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民國時期,人們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幣。
以五四運動時期的北京人為例,他們能見到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圓“袁大頭”、印著孫中山頭像的銀圓“孫大頭”、印著老鷹和蛇的墨西哥銀圓“鷹洋”、印著不列顛女神的英國銀圓“站洋”,以及寫著“光緒元寶”字樣的清末銀圓“龍洋”,甚至還能見到兩廣地區(qū)鑄造的面值為兩角或者一角的銀圓“毫洋”,還有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面值為一元的銀圓“廠洋”。
除了這些,在大宗交易如房地產買賣中還能見到五十兩一錠或者十兩一錠的元寶,在日用品買賣等小額交易中又能見到大量的銅錢。除了這些金屬貨幣,還能見到紙質貨幣,例如各大錢莊發(fā)行的錢票、各大銀號發(fā)行的銀票、南方國民政府發(fā)行的“毫洋券”、北方北洋政府發(fā)行的“大洋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fā)行的“中交票”、農民銀行發(fā)行的“新鈔券”、日本正金銀行發(fā)行的“正金票”、香港匯豐銀行發(fā)行的“匯豐票”……再加上當時軍閥割據(jù),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發(fā)行的一套貨幣,從全國各地流入北京的紙幣就有幾十種!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貨幣種類實在是太繁雜了。但不管多么混亂和繁雜,像“袁大頭”、“孫大頭”、“龍洋”和“鷹洋”這四種銀圓,還是可以被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認可,而且不管后來紙幣發(fā)行量有多大,它們的購買力并沒有發(fā)生劇烈的變動,自始至終都很“值錢”,自始至終都被買家和賣家所歡迎。在民國,這四種銀圓被稱作“大洋”。
大洋的種類有別,造型各異,但是重量都在0.72兩(晚清的兩,每兩37克)左右,含銀量都在0.65兩左右,所以購買力也大體一致,在同一個時間和同一個地方,拿一枚“袁大頭”買到的東西,跟用一枚“龍洋”或者一枚“鷹洋”所能買到的東西并沒有區(qū)別。
那么,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能買到哪些東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
1931年的廣州,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qū),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
從地域上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糧價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說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后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
從時間上看,糧食價格越到后來越貴,大洋的購買力也就跟著越來越低。例如在北京,1915年一塊大洋能買20斤面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買12斤面粉了。
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終歸屬于“值錢”的硬通貨,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點,只要幾十塊大洋花出去,一定能買到一堆好東西。
(摘自《文史博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