人。乾道二年進士,受業(yè)高東溪登之門,官至主簿。一見陳安卿淳,心異之,謂曰:“子所習科舉耳,圣賢大業(yè)則不在是?!币蚴谝灾煳墓帯督间洝?。安卿卒為儒宗,實夫啟之也。

      事實上,直至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由于朱熹等人的大力提倡,程氏之學才開始盛行,從授陳淳以《近思錄》可以看出林宗臣與道學精神之相契合,其引導陳淳入道之功不可沒。

      (三)陳景肅《懷高東溪》詩

      以上為“高東溪學派”之大概。東溪學派成員主要來自龍溪、漳浦等地,其學主于《大學》《中庸》,以慎獨為本,其行皆重氣節(jié)、尚忠義,然則陳景肅之師友淵源、學術背景亦可略知矣?!堕}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二有“清漳陳氏家世學派”,稱:“廉獻陳氏出東溪高公之門,亦以直節(jié)著聲者?!逼涫芨叩侵伊x直節(jié)之影響極為明顯。陳景肅有《懷高東溪》二首,茲錄如下:

      鑿泉莫太深,太深井難汲。

      登山莫太高,太高頂難立。

      山頂仰可觀,井淵俯可挹。

      那知鴻鵠飛,海杳無消息。

      諤諤東溪士,吹簫澗谷春。

      一別阻云水,相思勞夢魂。

      五湖秋夜月,三島春空云。

      璚標月夜見,玉唾云間聞。

      何當一返駕,吟弄終乾坤。

      此二詩皆表達了陳景肅對高登的敬慕之意與思念之情。第一首有顏淵“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欲罷不能”之嘆(參見《論語·子罕》);第二首“諤諤”一詞則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以及《韓詩外傳》卷十“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諸語。一句“諤諤東溪士”,正刻畫出高登直言諫諍之風范,亦可見陳景肅之懷抱。

      二、陳景肅與“陳氏家世學派”

      《閩中理學淵源考》“清漳陳氏家世學派”分“家學”“學派”二者,“家學”列其孫陳植、陳格二人;“學派”列楊耿、吳大成、薛京三人,則應有所補充。

      (一)“陳氏學派”:“石屏書院”與“漸山七賢”

      “清漳陳氏家世學派·楊國光先生耿”如下:

      楊耿,字國光。紹興中,在太學與吳大成、鄭柔、薛京齊名。秦檜柄國,耿等相率乞歸,從陳景肅講學漸山石屏書院。辟精一堂于修竹里,講明經(jīng)術,從子士訓、士謙皆從之。所著詩多寓言,而忠愛之意宛然如見。

      此處所列楊耿、楊士訓、吳大成、鄭柔、薛京皆為陳景肅弟子,講學地點在石屏書院,此六人加上翁待舉,則為后人所稱之“漸山七賢”,石屏書院也成為漳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

      漳州最早的書院乃開漳刺史陳元光之子陳珦所創(chuàng)建之松洲書院,有“八閩第一書院”之稱。兩宋時,士人多利用書院講學,書院逐漸成為講明義理、培養(yǎng)人才之重要場所,但由于北宋的文化中心在河洛一帶,“道南”一脈又主要在閩北傳播,因此漳州的書院寥寥無幾。故作為陳氏后裔,陳景肅之石屏書院可謂直承松州書院一脈?!墩闹莞尽份d:“石屏書院,在四都漸山之麓,宋陳景肅講學處?!睋?jù)前引《漳州府志》本傳載,陳景肅登進士第前曾“講學于仙人峰下”,惡秦檜乞歸后又“講學漸山”,故知陳景肅講學處(石屏書院)實有兩處,一在今云霄縣仙人峰,一在今詔安縣漸山。二者相距不遠,陳景肅《石榴洞賦》稱:“漸山去仙人峰二十余里……向西為梅港,吳大成之小洲也,東曰竹港?!惫室朴诖说刂v學或亦與吳大成有關。

      “清漳陳氏家世學派·吳子集先生大成·薛宗汴先生京”又載:

