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輝
摘 要:小學是學生接觸文化知識的啟蒙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學生會接觸大量的陌生知識,學習寫字、計算、繪畫、常規(guī)等,其中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漢語文字,發(fā)生錯誤是不了避免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適當?shù)剡M行糾正,幫助小學生正確書寫文字。本文主要探討小學生書寫錯誤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糾正錯別字的策略,以期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錯別字;糾正策略
前言: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符號,可是在大街上、網絡上,隨處都能有錯別字的身影。而小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應該正確書寫漢字,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做好糾正錯別字的工作,抓好小學生的識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指導小學生糾正錯別字時,應該讓他們知道什么是錯別字,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來幫助小學生改掉不良的書寫毛病,寫出一手既漂亮又正確的漢字。
1.探究小學生出現(xiàn)錯別字的原因
1.1漢字自身的特點
中國漢字發(fā)源時間歷久,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之一,學習漢語的人認為漢字書寫的難度較大。從造字的角度來看,漢字最早起源于象形文字、形聲文字、會意文字等。漢字數(shù)量龐大,很多漢字的發(fā)音差異不大,表達的意思卻截然不同;有的漢字表達的意思相同,發(fā)音也相似,小學生的辨識能力薄弱,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錯別字的現(xiàn)象。
1.2學生的原因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觀察事物比較籠統(tǒng),辨識字形的能力較低,甚至對形似字、相近字發(fā)生感知失真。如因形近字的原因而導致用字錯誤,將問候寫成問侯,滄海一粟寫成滄海一栗,書記寫成書紀等。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有著貪玩的天性,很容易產生書寫態(tài)度不端正、馬虎、大意等情況,將漢字寫得多一點、少一點,導致書寫錯誤。
1.3教師的原因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將教學重點放在書寫漢字的數(shù)量上,過度增加教學的內容,每節(jié)課中文字的數(shù)量大幅增加。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一個漢字時,忘記上一個漢字的發(fā)音或寫法,一節(jié)課下來,能夠記住并正確書寫的漢字數(shù)量非常少。還有些教師忽視了聽寫漢字的重要性,不注重多元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得漢字教學枯燥無聊,教學效率不高。
2.小學語文糾正學生錯別字的策略
2.1正確理解漢字的字義
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漢字字義之后,才能快速地學習漢字,掌握漢字的正確書寫方法,繼而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實現(xiàn)這一目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詳細且全面地為學生講解漢字的意義,在他們熟練掌握之后進行教他們如何書寫。這種先講字義、在教書寫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這個漢字產生一種熟悉感,讓學生對漢字有一個全面理解,繼而減少錯別的產生。
我國的漢字是經過千年演變而來,許多漢字都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當學生熟練掌握這種規(guī)律之后,就能實現(xiàn)舉一反三,學會如何快速且準確地進行數(shù)學和記憶,還不被漢字的假象所迷惑。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書寫的內容,側重于漢字的聽寫訓練,讓學生對經常出錯的文字進行針對性練習。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些文字形成深刻影響,發(fā)現(xiàn)漢字的規(guī)律,從而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度。例如,“候”與“侯”這兩個字,學生不清楚二者之間的使用區(qū)別,教師需要向學生詳細講解這兩個字的含義。當句子與時間、季節(jié)有聯(lián)系時,就要使用“候”這個漢字;當形容有社會地位的人物時,就需要使用“侯”。通過這種詳細的講解,學生會對此產生深刻印象,繼而減低了學生出現(xiàn)書寫錯誤的概率。
2.2加強漢字的復習鞏固
學習不能僅依靠課堂學習,課下的復習鞏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強學生對漢字的復習與鞏固,可以深化學生的記憶,從而提升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應用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回顧復習也是很關鍵的一堂課,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文字信息量較大,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教學掌握一定的漢字知識,但是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所學過的漢字知識產生遺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習復習文字,將書寫反復或者不常用的文字記錄下來,讓學生根據(jù)記錄進行鞏固學習,以提高漢字學習的效率。教師在文字復習教學中需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小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現(xiàn)象,尤其是面對那些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往往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甚至以應付的心態(tài)去完成。教師需要將需要復習的文字與小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結合起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3發(fā)揮漢語文字的相關性
觸類旁通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快速、有效的識記不同漢字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漢字筆畫、發(fā)音、語境的對比來提高漢字的區(qū)分度。漢字的數(shù)量巨大,其中有不少漢字的筆畫相似度較高,在具體應用中時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例如“已經”中的“已”字,一些學生經常會寫成“己經”,這類錯別字的糾正難度非常大。因此,教師并不能將錯別字的糾正完全倚重于讀音和語境上,而是將相似的漢字進行對比,并指導學生如何對這些漢字進行區(qū)別,讓學生養(yǎng)成舉一反三的良好習慣,逐步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子”字時,可以對比“孑”字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這兩個漢字之間的區(qū)別,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建立起錯別字記錄本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錯別字記錄本,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漢字的記憶程度,減少錯別字的出現(xiàn)頻率。例如,學生在習作訓練中、作文中經常會出現(xiàn)書寫錯誤的情況,此時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將其中的錯別字記錄到錯字本上。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監(jiān)護相似的漢字進行區(qū)分,梳理漢字的識記規(guī)律,學會正確區(qū)分不同漢字。學生書寫錯誤時,要主動將錯別字記錄到錯字本上,并進行更正。這樣一來,錯字本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也方便學生記憶。例如,詞語“花瓣”“辯解”中,很多學生會將“瓣”字與“辯”字混淆,學生將這兩個字都記錄在錯字本上,再根據(jù)偏旁部首的不同進行區(qū)分,有效加強學生對這兩個漢字的記憶。
結語: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意識到漢字教學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策略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不能只通過課堂教學來強化教學效果,需要靈活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找到錯別字產生的源頭,及時進行清理和改善,讓小學生在良好習慣下進行書寫。
參考文獻:
[1] 郭鵬俊.小學語文中錯別字的糾正分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05):132.
[2] 袁龍娟.小學語文糾正錯別字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5(61):33.
[3] 毛惠婷.談小學語文如何進行錯別字的糾正[J].新課程(上),2016(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