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唐宋八大家都是酷愛讀書的人(中)
□木匠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景德四年(1007年)六月出生在四川綿陽,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他是家中的獨子,生他時,父親已經56歲了,正在綿州任推官。歐陽修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鄭氏便帶他投奔了住在湖北隨州的叔叔。
歐陽修也是從小就愛讀書,由于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從城南李家借書來抄,往往書未抄完,已能成誦。叔叔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這孩子有奇才,他日定能光宗耀祖?!?/p>
天圣七年(1029年),歐陽修來到開封,應國子監(jiān)試,在廣文館試和國學解試中,均獲得了第一名,成為監(jiān)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舉行的禮部考試中,再得第一,成為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了。當時,他覺得自己在即將到來的殿試中,也定會奪得狀元,還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準備到時候穿。可是,他在殿試中,只考了第十四名,狀元則被一個比他還小兩歲的名叫王拱辰的奪了去。據(jù)當時的主考官晏殊后來說,歐陽修沒能得第一名,主要是因為他鋒芒太露,眾考官都想挫一挫他的銳氣。有趣的是,這個王拱辰后來竟成了他的連襟,這個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聊。
歐陽修進士及第以后,便被授予了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天圣九年三月,他來到洛陽,認識了梅堯臣等一幫文友,每天一起切磋詩文,感情日深。和韓愈一樣,歐陽修等人也主張為文要繼承先秦兩漢的古文傳統(tǒng),并身體力行,一掃當時文壇綺麗纖、隱晦艱澀,過于追求聲律、用典和駢偶等形式之美,而又內容空洞的上官體和太學體文風。
時任西京留守的錢惟演,對歐陽修、梅堯臣這幫年輕人十分喜愛,幾乎不給他們任何壓力。據(jù)說一天,歐陽修等人到嵩山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雪。正在他們擔心趕不回洛陽時,就見錢府的一個下人飛馬趕來,說老爺說了:“府里沒什么事,你們不用急著趕回去,就在嵩山好好地賞雪吧。”還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廚子和十幾個歌伎。在洛陽生活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歐陽修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后來,他被貶時,還寫過“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的詩句。后來,錢被罷官,離開洛陽時,歐陽修等人為他送行,都流下了惜別的淚水。錢的繼任者王曙是個年紀很大的古板的官員。他到任以后,對歐陽修等人成天游山玩水、詩酒唱和十分不滿。一天,他把歐陽修等人都找了來,嚴厲地訓斥了他們一頓,還舉了寇準被罷相的例子,警示他們不要耽于享樂,而要把心思都放在政事上。大家都不敢作聲。唯有歐陽修年輕氣盛,回道:“寇準后來之所以倒霉,不是因為耽于享樂,而是因為一把年紀了還不知道退隱?!卑堰@位王老爺子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此后,歐陽修又成為龍圖閣大學士,權知開封府。再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并先后出任過刑部與兵部的尚書。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歐陽修因對新法多有抵觸,又被貶為蔡州(今河南汝南縣)知州。
兩年后,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致仕,居潁州。熙寧四年七月,病逝于家中,享年66歲。八月,獲贈太子太師,謚“文忠”。以后,又先后被追封為康國公、兗國公、秦國公和楚國公,可見其文名之盛。
歐陽修文的特點大致可總括為形式多樣,諸體皆備;言之有物,寓奇于平;敘事說理,深入淺出;抒情狀景,引人入勝。代表作有《本論》、《原弊》、《朋黨論》、《與高司諫書》、《祭石曼卿文》、《醉翁亭記》和《新五代史》等。至于說到讀書,他曾寫過一首《讀書》詩:“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經首唐虞,偽說起秦漢。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初如兩軍交,乘勝方酣戰(zhàn)。當其旗鼓催,不覺人馬汗。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庇纱瞬浑y看出,他也是將讀書視為人生最快樂之事的一個人。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家。為什么我要把這四個人放在一起說呢?原因是他們四個都可以說是被歐陽修發(fā)掘出來的一代文章大家。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川眉山人。據(jù)說他年少時,并不好讀書,但卻走了不少地方。后來不知受了什么“刺激”,突然就開始發(fā)奮讀書了。那他究竟受了什么刺激呢?野史有段記載,說蘇洵有個哥哥,名叫蘇渙。一天,渙對洵說:“你游歷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就不能寫點文章,讓我也知道知道這名山大川有多壯美嗎?”這下可把蘇洵給難住了,他只覺得自己滿腦子都是錦繡河山,卻就是寫也寫不出來,畫也畫不出來。哥哥見狀,倒也沒再難為弟弟,只說:“三弟,你別著急。哥我有一件心愿,正想請你幫助圓了呢。”蘇洵忙問:“什么心愿?”蘇渙接著說道:“我們蘇家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我們只知蘇味道(唐初政治家、文學家,曾經做過眉州刺史)是我們的先人,其他就一概不知了。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我們的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三弟既喜四處游逛,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將我們蘇家的族譜編出來……”蘇洵一聽,就覺得這件事做起來蠻有意思的,于是便一口答應了下來。其時,眉山的程家和史家都和蘇家沾親帶故,家里都有族譜,還留有很多先人書信。蘇洵很快就查清了蘇味道和史、蘇兩家先祖交往的一些事情。再往前扌到,他又發(fā)現(xiàn)漢代的蘇建(西漢將領,曾隨衛(wèi)青攻打匈奴,后因功被封為平陵侯)和蘇嘉、蘇武、蘇賢三兄弟(蘇建之子,其中蘇武就是曾出使匈奴,被留居十九年的牧羊人)都是他們蘇家的祖先,甚至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曾同時佩戴六國相印的縱橫家)也和他們老蘇家掛得上鉤。他的興趣越來越濃了,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給自己列了一個長長的書單,《史記》、《漢書》、《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乃至先秦百家著作都包括其中。
就這樣,經過數(shù)年苦讀,終于成為了一個學問很深的人,并寫出了一系列如《權書》、《論衡》、《幾策》等切中時弊、文筆犀利的文章。至和元年(1054年),時任成都府行政長官的張方平向朝廷推薦了蘇洵。但整整過了兩年,都不見朝廷的答復。張想自己的推薦不起作用,就又把他介紹給了歐陽修。
(未完待續(xù))
參考書目:兩《唐書》、“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