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肖
新課改理念下對教師課堂觀察的再認識
◎ 伍 肖
聽課是教師日常專業(yè)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學校規(guī)定了教師的聽課任務,教研員也經常組織聽觀摩課、公開課等。大多數(shù)老師都能從聽課中收獲良多,卻也疑惑究竟應該如何聽課,如何把課聽好;另一方面,教師聽課也大都是比較被動的行為,自發(fā)地聽課或邀請同事聽自己課的情況較少,錄課聽自己課的情況就更少了。這反映了目前基礎教育教師聽課還處在一個比較粗放的實踐階段,缺乏精細化的操作指導;觀念層面也有待真正樹立教師作為教學研究者和反思者的教師觀。本文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教師觀,從概念、意義和方法的角度談一談教師怎么聽課。
概念是邏輯的起點,就讓我們先從什么是“聽課”談起?!奥犝n”字面上的動詞是“聽”,而聽課行為中除了用到聽覺,還有很重要的視覺,以及其他可以為我所用的感覺。除調動感官以外,“聽課”還意味著有目的有計劃的流程,以及記錄、分析等心智活動的參與。“聽課”對應的教育概念應是“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活動”。[1]
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作為研究的課堂觀察有著明確的目的,觀察者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課堂觀察可根據不同的主體分為自我課堂觀察和他人課堂觀察,也可根據資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分為結構化課堂觀察和非結構化課堂觀察,還可根據觀察者的數(shù)量分為獨立觀察和合作觀察。
課堂觀察是教育研究中微觀課堂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對課堂的整體或部分及其背后相關的教育信息進行搜集、描述與記錄,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許多知名的教育家都是課堂觀察的倡導者和親身實踐者。如國際課程專家、日本教育家佐藤學,他的代表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就是基于其 20 年來對日本近萬間教室進行的觀察研究。在這項宏大的教學改革中,佐藤學以對課堂的觀察與反思為出發(fā)點,推動實現(xiàn)活動的、協(xié)同的、反思的學習,促進教師合作成長,進而不斷推動學校從自身入手進行改革。
“是什么”的基礎上分析“為什么”,解決的是價值論的問題。新課改的教師觀下,教師課堂觀察有何價值?
新課改的教師觀強調教師角色的兩個轉變:一是從傳統(tǒng)的“教書匠”轉變?yōu)榻逃虒W的研究者和反思者;二是從教師單打獨斗轉變?yōu)榛ブ献鞯膶I(yè)成長共同體。新課程改革的教師觀下,教師課堂觀察的長遠意義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觀察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作為研究者和反思者進行課堂觀察,其目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聽評課”,不是為了評價教學;而是著眼于教學的改進與教師的發(fā)展,追求內在價值。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也不是學校管理中的上下級關系;而是基于平等對話的思想碰撞,探討課堂學習的專業(yè)問題。課堂觀察促使教師反思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通過對自身或他人課堂的觀察研究,汲取經驗和實踐知識,從而改進教學技能,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課堂觀察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途徑。
(二)課堂觀察促進教師共同體的行成
新課改強調教師互助與合作,鼓勵教師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中的交流與對話、溝通、協(xié)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與成功,促進形成教師合作發(fā)展的文化氛圍。課堂觀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規(guī)定性的任務,而是出于自愿和協(xié)商的專業(yè)學習活動,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能受益。課堂觀察合作體的形成與活動的開展營造了一種合作的學校文化,促進教師共同體的形成。
新課改的實施就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過程,離不開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已有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教師如何聽課的操作方法,且每一位教師都擁有在實踐中發(fā)揮自身智慧的創(chuàng)造空間。
一是明確觀察目的。課堂觀察作為一項教育研究活動,目的性是其主要特征。與所有的教育研究一樣,課堂觀察也需要事先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擬定觀察目的便是其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觀察目的確定以后,才能以最優(yōu)化的思路選擇合適的觀察工具、觀察視角等。如,教師想要觀察課堂中沉默的“邊緣人”,可以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對其課堂互動行為進行非結構化觀察,也可從教學論的視角利用觀察量表對其課堂發(fā)言的情況進行結構化觀察。無論何種觀察視角觀察工具,都是為了探明課堂“邊緣人”何以邊緣化,觀察活動始終圍繞觀察目的展開。
二是擅用觀察工具?!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課堂行為的瞬時性以及行為背后觀察價值的豐富性決定了課堂觀察必須借助相應的輔助工具。觀察輔助工具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各種攝錄設備。借助攝錄設備課堂觀察得以超越時空的局限,使課堂觀察更加結構化和科學化;也因為有了攝錄設備,教師自我觀察課堂成為可能,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當前,運用攝錄設備進行課堂觀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觀察者在時空上遠離課堂發(fā)生的場域,攝像機讀取的信息遠遠低于真實課堂的信息量等。因此,選擇攝錄設備應充分考慮達成觀察目的和操作方便程度的平衡。另一類觀察工具是觀察量表。觀察量表是結構化課堂觀察的主要工具,它從觀察目的出發(fā)找到具體的觀察點(通常是師生的課堂行為),以時間、空間等將課堂分為一個個小單元,記錄觀察點的數(shù)量、方式、對象等。已有運用比較廣泛的課堂觀察量表如:上世紀 60 年代弗蘭德斯(Ned Flanders)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布魯姆(B·S·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我國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LICC課堂觀察量表等。實際操作中,作為研究者的教師通常不是完全遵照某一套成型的觀察量表,而是根據具體的觀察目的有取舍地加工、有智慧地創(chuàng)制觀察量表。下表1、2為一位中學歷史老師針對自身課堂提問編制的自我觀察量表:[2]
表 1 借鑒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中的認知目標分類,又從思維品質、問題來源、問題類型等多方面進行觀察;表 2 是針對課堂理答的情況的觀察量表。與教學設計一樣,課堂觀察量表也應由教師依據觀察目的自主地進行設計。
表1 問題收集診斷量表
表2 問題處理操作量表
三是注意觀察倫理。教學和研究本質上都是人際交往活動,離不開倫理問題。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關切教師的工作倫理、研究倫理,是實施新課改的重要保障。課堂觀察的倫理,一方面應處理好“局外人”與“局內人”的身份關系:事先做好“局內人”,與被觀察的師生進行充分溝通;事中做好“局外人”,保證觀察不影響正常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要營造教師合作發(fā)展的良好氛圍。課堂觀察是一項需要各方協(xié)作的教學專業(yè)技能,不僅需要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合作;觀察技術的掌握、觀察量表的制作、觀察報告的撰寫都不是僅靠個人之力能夠完成的,需要教研組內部及更大范圍的共享合作。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從事研究的寶貴資源。正如美國教育學家約翰·I·古德萊德所說:“如果能說服教師采取第一步——即評估自己的課堂,改革就有了一個新的開端?!盵3]
[1] 崔允漷等. 課堂觀察20問答[J]. 當代教育科學,2007(24):6-16.
[2] 沈祖蕓主編. 讓教育真實地發(fā)生——北京十一學校的教師智慧[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67
[3] 約翰·I·古德萊得. 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2
G424.21
C
1673-9949(2017)10-0052-03
(作者: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教)
[責任編輯:孫燕蘭]