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白話小說中的
“義夫
”書寫
·楊宗紅
·明清白話小說中,有很多義夫。他們對妻子堅守夫妻之義,不因妻子的死亡而另娶,亦不因妻節(jié)失貞而休棄。在義夫敘事中,夫妻之情以及妻之節(jié)義是小說的重點,義夫行為本身,是對女性節(jié)義的回報,義夫“感于情而報以情”的敘事包含著對婚姻中情的重視。無論是才子佳人小說還是白話短篇小說中的義夫敘事,都表現(xiàn)了明清新型的夫婦倫理觀,是對婚姻家庭中男性的負心薄幸的否定,是對一夫多妻的反思,其敘事旨趣,不是“放情”,而是認為理在情中,以此經(jīng)夫婦,厚人倫,美教化。小說中的義夫形象雖然還比較單薄,但他們的出現(xiàn),卻是小說史上的一大亮點,從中可以窺見明清世俗社會中人們婚姻觀之一端。
義夫 模式 主情 教化
中國歷史上通常將義夫節(jié)婦并提,事實上,“義夫”的含義很豐富。那曉凌指出,“義夫”之“義”經(jīng)歷了從非血緣之義、血緣之義到夫婦之義的變遷,晚明時,喪妻不娶成為義夫的主要評價標準。衣若蘭指出,明代的義夫,可指樂善好施、捐資振災(zāi)者,可以與“義士”互換,弘治以后,妻死不更娶之意漸為普遍。陳寶良指出,明代史籍所謂的義夫,主要是指那些喪偶不娶的守節(jié)男子。可以說,妻死不娶亦是目前學(xué)界關(guān)于清明“義夫”的主要看法??疾烀髑灏自捫≌f中的諸多“義夫”,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之義并非只是對已婚妻子,還包括未婚妻;除了喪妻不娶,還有更多的“義”行。明清“義夫”對妻子(或未婚妻)的“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在小說中,義夫是對妻子而言而不是對父母或子女而言。《型世言》第三回《悍婦計去孀姑 孝子生還老母》講述妻子不孝順婆婆并偷偷將婆婆賣掉,丈夫發(fā)現(xiàn)后將妻子賣掉換回母親,人們要舉他為孝子,他道:“是孝子,不是義夫。”抵死不肯。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義夫不一定是為子女、為父母,或因為儒家戒淫之說的影響。
有感于妻子之義或夫妻之情而不娶的?!缎咽篮阊浴ぐ子衲锶炭喑煞颉分校文┐髞y,元軍入侵,程萬里被元軍捉住,元軍將領(lǐng)張萬戶將白玉娘許配給他。白玉娘勸程萬里逃走而遭張萬戶責(zé)罵、發(fā)賣而不悔,仍助程萬里逃走。后來,程萬里官至陜西行省參知政事,念玉娘之義,誓不再娶。《拍案驚奇》卷二十七《顧阿秀喜舍檀那物 崔俊臣巧會芙蓉屏》正話中,崔俊臣與王氏因盜賊搶劫天各一方,無意中得到前御史高公的賞識,高公好意勸他另娶時,他含淚以告:“糟糠之妻,同居貧賤多時。今遭此大難,流落他方,存亡未卜?!€指望伉儷重諧。英感明公恩德,雖死不忘,若別娶之言,非所愿聞?!薄毒劳ㄑ浴し饿q兒雙鏡重圓》中,范鰍兒與妻子呂順哥失散十二年,分別時相約“茍存性命,夫不再娶,婦不再嫁”,范鰍兒后任至廣州指使,都未曾娶妻,直到與妻子團聚。當(dāng)妻子存亡未卜時程萬里、崔俊臣、范鰍兒都堅持不娶,他們這種行為,不亞于喪妻不娶的義夫。
有妻子失蹤,不遺余力四處尋找的。《喻世明言·陳從善梅嶺失渾家》中,陳從善之妻如春被妖怪擄走,陳從善千方百計尋找,“因孺人無有消息,心中好悶,思憶渾家,終日下淚”,他不畏艱難,去梅嶺山間尋訪?!妒c頭·盧夢仙江上尋妻》中,盧夢仙四處尋找被父母轉(zhuǎn)嫁的妻子?!毒劳ㄑ浴び裉么郝潆y逢夫》中,王公子與妓女蘇三相愛,王公子中舉后,一心想念蘇三,即便蘇三曾另嫁仍堅持娶之。雖然,王公子與蘇三只是兩情相悅,并無夫妻之約,但二人心中卻是認定了彼此,因此仍可以將王公子歸于義夫之列。