      吳大成,字子集,漳浦人。聞陳景肅師事高登,學有淵源,往受業(yè)焉。嘗游太學,論舊相張浚清忠,與秦檜忤。及廷對,語多侵時宰,檜益惡之,落第。自以終不能為檜屈,歸隱漸山石榴洞,講明正學。乾道中,奉檄湖湘,往還京浙。著有《梅月詩集》,又有《筆義》、《經(jīng)疑傳稿》藏于家。

      薛京,字宗汴,與鄭柔俱師事陳景肅,肅與秦檜忤,辭知臺州,京亦乞歸省,檜以其為景肅黨銜之。歸,與吳、鄭、諸楊講學漸山、九侯間。賦詩自樂,終檜之世,屏跡不仕。

      由上可見陳景肅師徒諸人已成為當時朝廷的一股清流,引起秦檜之忌恨。石榴洞、石屏書院皆在漸山,九侯山亦為詔安名勝?!墩闹莞尽贰皡谴蟪蓚鳌眲t稱:“景肅卒,為作塋域,心喪三年?!睅熼T風義概可見矣。

      《漳州府志》又載:

      鄭柔,字克剛,詔安人。紹興中在太學,與時相秦檜、湯思退左。嘗建議乞決意北伐,為湯思退所阻。調高要簿,不就,歸隱九侯山。所著有《康正題詠》,時甚重之。

      翁待舉,字至德,先京兆人,徙居漳浦。于時方行舍法,惟待舉文字拔出時髦,登政和二年進士。紹興中知興化軍,不入內寢,夜五鼓輒披衣起,自以瓦釜煮粥啖之。就燈下讀《中庸》一遍,乃出蒞事?;蛴懈梢运秸?,曰:“某一秉判筆,如見神明羅列其旁?!备烧呖s舌而退。嘗奏蠲本軍諸色錢、漁人所輸稅及浦生之草采者毋出錢,興化人德之。祀名宦。知瓊州,卒。

      楊士訓,字尹叔,漳浦人。父成大,鄉(xiāng)貢士,早世。事母至孝,廬墓三年,哀毀慘切,須發(fā)為白。士訓性醇靜警敏,自刻益勵,常從學于陳景肅。及朱文公守漳,置賓賢齋,擇士之志學者處之。士訓年最少,預焉,稱其“學已知方”。郎中王遇見而異之,妻以女。所居號“盤庵”,學者不遠百里從之。慶元二年擢進士,調古田尉,再調海陽丞。政尚寬和,訟者以禮義曉譬,多釋爭而去。后遷永福令。永福俗險健,士訓推誠以待之,留意學校,更定祭器,修立壇壝,人士多頌其德。諸臺亦以慈祥愷弟、聽訟平允薦之。會湖廣總領請于朝,愿得廉靖吏以董軍餉,遂差鄂州糧料院,荊襄兩路軍儲皆屬焉。未逾月,卒于官。平生好赒人急,而自奉甚約,囊槖蕭然。卒之日,無以為殮,總帥率所屬周旋其喪,以歸葬于官陂之南,勉齋黃榦為銘。從弟士謹?shù)羌味ǖ?,任博羅尉,與士訓同稱賢云。

      鄭柔與楊耿、吳大成、薛京皆師于景肅、游于太學、格于檜黨,不知為何《閩中理學淵源考》未單獨有傳?!犊嫡}詠》已佚,但康熙《詔安縣志》卻保留有其《傷春賦》,如其所云“匪春之悲,惟人之怨”,可知雖以傷春為名,實為感傷時事,“六賊累我少陽,三奸貶我胡銓”、“欲破今春痛哭懷,除是銷金復我國”,其抨擊權奸誤國、盼望恢復神州之激昂慷慨,數(shù)百年后猶可以想見。

      陳景肅為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如果翁待舉北宋政和二年(1112)登進士時間無誤的話,其時陳景肅尚未出生,故二人實為忘年之交。翁待舉以《中庸》為座右銘,“如見神明”一語可見其慎獨工夫。

      楊士訓(1162~1219)亦作“楊仕訓”,與其叔父楊耿同師于陳景肅。朱熹知漳后延請八位學官,楊士訓為其中一員,后亦成為朱門弟子,朱熹稱贊其“學已知方”。《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十一將其列入“朱子漳州門人并交友”,所述生平行狀與《漳州府志》幾無異,末尾則略有不同:“弟士謹,登嘉定第,任博羅尉,與士訓同稱‘七賢’云。”此處亦有“七賢”之名,并稱楊士謹與士訓同為“七賢”,不知與“漸山七賢”有無關系,待考。