有不因妻子失貞或身體殘缺而拋棄的?!妒c頭·王孺人離合團魚夢》中,王從事上任途中,夫妻離散。王從事凄凄惶惶,卻不再娶。后遇已失身之妻,卻毫不介意,夫妻重聚?!队魇烂餮浴返谑呔怼秵畏扇菁雅肌分?,單符郎的未婚妻不幸淪落風(fēng)塵,他仍守婚約,重續(xù)舊盟。《拍案驚奇》卷六《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中,巫娘子被尼姑設(shè)計失了清白,賈秀才見巫娘子本意立志堅貞,越相敬重?!度酥挟嫛ず畯毓恰分械牧菏a聽聞未婚妻雙目失明,毫不嫌棄,堅持要娶。
有因妻死殉情的?!段骱返谑怼缎炀龑毠?jié)義雙圓》中,元兵入侵,徐君寶與妻金小姐分散,金小姐被捉后殉節(jié),徐君寶得知,遂跳水殉情。
將丈夫的這些行為歸于義,稱呼他們?yōu)椤傲x夫”,并不是筆者的武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入話道:“今日且說義夫節(jié)婦,如宋弘不棄糟糠,羅敷不從使君,此一輩豈不是扶植綱常的?又如王允欲娶高門,預(yù)逐其婦;買臣宦達太晚,見棄于妻,那一輩豈不是敗壞綱常的?!边@是以不棄糟糠之妻為義夫?!杜陌阁@奇》卷二十七《顧阿秀喜舍檀那物 崔俊臣巧會芙蓉屏》敘述高公考驗崔俊臣夫妻后,議論道:“今罪人既得,試他義夫節(jié)婦,兩下心堅,今日特地與他團圓這段姻緣,故此方才說替他了今生緣。”這是以心堅不另娶為義夫?!妒恰し髟茦恰返诙刂校崞呃稍c韋小姐有婚約,但后來被父親毀約,七郎想重新求娶韋氏:“裴翁知道不可挽回,就勸兒子別娶。七郎道:‘今生今世若不得與韋小姐成親,寧可守義?!贝恕傲x”即堅守原來婚約?!队魇烂餮浴钏紲匮嗌椒旯嗜恕分?,韓思厚妻子因“誓不受辱,自刎而死”,韓再娶,仆人罵他:“官人,你好負義!鄭夫人為你守節(jié)喪身,你怎下得別娶孺人?”這是以喪妻不娶為義。
由此可見,明清白話短篇小說中,義夫范圍比朝廷旌表的義夫范圍要寬泛得多(朝廷旌表多限于妻死不娶),義夫之“夫”是指女性配偶或未婚夫,義夫之“義”,專指對妻子之義。他們之所以“義”,一是感念妻子之德,感念妻子之節(jié);二是夫妻情深,有不再娶的誓言,故不愿他娶;三是站在仁義的立場,對妻子不幸失節(jié)予以體諒。這些義夫們,有的先落魄后顯赫(如程萬里、王公子),有的先貧賤后富貴(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中的宋金與妻子失散兩年,當(dāng)了財主后仍不他娶),他們堅持原有的婚約,堅持對配偶的忠誠。他們對待配偶的態(tài)度,主要是依據(jù)對方是否有情有義,是否有節(jié)操,然后給以相應(yīng)的報答。面對妻子他嫁或失貞,義夫們不是武斷地棄妻,而是去了解改嫁或失貞之由,“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fā),小說家通常以權(quán)變理論為亂世中失貞女性開脫,認為失節(jié)不失節(jié),關(guān)鍵看其心”。當(dāng)從改嫁乃至失貞中發(fā)現(xiàn)了妻子的節(jié)烈時,他們毫不猶豫的與妻子團圓,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丈夫。
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義夫敘事,都不吝嗇筆墨描寫女性的才貌。美貌是愛情的催化劑,才德是婚姻的膠合劑。義夫們的妻子或未婚妻幾乎都是美貌如花且溫柔嫻淑,或工詩畫,或工女紅,或廚藝精湛。白玉娘“兩道眉彎新月,一雙眼注微波。青絲七尺挽盤螺,粉臉吹彈得破。望日嫦娥盼夜,秋宵織女停梭”,她德性溫柔,舉止閑雅,女紅堪稱第一。賈秀才的妻子巫娘子“姿容絕世,素性貞淑”,遠近聞名。崔俊臣的妻子王氏“少年美貌,讀書識字,寫染皆通”。徐君寶之妻金淑貞自小聰明伶俐,廣讀詩書,深知禮義,長得如花似玉。陳從善之妻張如春“年方二八,生得如花似玉。