      明嘉靖年間,陳景肅等七人被列為鄉(xiāng)賢奉祀。歷史上最有名的“七賢”當屬“竹林七賢”,他們優(yōu)游于竹林之下,縱酒高歌、放浪形骸,卻終不免懷抱各異、分崩離析;而以陳景肅為首的“漸山七賢”則講學論道、抨擊時弊,志同道合、始終如一,稱漸山、石屏書院為南宋以來漳州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并不為過。明代陳若愚《漸山賦》稱:“就中陳跡何不有?榴洞白云蕪沒久。前有薛翁君,后有梅月友。石屏南皋經(jīng)行處,至今景物如瓊玖。紹興以來多俊英,二楊三陳次第興。清修白業(yè)幾塵劫,孰非漸山降神為之精?!辟x中標舉漸山英才迭出:薛(京)、翁(待舉)、梅月(吳大成)、石屏(陳景肅)、二楊(耿、士訓),除鄭柔之外的七賢皆羅列其中。

      (二)“陳氏家學”:陳植、陳格

      “清漳陳氏家世學派·進士陳立先生植”載:

      陳囗立,名植,以字行,漳浦人。公幼學于世父安卿,十八以祖澤補太學生,調龍溪令,轉漳州司理。淳佑四年登進士,提督嶺南海路兵馬,帝昺浮海,公提嶺海舟,見事危,斷維出港,自以六舟泊海嶺,收亡命,馳檄諸閩,圖立宋后。聞張公世杰覆舟,元人索捕急,遂變姓名匿于大芹、白華、九侯間。臨終,命葬海濱,南望崖山。弟格,為舟監(jiān)簿,從容殉節(jié),忠義形于《六詠》。今漳浦人并祀之。

      《漳州府志》則載:

      格,植之弟也,為宋海監(jiān)簿。少帝之亡,格從容就死,忠義形于《六詠》。植殮其袍笏,招靈葬于漸山書院。國朝雍正元年,俱祀忠孝祠。

      陳植、陳格為陳景肅次子陳宰之子。陳植“幼學于世父安卿”,此“世父安卿”即陳淳(《詔安縣志》徑稱“幼從陳淳學”)。陳植、陳格在宋元易代之際都參與了抗元斗爭,陳格捐軀殉節(jié),僅存衣冠冢于漸山書院;陳植至死不忘故國、南望崖山,皆表現(xiàn)出了崇高的氣節(jié);其姊陳璧娘亦勉夫抗元赴難、己身絕食而逝。故《閩中理學淵源考》稱“一門忠孝儒宗,其淵源卓矣!”《漳州府志》則稱:“陳景肅以秦檜之故不拜制誥,子孫化之,視死如歸……與東溪后先輝映桑梓,為邦司直不當如是耶!”可謂既有家學之淵源,亦由師門之感召。

      三、陳景肅之學術傾向及其對漳州理學之貢獻

      據(jù)《漳州府志》載,陳景肅著有《石屏擷翠集》,當為其文集;《漳浦縣志》所載除《石屏擷翠集》外,另有《禮疏》《詩疏》,當為其經(jīng)學著作,然皆已佚。今所存著作,除前引《石榴洞賦》《懷高東溪》外,尚有《試劍石》《題〈吳子集詩卷〉序》等。其一生憂心國事、勤政愛民、反抗權奸、不屈不撓,實為一代忠義賢良之士。綜合上文所述,可作如下概括:以陳景肅為首的“漸山七賢”,其政治上主張抗金恢復、反對和議(如吳大成論張浚清忠、鄭柔建議北伐);在地方治理上主張寬嚴相濟、與民休息(如陳景肅議均役、撫南恩州,楊士訓政尚寬和,翁待舉奏蠲苛稅);在人格修養(yǎng)上則修己推誠、獨立不屈——凡此,皆與朱子學的基本內容大體相近。而于其學術傾向與在漳州理學史上的地位,亦可作如下界定。