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王從事之妻喬氏生得十分美貌,人人喝彩:“這是那里來的女娘,生得這般標致!”呂順哥“年方二八,生得容顏清麗,情性溫柔”。至于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女性,因為“佳人”,自然是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她們的容貌是吸引男主人公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
綜觀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義夫敘事,大致有兩種模式,一是夫妻之間感情深厚,分離后,丈夫們不再娶;二是有婚約或彼此傾心,當(dāng)女方發(fā)生意外,男性不再他娶。前者以白話短篇小說為多,后者以才子佳人小說為多。
為了教化,白話短篇小說也寫薄幸之夫。或以妻子為誘餌騙人錢財。王小山生意不好,要如花似玉的妻子去勾引鄰居張二官,以便向張二官借財物,掙起家事(《歡喜冤家》第九回)?;驗楦毁F賣妻。胡似莊妻馬氏雖不漂亮卻勤儉巴家,胡似莊去富貴人家打抽風(fēng),賣妻以作盤纏(《型世言》第三十一回)?;蛏俸髼壴?。周廷章羨慕王嬌鸞美色與才華,費盡心機將她娶到手。后慕財貪色,遂忘前盟,停妻另娶,王嬌鸞氣死(《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滿少卿潦倒時與焦文姬成為夫婦,中第后接受了宦室朱家的提親,焦文姬受盡苦楚,抱恨而死(《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受金家之恩,娶金團頭之女,官袍加身之后,借上任之機,竟將妻子推墜江中。
總之,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義夫故事,是明清義夫表彰的反映,也是明清主情思潮的文學(xué)反響。小說家通過義夫敘事倡導(dǎo)情理兼有的婚姻,并借此重篤倫理綱常。這些義夫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積極意義。
注釋
:① 那曉凌《從“義夫”的進化史看“義”的走向》,《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第2期。
② 衣若蘭《誓不更娶——明代男子守貞初探》,《中國史學(xué)》第15期(東京),第65-69頁。
③ 陳寶良《從“義夫”看明代夫婦情感倫理關(guān)系的新轉(zhuǎn)向》,《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7年第1期。
④ 楊宗紅《尊情·厚生·守貞——明清世情小說“行權(quán)”的文化闡釋》,《孔子研究》2015年第6期。
⑥⑦ 凌濛初《拍案驚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469頁。
⑨ 天然癡叟《石點頭》,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頁。
(責(zé)任編輯:倪惠穎)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
“文學(xué)地理學(xué)視域下明清白話短篇小說研究
”(項目編號
:13XZW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西南事象研究
”(編號
:15YJAZH055))階段性成果
。楊宗紅(1969—),女,湖北恩施人,文學(xué)博士,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