      (一)陳景肅之學近于程朱

      今云霄仙峰巖七賢祠有據(jù)傳為蔡世遠所題對聯(lián):“吾道南來,先朱文公漳南講學;兩宮北去,痛岳武穆塞北班師。”既揭示其忠君憂國之情,又表彰其率先講學漳南之功。陳景肅石屏書院講學內容雖不得其詳,但約略可知不離憂國憂民、砥礪廉隅之主旨,由上引“講明經(jīng)術”(楊耿)、“講明正學”(吳大成)等可窺其大端。然則此“學”何學?余英時先生認為:“南渡以后,通高宗一朝,王學事實上仍執(zhí)政治文化之牛耳……在秦檜長期執(zhí)政下,科舉取士一方面仍主王氏‘新學’,另一方面則一再禁所謂程氏‘專門之學’……大概從乾道初年起,由于張栻、呂祖謙、朱熹等人的努力,程學才逐漸進占了科舉的陣地?!标惥懊C既與秦檜交惡,其所講之學自然不是荊公新學;而其師高登本身與反對秦檜、力主程學的趙鼎(1085~1147)交好,《漳州府志》載:

      是秋差考潮州,登憤權臣專恣,摘經(jīng)史中要語命題,使諸生論直言不聞之可畏,策閩浙水災之所自。時丞相趙鼎在潮,謂登曰:‘天下主文多矣,未有如公忠誠愛君者?!粽Z終日??な乩顝V文馳以達檜,檜聞之益怒。

      其時趙鼎正受秦檜排擠而安置于潮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更明載高宗之言:“趙鼎主程頤,秦檜尚安石?!鄙衔囊蜒约案叩且陨鳘殲楸?、為諸生講《學》《庸》,故言高登之學術傾向于程學應無大誤,而其弟子林宗臣勸陳淳讀《近思錄》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就閩南一地而言,其時道學亦傳播有年,據(jù)《閩中理學淵源考》李清馥按語:“宋南渡后,講學論道之盛,必曰炎興乾、淳。余考吾郡士風家法,亦于是時最著。蓋諸儒承北宋流風余矩,至靖康時,寖微寖晦矣。龜山楊文靖公載道南來,渡江后,巋然仔肩道脈。于時閩之分派者,多屬上游,至是漸遍海澨,蓋風氣日趨于南,人物亦猶是也。”此處所謂理學風氣、人物“日趨于南”,雖主要就泉郡而言,然于漳州亦可類推。因此,雖文獻不足征,但亦可略知陳景肅之學術旨趣當與程朱之學較近;也正因文獻不足征,故本文于景肅之學亦只能作歷史的、而非哲學的敘述。

      (二)陳景肅為漳州理學承先而啟后

      朱熹知漳是漳州歷史上一件大事,漳州理學由此開新自不待言。但在朱熹之前,高登、陳景肅之博學高行,已為漳州理學的興起提供了人員上、思想上的準備,方有其后之漳儒輩出??滴酢对t安縣志》在陳景肅七賢傳后,引舊志論曰:“吳、鄭、薛、楊諸儒具得統(tǒng)于石屏公,其淵源出處亦大相類。奸檜柄國,毒流士大夫,諸公獨抗大義,競崎嶇困郁以死,悲矣!諸公詩于流連風景之中錯寓忠愛,其最哀激者,尤在《傷春》一賦。楊尹叔氏遭遇考亭,文章行誼為時師表,勤事至死,不負所學,其與諸公并出一門,何多讓焉!”既指出遭遇考亭對楊士訓之重要意義,又強調諸儒得統(tǒng)于石屏、并出于一門,正是認識到陳景肅之于漳州儒學、理學發(fā)展的獨特地位。后之漳州太守方來作《碧玉千峰》詩以勵學者,其一稱頌朱熹(“堂堂紫陽翁,棠陰遍南國”)、其二即揭揚高登(“東溪有人豪,古調誰能續(xù)”);又作《石屏陳公廟碑》,稱陳景肅為“三代之遺愛、曠世之逸民”,正見出三人于道學之契合。

      而今詔安漸山七賢庵所供奉神主牌位共八座,除七賢之外,尚有朱熹,民間亦多有朱熹與陳景肅探討理學之傳說。雖然二人相見、切磋于榴花爛漫之漸山之情景,筆者并未見諸文獻,但從朱熹對陳景肅之師高登之褒揚、楊士訓先后以陳朱二人為師、陳景肅同門林宗臣引導陳淳入朱熹門下、陳景肅之孫陳植又以陳淳為師等等事實觀之,陳景肅傳承東溪、啟沃后學、接續(xù)理學之功,蓋不可沒矣!

      注釋:

      [1]黃仲昭撰:《弘治八閩通志》卷六十八《人物·漳州府·士行》,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影印弘治四年刊本,第3790頁。

      [2]陳洪謨修:《大明漳州府志》卷十五《科目志·宋進士科》,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本,第851頁。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則言其令仙游時,除嘉獎孝行之外,更有懲惡之舉:“薄賦輕徭,旌善伐惡??h有宿盜藍飛仙,潛劫鄰郡,景肅獲其黨,誅之,患由是息?!币婇h夢得修:《漳州府志》卷十九《宋列傳·陳景肅》,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本,第1428頁。

      [3]沈定均修,吳聯(lián)薰增纂,陳正統(tǒng)整理:《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陳景肅》,光緒三年芝山書院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60頁。本文凡未注明之《漳州府志》版本皆同此。

      [4]云霄縣陳岱大宗理事會編:《陳岱大祠堂·開漳陳氏陳岱世系》未刊稿,2015年,第8頁。

      [5]李清馥撰,徐公喜等點校:《閩中理學淵源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第10頁。版本下同。

      [6]《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蔡元鼎》,第1266頁。

      [7]《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顏慥》,第1247頁。

      [8]《閩中理學淵源考》,第225頁。

      [9]脫脫等撰:《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高登》,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131~12132頁。

      [10]《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高登》,第1259頁。

      [11]高登:《東溪集》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漳州府志》卷四十二《藝文二》,第1942頁。

      [13]《漳州府志》卷四十三《藝文三》,第1970頁。

      [14]《漳州府志》卷四十六《藝文六》,第2065頁。

      [15]蔣垣:《八閩理學源流》,舊排印本,第51頁。

      [16]《閩中理學淵源考》,第227頁。

      [17]《閩中理學淵源考》,第227頁?!墩闹莞尽肪矶恕度宋镆弧に瘟袀鳌钊昴稀芬喾Q其“尤善高登”,第1263頁。

      [18]陳洪謨修:《大明漳州府志》卷二十五《人物傳·宋人物·楊汝南》,第1519~1520頁。

      [19]《閩中理學淵源考》第226~227頁。

      [20]《閩中理學淵源考》第438頁。

      [21]《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藝文一》,第1932、1868頁。筆者按:《懷高東溪》其二可與杜甫《春日憶李白》相參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p>

      [22]《閩中理學淵源考》,第439頁。

      [23]可參見拙作:《漳州書院文化探論》,《錄根》2016年第3期。

      [24]《漳州府志》卷七《學?!ちx學書院·詔安縣義學書院》,第154頁。漸山,當?shù)厝朔Q為“尖山”,《周易》有《漸》卦,其

      《象傳》稱:“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被驗樯矫?,待考。

      [25]《漳州府志》卷四十《古跡》“仙峰巖”“石榴洞”皆為七賢讀書講學處,第1800、1803頁。今云霄縣仙峰巖存有“宋七賢講學處”石碑及七賢祠,詔安縣漸山亦有七賢庵。

      [26]《漳州府志》卷四十二《藝文二》,第 1936 頁。 “洲”本作“湖”,據(jù)《詔安縣志》所載錄之《石榴洞賦》和《漳州府志》“吳大成傳”改。

      [27]《閩中理學淵源考》,第439頁。

      [28]《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吳大成》,第1269頁。而《詔安縣志·人物·宋賢達·鄭柔》則載“景肅卒,與諸及門具心喪廬墓三年”,則服心喪者又不僅吳大成一人矣。見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569頁。

      [29]《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鄭柔》,第1276頁。

      [30]《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翁待舉》,第1263頁。

      [31]《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翁待舉》,第1269頁。

      [32]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二《藝文·傷春賦》,第619~620頁。

      [33]《漳州府志》卷十六《選舉一》,第561頁。

      [34]《漳州府志》卷十六《選舉一》亦將翁待舉列于“政和二年壬辰莫儔榜”,第558頁。然此年份似乎過早,待考。

      [35]陳榮捷:《朱子門人》之“朱子門人敘述·楊仕訓”,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85~186頁。

      [36]《閩中理學淵源考》,第320頁。

      [37]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二《藝文·漸山賦》,第620頁。

      [38]其中“南皋”當指陳景肅七世孫陳汶輝,曾結廬讀書于南皋,所著有《南皋集》,見陳汝咸修:康熙《漳浦縣志》卷十五《人物上·明·陳汶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052~1057頁?!叭悺眲t不詳,待考。

      [39]此字上下結構,上宀,下左爿右夢。

      [40]《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陳格》,第1260頁。

      [41]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一《人物·忠節(jié)·陳植》,第574頁。

      [42]《閩中理學淵源考》,第438頁。

      [43]《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論”,第 1261 頁。

      [44]《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藝文一》,第1836頁。

      [45]陳汝咸修:康熙《漳浦縣志》卷十七《藝文上》,第1251頁。

      [46]陳汝咸修:康熙《漳浦縣志》卷十八《藝文下》,第1464頁。

      [47]吳大成:《梅月詩卷》,梅洲吳氏家譜編委會編印,排印本。

      [48]“均役”乃南宋政府及民間為阻止貧富差距擴大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可參見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jīng)濟》第五章第一節(ji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49]《南靖縣志》則稱其“經(jīng)術精邃”,見姚循義修:乾隆《南靖縣志》卷六《人物·宋·儒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383頁。

      [50]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第44~45頁。

      [51]《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宋列傳·高登》,第1258頁。

      [52]脫脫等撰:《宋史·列傳第一百一十九·趙鼎》,第11294頁。

      [5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4]《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二“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家世學派”,第204頁。

      [55]可參見拙作《朱熹知漳與漳州理學之進路》,《閩臺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

      [56]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一《人物·宋賢達七人》,第570頁。

      [57]《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藝文一》,第1868~1869頁。

      [58]秦炯纂修: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二《藝文》,第616頁。

      〔責任編輯 吳文文〕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Jingsu and Zhangzhou’s Neo-Confucianism

      Zheng Chenyin

      Chen Jingsu,a connector of Zhangzhou’s Neo-Confucianism,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Zhu Xi school.Gao Deng,his teacher,was called “the great man” by Zhu Xi;Yang Shixun,his student,later became Zhu Xi’s disciple;His classmate Lin Zongchen led Chen Chun into Zhu Xi’s students;His grandson Chen Zhi learned from Chen Chun,and actively engaged himself in anti-Yuan activitie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Later he lived in the south of Zhangzhou.Chen Ge,brother of Chen Zhi,died for his country.Chen Jingsu’s scholarship is similar to Cheng Zhu,and the behavior and learning of Gao Deng and Chen Jingsu have made a personnel and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ris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Zhangzhou.

      Chen Jingsu,Gao Deng,Zhu Xi,Zhangzhou’s Neo-Confucianism,seven sages of Jianshan

      鄭晨寅(1974~),男,福建云霄人,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閩學與閩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歡
      東溪石屏淵源
      My Wonderful Schoolbag
      黑馬
      金山(2022年12期)2023-01-21 01:21:37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推介:石屏彝族剪紙刺繡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推介:石屏烏銅走銀工藝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6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兩岸淵源 1929年產(chǎn)量超過1000萬瓶
      中國化妝品(2018年8期)2018-12-06 08:17:04
      醉游東溪,千年古韻入夢來
      當代黨員(2018年21期)2018-11-29 09:11:40
      將數(shù)學教學由知識層面引向探究欲望
      “正始之音”淵源考論
      娄烦县| 上虞市| 上高县| 义马市| 闻喜县| 辰溪县| 吉安县| 徐汇区| 涪陵区| 忻城县| 万荣县| 景泰县| 安丘市| 鲁甸县| 惠州市| 唐河县| 连云港市| 特克斯县| 万全县| 宝鸡市| 隆尧县| 东乌珠穆沁旗| 莱西市| 顺义区| 阿克苏市| 顺平县| 泗洪县| 平果县| 资中县| 宜都市| 黑山县| 玛纳斯县| 诸城市| 靖远县| 巧家县| 香港 | 平舆县| 玉龙| 大悟县| 射洪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